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怎么治疗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304/4780766.html

本文转自:健康中国

我走上行医之路,深受外婆和母亲的影响,她们都是医生。我小时候,看见外婆、母亲帮患者解除病痛,就认定医生这个职业很了不起,下定决心长大后也要当一名医生。长大后,我如愿以偿地在贵阳当了一名医生。年,为了和在基层工作的丈夫团聚,我到了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建起了卫生室,当上了一名乡村医生。

钟晶和同事上门为村民们送医送药

从城市到乡村,不仅仅是看病场所的变化。城里开药整盒整盒开,村里就要拆成小板,根据病情配置药量;乡亲不习惯小病到卫生室看医生,我就送医药上门,实行“病好了再支付医药费”;我还自制中药材,让患者花最少的钱治好病。

14年的乡村医生生涯让我深深懂得,乡村医生需要奉献精神。乡村医生看病时间不固定,没有双休日、节假日,无论何时,只要乡亲们需要,就是上班时间。看病范围很广,常见的感冒发烧身体疼痛要看,慢病患者也要定期随访。绝大多数乡村医生还要兼顾劳动生产,养家糊口。

钟晶上门为村民们服务

作为乡村医生也时时收获感动,在感动中更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患者多数都是邻里乡亲,我和他们的关系不单是医患关系,更多是一份守望相助。我在村里刚当三四个月医生时,丈夫又被调往州府工作,乡亲们担心我也会离开村子,连续好几天,每天早上开门都有乡亲将自家的蔬菜和鸡蛋往我手里塞。

邻村一位近90岁的老奶奶眼睛不好,我经常去她家巡诊看望,有时还顺便给老奶奶带些日常用品。那一天,她为我亲手做了两双千层底布鞋,拄着棍子几乎是摸着路给我送到卫生室。她说:“闺女,你要是走了,以后谁到我家里去看病啊?”这粗线缝制凸凹不平的鞋底,老奶奶不知一针一线地缝制了多久。想着老奶奶从几公里山路摸着来送鞋,搀扶着颤颤巍巍的老奶奶,忽然觉得,她就像我儿时记忆中的亲奶奶。我舍不得亲人一样的老乡们,决定留下来,丈夫也支持我。

近年来,乡村医疗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很好地解决了大病“看不起”的问题。过去村里妇女受医疗条件限制,也为了省钱,基本选择在家里生孩子。医院去,报销下来基本上不付什么钱。村里一个做了心脏搭桥手术的乡亲,各种报销下来自己也就花几千块钱,要是放在以前,是绝对不会去做这样的手术的。

在乡村工作的10多年里,我以乡村实际需要作为学习工作的努力方向。通过参加镇、县、州组织的培训,系统学习《农村医学》《西医临床》等专业,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加上村卫生室有了远程诊疗,为乡亲们看病的本领强了、底气足了。有的病人宁可走两个小时路也要过来找我看病,他们觉得熟悉、放心;乡村医生跟乡亲们签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乡亲的健康信息都详细记录在电脑里,乡亲们的健康有了更多保障。

时光荏苒,14年过去了,如今的龙河村卫生室已今非昔比,从以前的2个小房间变成了现在的3层小楼,其中1层是诊疗区,2层是中医理疗区,3层是学讲堂;而人员也由过去的一人变成了现在的四人,两名医师,两名护士。我现在在村里事实上已经不只是一个村医角色,而同时还担负起了家庭矛盾调解员的角色,以及,政府和村民沟通交流的桥梁角色。我把村民的健康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做,村民也从心里接纳我。

那位90岁老奶奶送给我的鞋,一直摆在卫生室里,时刻提醒我,不忘来时的路,走好今后的路。

老奶奶为钟晶缝制的布鞋

作者简介

钟晶,女,布依族,中共党员,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一家三代行医,她扎根村医岗位14年,曾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最美乡村医生、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年8月月度人物等称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