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生命是一次远航。起锚的一刻,浪花轻轻拍打离岸的声音,那是婴儿的啼哭。船到中流,遇狂风巨浪、暗礁浅滩,敢在大风、大浪、大雨中勇立潮头、逐浪前行,凭坚毅冲破险阻,以笑声迎接彩虹,那是青年的欢歌。青年!青年!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接续奋斗、凯歌前行,以“吾辈之青年,当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中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激扬青春风采、播撒青春气质,绽放耀眼光华。“正青春·王牌”系列报道,以各行各业优秀的贵州青年发扬五四精神为主线,向世人展现“青春该有的样子”——用汗水浇灌梦想,用微笑对待坎坷,用奋斗温暖人间,在最美好的年华书写最无悔的青春。
核心提示: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拥有两项“贵州之最”:坐落在贵州最高峰韭菜坪半山腰,海拔.6米,是贵州海拔最高的村;第一书记杨波年担任驻村干部,今年已是第十一个年头,是全省驻村时间最长的扶贫干部。党的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贵州省代表团的讨论,杨波当面作了汇报。“总书记对我们基层干部非常关心,鼓励年轻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去历练。”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话语和殷切嘱托,一直激励着杨波扎根基层一线,矢志脱贫攻坚。这些年苦干实干,杨波带领海嘎村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海嘎村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元增长到了元,实现贫困发生率清零,彻底摘掉“穷帽子”,彻底撕掉贫困标签。
在五四青年节,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共同颁授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表彰青年中的优秀典型和模范代表,榜单上,我们看到了杨波的名字。
杨波(中)和群众沟通
是初心,也是使命年,杨波,28岁。年,杨波,39岁。11年光阴流转,杨波和海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回忆起驻村的初衷,他依旧心潮澎湃,思绪回到从前。“我是六枝特区新窑乡人,家中姊妹三人仅依靠教师父亲微薄的工资维生,常常因为交学费,父母借遍亲戚朋友,愁容满面。”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他考上大学,毕业后,在钟山区民宗局工作。年3月,六盘水市启动驻村帮扶工作。海嘎的贫瘠,让杨波多次想到小时候求学的场景,他第一个报名,并担任了海嘎村第一书记。海嘎海拔高、常年云雾缭绕,杨波望着村里3.5米宽的水泥硬化路犯愁。全村户人,贫困户占了户,人均年收入元,整村里没有一栋像样的建筑,喝望天水、吃洋芋饭,连村委会都只是茅草屋。村民听说城里来了一位驻村书记,最热情的招待就是烧洋芋。要致富,先修路。杨波带领乡亲们修硬化路、拓宽水泥公路,将大湾镇蜡寨村连接韭菜坪景区的13.5公里水泥路拓展成7米宽的柏油路。
杨波(中)入户调查
深感“只修了一条路”远远不够,他挖空心思、挠破脑袋拉资源、找门路、想办法……最终,海嘎村打通了三条通组公路、建成海嘎小广场。路通了,村民的精气神高了,响应“三变”,用土地和人力资源入股,特别有干劲。是真心,也是人心海嘎距离“贵州之巅”韭菜坪仅7公里,杨波琢磨着,路就是纽带,海嘎具有浓郁独特的彝族风韵,如何发挥本土文化与旅游的独特优势,打造特色文旅产品?海嘎村居住着一半以上的彝族同胞,可否将天生能歌善舞的他们能够打造一支民族文艺工作队?说干就干。他积极向单位反映,并于年帮村里争取到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年带领村民开展特色民族村寨建设,为了“把客人留下来”,除了硬件上的改观,也出于大学四年所学专业和工作经验,他将村民对乡村生活出自骨子里的热爱发挥到了极致。 海嘎民族文艺表演队一经上阵,受到多方欢迎,媒体争相报道,杨波成了大湾镇的名人,但他只把自己当一名普通的海嘎人。
杨波入户调查了解群众困难
第一书记要学会“十根手指弹钢琴”,弹奏了文艺复兴,还要懂得思想工作。杨波只会用一招最笨,也是最有用的办法——凡事为群众着想。“在海嘎十一年,我最庆幸的是,老百姓不讨厌我!”杨波说,做群众工作非常讲究技巧,在衔接政策和让村民转变思想方面,他磨破了嘴皮子,“成功经验来自于换位思考,你既要给他们讲清楚政策和未来发展的好处,又不能空画大饼。否则失信于一个村民,多年来累积的信任就毁于一旦!”十一年来,村里修起了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好日子还在后头,现在日子一天天好了,孩子们不再外出务工,在家门口找工作、经济也宽裕了,海嘎的变化,在外人的眼里,更在我们心里!”村民易正荣说。是信心,也是希望十一年的驻村生涯,村民对杨波的称谓,从“小杨书记”,到“杨伯伯”,杨波觉得,十一年前到海嘎时,唯一的印象就是冷,现在打心眼里觉得,在云蒸霞蔚里,海嘎发自内心地散发出一种别样的生命力。因为干得出色,杨波多次受到表彰,他身上的光环和荣耀,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 有村民跟他开玩笑,要帮忙解决孩子的正式工作;也有村民要求他以工作为担保去贷款做生意。
杨波在走访困难群众
杨波说:“这些问题,换作十多年前,我会生气、会抑郁,因为我无法做到每一件事情都令村民满意。我在村里代表的是共产党员的形象,踏出村,我就代表驻村干部的形象,走出贵州省,我代表的是基层干部的形象,但说到根本,我的任务是帮助全体村民摆脱贫困。
这样一想,我马上摆正心态、以诚相待,坦然面对,对于村民不能理解的具体事情,我不计较。我怀着赤诚的爱,做好我的本职工作,时间长了,他们的经济水平提升了,生活热情增加了,意识水平提高了,就不枉我驻村的意义。”
杨波坦言,白天和村干部一起工作,夜深人静时,他不敢将思念和牵挂告诉亲人。因为错过太多、太多……妻子病榻前的守护和孩子成长的缺席,每到夜里,村干部们都回家后,一个人住在村委的值班室里,他常常因为对小家庭的牺牲而怀着深深的内疚,却不敢告诉妻儿。
如今,杨波以实诚的人生态度,接地气的语言魅力,踏实的工作细节,已被海嘎村村民视为一家人。这在他的人生定位里,是一种“好钢用在了刀刃上”的踏实。
杨波说:“有人将海嘎村的变化归结于我一个人,我不同意,这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有国家政策好,有区民宗局的倾力帮扶,不断帮助海嘎解决实际困难,有村民的认可和支持。而我,只是衔接国家政策的村民讲解员,海嘎的今天,海嘎的荣誉、海嘎的成绩离不开这其中每一个人的支持。海嘎村的变迁,我很荣幸,成为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策划刘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邓倩设计姚培编辑王浩编审刘丹廖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