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精深加工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构建利益链的关键环节,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贵州是我国油茶的重要产区,省内的玉屏、册亨、天柱等地有着“中国油茶之乡”“中国油茶名县”“全国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的称号。截至今年5月,贵州油茶总面积达.6万亩,居全国第五位,全省10万亩以上的油茶产业县达到10个。全省有从事油茶种植和加工的企业66家、专业合作社家、大户家,食用茶油加工率达55%,茶油年产量达1.1万吨。   但相较于湖南、江西等其他油茶主产区来说,贵州油茶普遍产量低、效益差,呈现出原料不够、加工不足、产品单一、竞争力弱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贵州积极抢抓新机遇,高质量推进油茶精深加工建设,促进油茶全产业链高效高质发展。位于天柱县的贵州恒生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工厂,职工在摆放油茶产品。金可文摄有加工厂却没有产品   油茶产业陷入加工不足与产能过剩两难困境   进入5月,位于铜仁市碧江区的贵州山茶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迎来了繁忙的加工季。加工车间里,上一年干燥好的油茶籽正从密闭储存罐内自动传输到冷榨冷提车间。崭新的生产线上,去石机、清洗机、烘干机、色选机马力全开,茶籽经过反复筛选、去杂除污、冷榨冷提后,变成一瓶瓶健康茶油,准备销往各地。   这是碧江区首个投产的大型高标准化油茶精深加工国营企业。年注册成立,年建设安装年产吨茶油的精深加工生产线,并于当年11月投产。年,该公司收购油茶鲜果吨,干燥成油茶籽余吨,预计今年可产茶油53吨。   “吨的设计能力,实际上生产茶油53吨,差距确实很大。也难怪有些领导和专家批评我们油茶加工企业盲目扩张,造成产能过剩。但我们也有苦难言啊。”贵州山茶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加工厂厂长彭永祥说。   彭永祥所说的“苦”是什么?这就要从铜仁市的油茶产业发展历程中去寻找答案了。   据了解,铜仁种植油茶历史悠久,早在年,玉屏自治县就有“中国油茶之乡”的美誉。年,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铜仁被列为全国“积极发展区”。既有产业基础又有政策优势,铜仁市将油茶作为主导产业,在年编制了《万亩生态油茶基地及深加工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年建成万亩高产油茶林基地。   该发展规划充分考虑了油茶产业必须加工的特性,将种植和加工统筹谋划,铜仁市早期的油茶加工厂应运而生。年,松桃福农鑫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年产吨的油脂加工厂。年,思南双龙工业园区建成首条油茶加工生产线,可实现年压榨油茶吨、精炼茶油吨。   但是,规划的出台和配套加工厂的建成,并没有带动铜仁油茶种植规模的有效扩大,年至年的五年间,铜仁市的油茶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   “最主要的原因是老百姓不愿意种,宁愿让地荒着也不种。我们去调研询问老百姓原因,大部分人回答是因为没有加工厂收,种了卖不出去。但实际上,松桃和思南的加工厂每年都愁收不到、收不够原料,还要通过加工菜籽油来维持经营。”铜仁市林业局副局长安启明介绍。   铜仁市油茶产业的发展是贵州油茶产业的缩影。一面是种植户喊着加工能力不足、原料卖不出,另一面是加工厂苦于收不到原料、产能严重过剩。贵州油茶产业缘何陷入如此两难困境?   “这还是要从两方面找原因。”省林业局副局长向守都认为,从加工厂方面看,原料不足的根源在于种植端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够。规模化方面,我国油茶产业整体起步于年,贵州则是从年开始逐步扩大种植面积,按照油茶的生长规律,至少要到年才能大规模投产。标准化方面,我省油茶多为原生老油茶林,加之管理粗放,低产林占了近三分之一,产量提不上来。组织化方面,过去我省油茶都是农民单家独户种植,小而散的农户无法与加工企业对接,在年,全省有约80%的油茶鲜果被湖南、江西、广西等地的商贩收走。   从种植户角度来看,本地加工厂出不起价、不上门收、不及时收的情况普遍存在,种植户当然不愿意卖。具体来看,很多加工厂谈油茶加工,就只想到把油茶籽榨成油,但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油茶加工包含了鲜果烘干、茶籽储存、油茶提炼、茶粕利用、市场销售等方面,是一个很长的链条。“但我们很多加工厂往往只考虑链条的中端也就是榨油。不搞前端的烘干和存储,加工厂就不敢集中大量收果,但是果子熟了老百姓等不得,只能外销。不搞后端的研发和销售,加工厂就只能生产初级茶油,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的精油等产品生产不了,可再利用的茶粕等副产品全部浪费,生产成本高、资金回笼慢,原料收购价提不上去,老百姓也不愿意卖。如此下去,就是恶性循环。”向守都说。   找准病因,对症下药。为解决我省油茶产业有加工厂却没有产品,有发展规模却没有效益的问题,省特色林业专班从产业规划、资金支持、科技保障、企业培育等方面着手,以精深加工的突围为抓手,带动油茶全产业链提质升级。位于从江县的贵州乔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包装茶油。吴德军摄解决加工原料不足问题   着力推进油茶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   目前,贵州共有油茶加工企业26家,主要加工食用茶油,茶油年产量1.1万吨,过去油茶籽原料大量外销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年我省油茶加工率达到55%,比上年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但是要把油茶产业做大做强,从根本上解决加工原料不足问题,还要继续下功夫。”向守都说。   着力抓好产业布局,不断扩大油茶种植规模——   6月9日,全省特色林业产业发展推进会指出,到年全省油茶要新造万亩,改培万亩。但目前我省森林覆盖率已达61.51%,各个产业都面临着用地紧张的难题。为完成新造油茶林的任务,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着。   走进册亨县弼佑镇西南油茶科旅谷,可以看见原先满山满坡的杉树已经被逐渐替换成了油茶。“册亨县森林覆盖率达72.37%,森林面积为万亩,其中杉木有83万亩,占全县森林面积近30%。以前我们以木材产业为主导,但是近年来市场对杉木的需求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低,加上杉木种植周期长,种植效益太低了。”弼佑镇镇长王顺弘介绍。   为此,册亨探索试行“退杉还油”模式,近三年来,累计调减杉树1万余亩,改种油茶近1万亩。调减前,按15年成长周期计算,成年杉木市值元/亩,年均市值元/亩。调减后,油茶年均市值约元/亩,同种植杉木相比,群众每年每亩可多增收元左右。“既没有减少森林覆盖率,又提升了大家的收益,真正地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我们这里的老百姓退杉还油积极性高得很哩。”王顺弘说。   着力推进低产林改造,不断提升油茶标准化建设——   对全省产量低的油茶老林进行改造,采取垦复、施肥、补植、调整密度、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实现在短时期内丰产稳产。   年以来,在贵州省林科院的助力下,新的油茶品种“望油1号”在望谟县落地开花。上世纪80年代,望谟县依托低热河谷资源优势,发展了4万多亩油茶,成为当时群众的致富法宝。但随着油茶树的老化和品种的不断更迭,茶果出现了低产低质的状况。   产量少不是贱卖茶果的唯一原因,茶果的榨油量少也导致了卖不起价。据专家测算,望谟县的老油茶树每斤鲜果榨油量仅为10%到20%,而“望油1号”却能达到40%左右。为提高油茶产量和质量,望谟县采取省农技专家与当地科技种养园公司合作的方式,通过几年时间,一步步把低产油茶进行了品种改良,提高产量。截至年,望谟县种植油茶面积已达14.7万亩,其中挂果约8万亩、丰产约4万亩,茶油鲜果年产量约吨。   着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推进油茶组织化水平——   为改变过去农户单打独斗的种植模式,近年来我省油茶产业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由有能力的龙头企业“打头阵”做示范,规范行业标准,建立管理培训体系,再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发展红利共享。   玉屏自治县采取国企带动、反租倒包、入股分红等形式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实行“县级国有公司出资,乡级国有公司施工建设管理,农户土地入股,村集体协助日常管理”,造林后第1至5年未有收益期,按每亩每年80元一次性付给入股农户,作为保底分红。第六年开始产生收益后按县级国有公司30%、乡级国有公司30%、农户30%、村集体经济10%比例分红。鼓励民营企业、合作社、农户承包经营,集中连片10亩以上新建油茶基地,第一年给予苗木、肥料、种植等1元/亩补助,第2至5年每年给予元/亩抚育管理补助。   种种举措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截至今年5月底,玉屏在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新发展油茶产业面积2.5万亩,新建0亩以上标准化种植基地3个,亩以上示范基地11个,新建标准化种植基地实现乡镇全覆盖,带动就业15万人次。   除了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外,还要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机制。“过去,农户销售油茶果基本是由省外商贩上门收购,本地加工企业抢不过外来收购商,价格捏在别人手中。果农一是掌握的市场信息有限,二是他们已经形成了趋于固定的销路渠道。当本地企业去收购的时候,农户不是卖完了就是被预订了。”从江县林业局副局长石文礼介绍,为此,从江县引进贵州乔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全省链条最长的油茶深加工产业链,除从江县外,还覆盖了周边榕江、黎平等县区,将分散的茶油种植户变成稳定的“供货商”,确保了加工厂投产时有料可加,降低了发展风险。册亨县生产的“原始密码”和“布依天香”牌山茶油。盛亚亿摄解决加工效益低下问题   一手抓工艺升级一手抓市场营销   “长期以来油茶加工效益不高,究其原因,产业链短、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加工副产物利用不充分是关键。通俗来说,目前行业还主要以茶籽榨油为主,大量的油茶果壳和茶粕都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位于黎平县的贵州久晟油茶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向杰说。   聚焦加工链前端,久晟油茶公司建立了油茶鲜果规模化前处理生产线,产能为吨/天。油茶鲜果从采收到脱壳、清洗、烘干、压榨制油全过程自动化流水线完成,解决了传统生产方式受天气等环境因素局限大、茶籽易受污染的难题,保证了产品的优良品质。   聚焦加工链中端,公司建立了15吨/天茶籽油压榨灌装生产线、吨/天茶粕皂素生产线,制造工艺、产品品质均处国内领先水平。   聚焦加工链后端,公司引进了油茶副产物精深加工生产线,即30吨/天茶粕有机肥生产线及配套厂房设施,解决了油茶副产物加工难度大、利用率不高的难题,逐步实现对油茶资源的“吃干榨净”。   近年来,贵州从政策、资金、服务等全方位着手推进油茶精深加工配套建设,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加强科技支撑,重点补链强链,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强化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开启了全省油茶产业大发展、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侗坊”牌古树山茶籽油、“红球源”“三山谷”“梵净山生态茶油”“天香布依山茶油”等贵州优质茶油品牌频频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农产品推介会上亮相,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想要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一定要严守品质!   尽管被领导和专家批评企业产能过剩,有苦难言的彭永祥仍然有自己的坚持——绝不从外省收购原料。“从外地收购原料,担心品质不好,影响茶油质量。我们需要花大量时间实地考察油茶产区地理环境、相关指标检测等。原料品质是我们产品品质的源头保障,得不到好的油茶原料,宁愿设备闲置。”   彭永祥相信,目前原料不足、产能过剩的问题只是暂时的,贵州油茶加工的春天已经到来:“贵州是从年左右开始大规模投入油茶新造和低改的,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年以后加工原料会逐年成倍增长。全省油茶盛产期将马上来到,我们有十足信心。”   想要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一定要建强品牌!   年,松桃福农鑫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三山谷”牌山茶籽油荣获“贵州好粮油”称号。近年来松桃自治县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品牌”原则,加强油茶籽、茶油等原料的质量安全监管,完善产品可追溯体系,在现有冷榨精炼设备完成成品茶油制取的同时,向中高端市场定位,围绕“养生、养颜、养眼”产品路线,引进有机高端食用油系列、美容系列、洗护系列等高新技术,升级产品包装,开发高端产品。   如今,松桃福农鑫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油茶获得“有机认证”并获得森林生态标志产品标识,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今年春节期间,我们的‘三山谷’山茶油上榜天猫热销趋势榜单,从全网3万多个山茶油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七位。”该公司负责人陈立群说。   想要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一定要丰富品类!   如今,人们对健康产品、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提升。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3%以上,远远高于菜籽油、花生油和大豆油,属健康型高级植物食用油。茶油曾经是“皇封御膳”用油,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南方居民视为“山珍贡品”。   然而,高品质的山茶油却频频被消费者认为昂贵。油茶每公斤市场价格约元至元,而调和油市场价格每公斤在20元至30元不等。此外,油茶属南方作物,受到传统消费习惯影响,北方食用茶油较南方要少得多,大众消费市场有限。   山茶油为何这么贵?种植成本高,出油率低,加工成本高……来之不易,加上茶油品质优营养健康的特质,决定了它贵的原因。然而,高昂的价格依然是制约大众消费的主要瓶颈。相信随着产业发展日益成熟,茶油价格一定会趋于一个合理区间。   “根据消费市场导向,目前贵州部分企业已从各自企业定位出发,开发更加多元的产品。在坚持生产优质中高端茶油产品的同时,推出品质分级茶油,如控制冷榨冷提次数,提炼更加优质产品,根据不同原料等级与品种、不同包装、不同套餐等措施,推出价格多元的茶油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向守都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方春英吴采丽编辑何涛编审杨仪杨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4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