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QQ群 http://hechi.gxorg.com/20230220/022023_21315.html

编者按:

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周年。百年时光,贵州这片热土上涌现出一批批孤勇决绝的青年,他们为国民所受重重压迫感到愤怒,于是奋起反抗、直面不公,投身革命事业,挑起为劳苦大众改天换地的大梁,为理想中的“新天地”前赴后继。

热血难凉,赤子无惧。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本网联合贵州省档案馆推出系列报道,向百年时光里闪光的贵州青年先辈致敬!回溯百年记忆,感悟盛世不易。愿新一代青年,仍像历史上的他们一般摆脱冷气,“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光的发光,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年重阳节,一名女婴在贵州省贵阳市一个贫苦家庭里呱呱坠地,父母为她取名叫杜蓉。

从小杜蓉在学习上就刻苦认真、孜孜以求,在生活上勤俭朴素,无论校内校外,始终穿一身干干净浄的学生装,乌黑的过耳短发上别着两枚黑夹针。小学毕业后顺利考入省立贵阳女子中学读书,开始接触进步同学,接受革命思想。

在女中就读时,国文教师王诗农给了杜蓉很大的影响,她经常阅读一些进步书刊。王先生倡导自由评议时政,对她很有启迪。王先生讲老子哲学思想时,杜蓉总是认真地作笔记。

一声惊雷追求真理之心觉醒

平静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年2月4日,日机轰炸贵阳,市中心变成一片瓦砾,16岁的杜蓉和同学们热心于教群众唱抗日救亡歌曲,传递、阅读进步书刊,艰苦的学习生活条件更激发了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追求。

杜蓉不但思想上积极追求进步,也是一个很有オ华的才女。她喜欢朗诵诗歌,一次,和同学们月夜泛舟花溪河上时,她站在船头,沐浴着月光,朗诵臧克家的诗句:“十月的天空布满了雁行,排成人字,飞向温暖的南方。……”接着她激动地说:“我也要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向真理的战场!”

年下半年,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又一次反共高潮。在女中,敌人也加紧了对进步学生的迫害,一些党员师生开始疏散转移,刘家祥同志被学校勒令退学。杜蓉便与留校的个别党员和进步同学一起坚持斗争。

年,杜蓉在女中毕业后,和同学程敬学在茶店小学教书,并与地下党的同志取得联系,继续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于是在朋友朱文达的陪同下,和程敬学一起到距贵阳六十多公里的开阳县枇杷哨陶祖元家暂避。一路上,一会儿瓢泼大雨,一会儿烈日当头,三人足踩泥泞,步行两天才到达目的地。尽管环境险恶,但杜蓉仍坚持学习,阅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思想作“足”革命思想渐“燎原”

年秋,杜蓉考入贵州大学历史社会系。她更加勤奋地钻研历史,并常结合历史批评时政。她在壁报上发表的《评武则天》,说理透辟,言辞尖锐,思想激进,很引人注目。

在花溪时,杜蓉由于经常趟水过河上学,受了风寒,两腿落下病根。后来生活又不安定,病情逐渐加重,到她考入贵大后不到半年,行动艰难,只好休学回家。年冬,日军打到贵州独山,贵阳一片混乱,她的腿疾转危,医院(医院)治疗时,因许多医生和重要医疗器材已经转移,她不得已截除了双腿。

杜蓉伤残以后,从不消极悲观,用假腿练习走路。两腿向前挪动一两步,伤口就疼痛难忍,满头大汗,有时竟磨破膝盖周围的皮肉。但她从不在他人面前流泪,总是满怀信心地说,要争取练会自己走路,革命胜利后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

杜蓉截肢不久,朱文达去看她时,轻手推开房门,不禁呆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侧身坐在她的床沿,杜蓉半身盖着床单,正和小女孩头顶头地念英语单词:“Com—mu—nism……!”(共产主义)认真而安详。朱文达盯着那盖着断肢的床单,一阵心酸,不禁流泪。杜蓉却爽朗地笑着说:“嘿!二十几岁的男子汉,又不是林黛玉!”她接二连三地问朱文达在农村工作的情况,就是不让朱文达开口问她。发现朱文达注意她身上的床单,她猛地掀开:“你看,有什么了不起!切掉它,我自由了,也能工作啦。”

年初,杜蓉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向周围同志宣传进步思想和青年应该肩负起的责任,要支持中国共产党。

杜蓉虽失去双腿,但追求真理、传播真理的脚步却一刻不停歇,她为贵阳中学的女学生办的壁报取名《燎原》。她探寻着影响妇女社会地位的原因及造成妇女若干悲剧的根源,启发同学们思考作为一个中国女青年应尽的责任。

生命定格黑夜除尽曙光将现

年7月2日午夜,敌特闯入杜蓉家搜查,并且逮捕了杜蓉。

最初,杜蓉被关在国民党贵州省党部。她同牢有一个同志年轻气盛,一进牢就绝食,杜蓉劝她:“绝食没有用,反而弄坏了身体,要保护身体,准备迎接更残酷的斗争。”在狱中,她以女性特有的细心,精心照料同牢刑重的难友。当有人被提审时,她总是用慈爱和坚定的目光深情相送。夜间,有同志被提审。她就一直等到同志归来,小心照料后才肯睡下。每当敌人追问有关组织和同志的情况时,她都斩钉截铁地说:“不知道”。

中秋之夜,杜蓉在狱中带头唱起:“同志们向太阳向自由,向着那光明的路!你看那黑暗将除尽,万丈光芒在前头!”

年11月11日,当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隆隆炮声震撼贵州大地之际,敌人狗急跳墙,将社蓉和其他一批难友杀害在贵阳北郊的土地上。

年仅26岁,杜蓉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但是她对革命矢志不渝的追求,对新中国的向往之心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一直持续影响着不少青年人,坚定了他们走革命道路的决心,激励着他们奋勇向前的勇气。

资料来源:贵州省档案馆中共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王子茜

一审:曹轶

二审:林萌

三审:彭奇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