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置身兴义市万峰林山脚下,近处稻田青青,随风摇曳,远观绿水青山,浪漫迷人。一栋栋布依特色的民居楼掩映在山水田园之间,三五游客或骑行或散步在小道上,不时传来开心的笑声。

万峰林下山水田园。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刘义摄

驱车在安龙县栖凤街道者贵村石斛谷的林间小道里,成片的青杠林下一丛丛石斛爬满树干,树下是绿油油的独角莲等各类珍稀药材,山风吹拂,药香沁人心脾。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黔西南州点亮绿色发展之灯,徜徉在黔西南州的山水之间,随处可见山峦叠翠、碧水潺潺。

航拍万峰湖。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刘朝富摄

多年来,黔西南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历届州委、州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地坚持走好生态建设、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珠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水环境治理等重点工程,使生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贫瘠的石漠化土地上开出了绿色致富花。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年底,黔西南完成营造林50万亩、石漠化治理.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7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2%,全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7年保持99%以上。凭借优厚的山地资源禀赋,黔西南州发力山地经济,山地旅游产业风生水起,望谟板栗、贞丰李子、册亨油茶等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此外,全州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成功探索出石漠化治理的“顶坛模式”等,探索出一条喀斯特贫困地区依托山地资源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发展新路。

山地旅游为乡村振兴赋能

盛夏时节的清晨,薄雾在万峰林峰丛间升腾,已经营农家乐10余年的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万福村村民凌勇早早地起床,迎接他的又会是忙碌的一天。

“这几年来村里玩的人络绎不绝,生意越来越红火了。”依托万峰林这棵“摇钱树”,当地村民们纷纷丢掉“泥饭碗”吃上“旅游饭”,万福村村主任朱玉美也笑容满面。

兴义市万峰林坝子稻田阡陌。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刘朝富摄

万福村坐落在国家地质公园万峰林景区腹地,由原来的落水洞村更名而成,全村有石板寨、绿荫塘、张家弯、赵家坡、放牛山、大石板、落水洞等村民组,共余户余人。近年来,依托万峰林优美的生态环境、淳朴的农家风情,万福村干群一心谋发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风生水起,群众收入大幅度提高,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背靠大山过日子,越过越红火!在黔西南州,随着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的持续成功举办,全州山门大开天地宽,山地旅游、户外运动和扶贫开发风生水起,依靠旅游脱贫致富的村庄遍布金州大地,布依山乡面貌焕然一新。

鲤鱼跃龙门,幸福自然来。漫步在兴仁市屯脚镇苗族村寨鲤鱼村,清澈溪水绕寨而过,一栋栋青瓦白墙的民居掩映在绿荫之中,精致的山水令人心旷神怡。

游客在风景优美的兴仁市鲤鱼村享受亲子时光。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刘义摄

“我们不断完善旅游业态,今年新增了玻璃滑道栈道、悬空娱乐等旅游项目,已成为游客纷纷前来打卡的乡村旅游胜地。”鲤鱼村支书杨建平说,近年来,鲤鱼村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休闲文旅产业,做大做强“八月八”苗族风情节,积极打造“和谐人家”“鲤鱼龙门”等特色品牌,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增长、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

“太阳出来照山岩,山中藏有富贵财。只等贵客一来到,金花银花滚进来。”新编布依山歌,唱出了黔西南人民依靠发展山地旅游等山地经济,从大山里“刨出”金银的喜悦心情。

特色产业奏响绿色富民曲

在安龙县栖凤街道者贵村石斛谷,茂密的青杠树干上种满了铁皮石斛,入眼皆是充满生机的绿,仿佛进入了偌大的森林氧吧。

“靠山吃山”挣得工钱,已是者贵村村民李如念的日常。摘花、除草、育苗、浇水……在石斛谷基地工作的第7个年头,每月0元左右的收入令她满心欢喜。

安龙县石斛谷采收石斛花。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刘朝富唐波摄

“公司现在已带动了余人实现就业,每月最低工资在元左右。”石斛谷管理者、安龙县西城秀树农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墅东告诉记者,依托当地优越的南盘江沿江立体生态环境,以当地梨树、青冈、板栗、棕榈等阔叶树为主作为铁皮石斛的攀附物,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已有亩。“我们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参与管理、采收用工等方式,农户从土地流转上获得补贴收入,同时参与石斛生产劳动再获得一份收益。” 

“林下经济”风生水起,林间,不时传出群众开怀的笑声。

不仅仅是安龙石斛,贞丰花椒、望谟板栗、普安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为金州大地织就山川“绿霓裳”,也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可观的收入。

“花椒挂果好,收成不错。”当前,正是花椒采摘时,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民胡明忠喜笑颜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着;石缝种包谷,只够三月活。”曾经,这样的民谣在北盘江镇家喻户晓,严重的石漠化、贫瘠的土地、恶劣的环境让这片土地成为贫穷的代名词。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当地大力发展花椒种植治理石漠化,如今石旮沓缝隙里布满了花椒树,银洞湾村花椒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年花椒产量达到5.3万公斤,村民依托花椒产业赚得盆满钵满。

贞丰县花椒产业发展壮大,图为白层镇群山间种满花椒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刘义摄

围绕产业扶贫目标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在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中,黔西南州积极调结构、优产业,持续培育、巩固和科学扩大食用菌、薏仁米、中药材、油茶、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并已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态势,带动2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描绘可持续发展新画卷

盛夏七月,泛舟万峰湖上,烟波浩渺的湖面水天一色、波光潋滟。

岸边兴义市南盘江镇田寨村的大小山头上,芒果、枇杷等郁郁葱葱的各类果树漫山遍野撒落,风从湖光山色间掠过,撩起枝叶婆娑,沙沙作响。

澄净的万峰湖水。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刘义摄

曾经,万峰湖不是这般模样。

年开始,沿湖群众开始发展水产养殖。随着水产养殖的无序发展,钓鱼棚、水上餐厅、船舶、网箱等数量剧增,随意侵占巷道、设置拦河网等现象普遍,对万峰湖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严重影响了航道通行,造成很大的水上交通隐患,水上餐馆、超市等随意排放污水和垃圾,严重破坏了湖水水质。

强化治理迫在眉睫!年底,黔西南州全面推进万峰湖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万峰湖清源、清岸、清网、清违行动,制定万峰湖综合治理方案,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精准开展了十项污染治理攻坚战。在万峰湖水域涉及到的沿线乡镇,持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大力发展种养业、服务业等,有效承接“退渔还湖”后的渔民就业、增收、生计问题,万峰湖重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鱼肥。

万峰湖生态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是全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个缩影。

万峰林下美乡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刘义摄

万峰林街道位于兴义市东南侧城乡接合部,过去,万峰林“石漠化”现象极其严重,植被破坏、岩石裸露、水土流失、土地退化,人地矛盾突出、生存危机凸显。20余年来,黔西南州通过攻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强化区域国土空间管控、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探索全域旅游扶贫示范、创新山地旅游新兴业态等举措,硬是从光秃秃的石旮旯里培育出一颗颗生机勃勃的“两山”种子,趟出了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地区的“石漠转绿成金”脱贫致富“两山”特色转化道路,全区呈现出“发展与生态、富裕与美丽”共建共赢的喜人景象。

去年11月,兴义市万峰林街道荣获由国家生态环境部颁发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称号。

如今,黔西南正努力绘就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画卷。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黔西南州青山保卫战成果显著、碧水保卫战连战连捷、蓝天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成效明显、乡村环境治理战初见成效,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连续两年获“优秀”等次,全州迈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普安:茶旅一体结硕果

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乌蒙山区的普安县,地处北纬25°,全县平均海拔米,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这里山峦叠嶂,云雾袅绕,河流众多,是茶叶生长的最佳地点,数百万年前就已有四球古茶在此生长繁衍,被专家认定为是茶叶的起源地之一,享有“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的美誉。

普安美丽茶园。资料图

普安茶文化极其厚重,茶叶品质非常优良,秦汉时期当地百姓所制的茶叶就已作为商品销往全国,明清时期当地布依族群众所制“福娘茶”被作为特别贵重的礼物进行交往或上供朝廷。时下,普安县又正依托2万多株珍贵的四球茶古茶树资源和中国古茶树之乡、黔茶第一春等名片优势,走出一条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茶产业发展之路,实现茶产业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

同时,普安县还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开创了“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了以茶文化体验园、茶产业基地、最美自行车赛道、康体养生度假区、布依族民宿体验区以及民族民俗文化村寨为载体的旅游度假区等,茶旅一体化亮点纷呈,成为四方宾客纷纷打卡的旅游胜地,为助力普安县脱贫攻坚,增加群众收入垫足底气。

目前,普安县拥有茶园面积14.3万亩,投产面积9.1万亩,覆盖全县14个乡镇街道。今年上半年,已完成干茶产量吨,综合产值6.6亿元,辐射带动户人增收致富。

兴义万峰林:万峰竞秀淌金银

万峰林街道位于兴义市东南侧的城郊,宝剑峰林、列阵峰林、罗汉峰林、群龙峰林、叠帽峰林等五大类峰林构成了万峰林起伏的姿态。

万峰林下向日葵花开。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刘义摄

万峰林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区内石漠化程度深,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承载能力薄弱、人地矛盾突出,为了生存繁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进一步加剧了石漠化的侵蚀演进,不断陷入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的恶性循环中。“滴水贵如油,寸土贵如命。”这句曾流传于当地的民谣就是万峰林的真实写照。

20余年来,万峰林街道坚持科学规划、系统谋划、综合治理,加快石漠化地区复绿还青步伐,为地区持续发展和守住生态底线绘制计划书,打响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退耕还林,人工植树,飞播造林;取缔大棚种植,实行土地轮作休作,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纳灰河打捞清底,给排水、污水处理管网建设……

随着山地旅游的持续打造,如今的万峰林万峰披绿、碧水潺潺,田坝里稻香扑鼻,好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中国最美乡村画卷。万峰林也先后获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最美丽的五大峰林之一”“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美丽的田园”等称号。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刘义

编辑彭芝莉刘义

编审陈俎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