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乌鲁木齐哪家好 http://m.39.net/pf/a_9317562.html

春争日,夏争时,芒种的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就连芒种的安苗、开犁节、打泥巴仗等习俗也是在田里热闹。

这个时节气温高、雨量足,容易燥热,要注意防暑,多吃有利脾胃的食物。

本期芒种的专题,Maigoo节气小编就为大家介绍芒种的习俗、农事活动、养生知识还有芒种诗词,让您体会一下“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的忙碌时节。

1、芒种是什么意思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所以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农民间也称其为“忙着种”。

Q:芒种是几月几日?

A:在每年的6月5、6或7日。

2、芒种气候

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

芒种过后,“艳阳辣辣卸衣装,梅雨潇潇涨柳塘”。华南进入一年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

芒种有三候: 一侯螳螂生;二侯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3、芒种节气农事

到了芒种节气,“南岭四邻禾壮日,大江两岸麦收忙”,农田里往往是一片繁忙景象。一方面这个时候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另一方面芒种也是农作物种植时机的分界点,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忙夏收

芒种时节麦已成熟,若遇连雨天气,甚至冰雹灾害,会使小麦无法及时收割、脱粒而导致倒伏、落粒、穗上发芽、烂麦场。必须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抢割、抢运、抢脱粒,“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正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

忙夏种

民间有“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这些谚语,是因为夏大豆、夏玉米等夏种作物的生长期有限,为保证到秋霜前收获,必须提早播种栽插,才能取得较高产量。

忙夏管

芒种节气后雨水渐多,气温渐高,棉花、春玉米等春种的庄稼已进人需水需肥与生长高峰,不仅要追肥补水,还需除草和防病治虫。否则,病虫草害、干旱、渍涝、冰雹等灾害同时发生或交替出现,春种庄稼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4、芒种节气习俗

送花神

百花开始零落,此时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安苗

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煮梅

在南方梅子成熟,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挂艾草

把艾草从田里割回来摆放在自家的门口,或者艾草晒干点燃,用于驱除蚊虫。

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

开犁节

开犁是云和梅源一带山区农民启动春耕的时令体现,过去把“开犁节”叫做“牛大王节”。

晒虾皮

毛虾正值产卵期,体质正肥,肉质正实,营养价值更好。人们将芒种期间晒成的虾皮称之“芒种皮”。

Maigoo节气小编提示:在MAIGOO网输入“芒种”可了解更多芒种习俗。

5、芒种节气养生

芒种起居

Maigoo节气小编提醒芒种时节要顺应昼长夜短的季节特点,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但是一定要避开太阳直射。要适量增加午睡,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

芒种健康

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忌恼怒忧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不要因贪图凉快而迎风或露天睡卧;天热易出汗,衣服要勤洗勤换;需要补充更多的水分及电解质。

芒种饮食

芒种湿热的天气会使人胃口差、消化能力下降,此时要注意护理脾胃。芒种饮食要避免过食寒凉食品、过多食肉还有高热量食物。宜适当吃些苦瓜、莲子等苦味的食物,粳米、绿豆、小麦等甘淡平补之物,还有青梅、草莓、番茄等酸味的芒种时令水果。

6、芒种诗句

芒种就是个农忙时节。诗人此时的词句走入了麦田和稻田间,也走入了梅雨和艳阳间;写出了丰收与辛劳,也写出了雨后的泥土气息。意境之中一片忙中有乐,一片麦黄秧青。

芒种

长卿

河阴荠麦芒愈长,梅子黄时水涨江。

王孙但知闲煮酒,村夫不忘禾豆忙。

芒种节

芒种忙忙割,农家乐启镰。

西风烘穗海,机械刈禾田。

税赋千年免,粮仓万户填。

麦收秧稻插,秋囤再攀巅。

梅雨五绝

(宋)范成大

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

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

伊犁记事诗

(清)洪亮吉

芒种才过雪不霁,伊犁河外草初肥。

生驹步步行难稳,恐有蛇从鼻观飞。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以上图片来源:摄图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