北京那间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06-:06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刘慧

近日,萧加编摄、王鲁湘撰文,同时汇集了刘开渠、叶如棠、韩美林联袂作序推荐的《中国传统村落图典》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与读者见面了。

打开图典,那些纪录30年前中国传统村落的影像,与如今的新农村建设进行对比,可看到30年来我国农村发生的巨变。或许这也是在警示,如何更好地保护在传统村落中蕴藏的宝贵文化遗产,还需引起我们更深刻的反思。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杭州电视台编导萧加为著名国画家周昌米先生拍摄传记片。周先生是浙江雁荡山大荆人,那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尤其使人难忘的是那些传统村落中白墙黛瓦的民居,淳朴、幽静的环境真使人心旷神怡。

周先生说这些古老的民居都是有灵性的,院内的天井放两口大缸,就是天然蓄水池,可以解决一家人的用水。那时的雨水泡茶、做饭都是甜的。夏天炎热,但屋里极凉爽,燕子在房檐下筑巢,伴随主人家度过整整一年的家居。

通过门窗,仍可接触外面的大自然:屋外的小河清澈见底,孩子们可以在水里捕鱼摸虾,凫水嬉戏。还有屋里立柱横梁上的木雕,在向人们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经典的传奇故事,都给萧加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回杭后,萧加请教园林设计专家张延惠,继而又采访了当时浙江省城乡建设厅厅长胡理琛、浙江省建筑设计院总设计师唐宝亨,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研究都有极深的造诣。这使我懂,中华民族真正传统的家园,并不是城市里的钢筋混凝土,而是江南水乡河埠头边的邻河小居,山地民居的吊脚楼与遮风避雨的廊桥、竹林掩映下的傣族风情小楼、陕北高原的黄土窑洞、青藏高原的康村碉楼、京津地区的青砖四合院……萧加下定决心,要拍摄纪录散落在各民族村落中宝贵的文化遗产。

拍摄之前,萧加专程拜访了中国现代雕塑的奠基人之一、原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先生。

上世纪50年代,在北京,我父亲与刘开渠先生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时,是邻居,同住一个四合院。刘先生有四个女儿,没有男孩,尤其喜欢我。那时才三四岁的萧加,称他的女儿叫姑姑,称刘先生叫爷爷。

每天他下班回来,总是抢着爷爷手里的包:爷爷,我帮你拎!因为每次刘爷爷回家,总要带些小点心给我。在我从小的心目中,他就是我的爷爷。遗憾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他老人家去世,萧加没赶上追悼会,没与他老人家见上最后一面。

当时,刘爷爷听说我要拍摄中国各族的民居建筑,鼓励我说,你现在能想到做这件事,很不容易啊!传统文化必定是一个民族的根,是基础。但你做这件事,也有很多人会不理解,但只要坚持下去,一定是很有意义的。萧加现在回想,老人家的预言,正是我们民族文化努力的方向。

随后,萧加又去请教父亲的老友雷奎元先生,他是中国现代工艺美术之父,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系主任。老人那时已近八十岁了。极乐观、幽默,说话轻声轻气,老人用吴越软语细心地向肖加讲解了民居建筑砖雕与木雕的装饰特点,还讲述了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对比特色。老人言,拍这种片子的意义,远比故事片要大,记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意义非凡的事,仅是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就够你研究一辈子了……

雷奶奶是杭州人,听萧加描绘准备拍摄的浙江民居,老人笑眯了眼说:哎呀,这部片子肯定好啰!听了你的介绍,我就想起,夏天在杭州洪春桥家里,乘着山上下来的习习凉风,吃着炒雪里蕻菜,那个味道啊!萧加说,是父辈们告诉他如何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世界。

于是,同道们从那时起步,去共同梦寻家园——30年前,萧加与儿时的同伴黎江,电视台的同事孟毅、颜倩,浙江大学的两位同学李双燕,宋阳。还有,白群一、刘钧翰、王小松、肖宪、孙雪健等几位好友结伴,历时5年,穿越浙江、安徽、福建、贵州、湖南、云南、西藏、山西、陕西和京津地区的部分传统村落,行程三万多公里,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民居》就记录了这些地区村落中的乡土建筑、人的生存状态与风俗人情。

当时拍摄中,我们意识到这些风俗民情、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预料它们今后的命运。萧加说,照片中当时的那些孩子,现在已经为人父母步入中年,那些老人们大都已不在人世。如今30年过去了,萧加从中选择了这多张珍贵的影像,汇集成这部《中国传统村落图典》摄影画册。瞬间,眼前浮现出当时的画面:那些各民族男女老少的音容笑貌,那些回荡在山间空谷中的音乐与歌声,那些亲吻大地的手舞足蹈……每个镜头,令人回味,百感交集。

或许,社会发展的程度,民族文化水平的高低,从各民族传统村寨、乡村的保护与变迁中,最能在图片中真实地反映。因为,我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那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最质朴的风俗民情。那些散落在祖国大地的村寨,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的脚步。

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些影像中的淳朴情感,各民族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萧加特将好友王鲁湘教授当年为电视片系列片《中国民居》撰写的解说词,一并汇集成册献给读者。王鲁湘教授从美学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将蕴藏在传统村寨中的优秀民族文化,融入在中华文明的大格局中,来梳理民族文化遗产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