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雨后的大雾笼罩着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么站镇岔河村,铺设在跑马梁子山间的光伏板不时就汇集了些许小水珠,顺势滚落到下方的草地上。光伏桩不远处,4月中旬移栽的菜苗已长出了四五片嫩叶。“最近气温开始上升,蔬菜的长势不错。再过一个多月,今年的第一季蔬菜就可以上市了。”岔河村党支部书记蔡永斌对记者说。
板上绿色发电,板下绿色种植,是么站镇村民们的发展新门道。年,贵州首个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在么站镇开建,面积亩左右,光伏组件29万块,电站装机容量7万千瓦,总投资6.35亿。此前,这些地块干旱缺水,土质贫瘠,村民们主要种植经济价值较低的土豆、荞麦和玉米,靠天吃饭。不承想,光伏产业的实施为当地村民换了一种“靠法”,将阳光“变现”后村民的腰包比以前更鼓了。
么站镇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项目基地里种植的蔬菜
“我们采用高支架和大间距布置光伏阵列,村民可以利用原来的土地进行种植,互不影响,一举两得。在搭建光伏阵列的过程中,我们也为村民免费修建了灌溉系统,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威宁能源公司么站农业光伏电站副站长祖茜对记者说。
经过3年的运行后,么站镇的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也得到了扩容。年,第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光伏组件万块,面积多亩。除了么站镇岔河村、水塘村、五嘎村和红岩村外,项目用地还延伸到了威宁自治县金斗镇的部分区域。
么站镇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项目
农光互补光伏发电基地里,一块块光伏板向阳铺设。“这里的光照条件非常好,全年光照时数在个小时左右,发电效益不错。在么站镇等地开建第二期工程,有助于当时威宁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祖茜说。
为便于村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施工方还调整了光伏板的架设高度,矮的一侧由一期的0.8米增至1.5米,高的一侧由2米增至3米,不断拓宽土地种植空间。
么站镇农光互补基地的蔬菜种植,采取党支部+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运作。除获得土地流转费外,村民还可在基地里务工。就岔河村而言,覆盖全村脱贫户户人,监测户4户17人,解决了60%农户的就业问题,户均增收元左右。
村民在务工
“一般情况下,一窝普通大白菜的总重量在4斤左右,青麻叶在2.8斤左右。去年,青麻叶在贵阳市场的价格为1.5元/斤,普通大白菜0.8元/斤,一个靠走价,一个靠走量。”蔬菜基地管理员李前三说。对于今年的蔬菜收成,他信心十足。
目前,么站镇农光互补基地主要种植莲花白、白萝卜、大白菜等蔬菜以及牧草,其中蔬菜主要销往重庆、南宁、柳州、贵阳等地的市场。由于当地海拔高气温低,每年三月开始种植,一年最多可种三季。蔡永斌表示,在基地里种植蔬菜要充分考虑从光伏板上流下来的雨水。其中,蔬菜要与光伏桩保持一定距离,避免被雨水冲刷。此外,蔬菜嫩叶易被松软的泥土掩埋,通过育苗移栽的方式有助于提高成活率。
除了村民以外,鼓起来的还有村集体经济的腰包。“集体经济增加后,村里购买了垃圾车、垃圾箱和太阳能路灯,也修建了道路桥梁,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大家共享农光互补项目的成效。”么站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副镇长杨简利说。
么站镇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项目基地里种植的蔬菜
为减轻蔬菜采收压力,么站镇村民们还将项目基地里的种植区域划分为4个板块,每个板块错开种植时间。“所有区域如果都在同一时间段种蔬菜,全部成熟后一到采摘季就会忙不过来,而且潜在的市场风险也很大,尤其是行情不好的时候。”蔡永斌说。
未来,么站镇还将引进喜阴的高价值作物,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光伏板正下方的闲置区域,拓宽作物的品类,走多元化道路。同时,扩大牧草种植面积,走种养殖结合之路,延长产业链。“目前,么站镇也正在着手建设自己的冷库,用于村民们储存待售的蔬菜,增强大家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和底气。”杨简利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潘晓飞
编辑曾田
二审刘娟
三审王璐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