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溪,看尽了青岩古镇的旧城墙与鲜嫩红润的猪蹄,走遍了黄金大道的满目金黄与鲜嫩欲滴,探寻过古国夜郎的瑰丽神秘,百无聊赖中去无可去,恰逢小满时节,便即与友人相约,探寻一道小众的所在,云上戈寨吃茶去。从花溪城区出发,一炷香左右的功夫,就进入了此行的目的地。戈寨位于麦坪镇的东北部,地势颇高,蜿蜒着山路盘旋而上,一片茶山映入眼帘,道路的尽头停靠在一栋马尾松林下的房屋边。松林、房屋、犬吠,错落交织中形成好一幅山野生机图。小满时节,不温不躁,刚好处在一个云雾弥漫的时日,一场新雨过后,林间道中还残留着润滑的痕迹,嫩绿的道路两旁,蕨苔丛生,未曾滑落的水珠晶莹剔透,分外可爱。抬眼望去,茶叶的生长吐绿宛若看得见一般,生命的呼喊与雀跃直叫人想长驻于此,新叶的呼吸仿佛与山野浑然一体,在高处汇聚满了此间山川河泽的精气。雨后的戈寨,仿若云中仙境,在片片松枝落木的步道上,满目青翠欲滴,入鼻是草木的芬芳气息。道家讲究清淡无为的黄老思想,择一处山野,修心修行修性,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古时以终南山作为归隐的理想之地,却不知在戈寨这里,方知人生处处皆有桃花源,颇有“蓄意时一泄,野烟淡然起”的韵味。随行的友人在茶山中久久驻足,呼吸的每一口都是氤氲了无数年华的香甜。陆羽在《茶经》中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茶圣陆羽纵览天下好茶,唯独黔茶得到“其味极佳”的评价。黔地有茶,生于山中,以云遮雾绕为妙。入得山中,自是少不了品上一品,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屏画,在山野画屏中暂坐片刻,热情好客的主人早已拿出此地珍贵的产出,手捧今年新焙的春茶,热腾腾的一汪沸水冲泡开来,在上下翻飞中终究归于沉寂。留待片刻,入口醇香,色泽嫩绿,香气浓郁,鲜爽甘甜,大山予人的馈赠,细品方知其中滋味。在这茶山中品茶,静谧当中增添了几许禅味。人生如茶,水开水灭,尽皆在喧嚣浮华中归于静寂。清末民初的诗人姚茫父在《雨水题山溪好处》中写下“溪山好处便为家,雨过山桃树树花。最是泉声阑不住,兴来欲试一瓯茶”的诗句,与茶为伴的诗意生活恐怕少有人能够得以如愿,得之其一也是让人倍加羡慕。恰如这茶山茶农对于茶之一道的坚守,不愿以易得失去大得,反而退守山中,在一茶一木中,坚守着茶之一味的传承。上品的茶,除了传承有序以外,更讲究溯源之道,这无形中契合了当下可追溯的潮流。水是用山泉水,还是更年的雪水泡开,摘茶是明前时节还是四时皆可,品质是三叶一芯还是老少皆宜,如此种种,道行万千,其中规矩颇多,都有不同的讲究。茶山的主人盛情相邀到茶厂一探究竟,为一行人解惑采茶制茶的奥妙,可惜红岩大坡茶采摘固定在清明前夕,此番却是见不到制茶师傅手上功夫的不传之秘,也就只好作罢,相约来年再邀约。人间万事万物中的因果交联,必然起承转合中有着缘法的相牵,写就这些文字的同时,也未必知晓对戈寨来说是对或是错,但终归是此中美妙的事物多些,足以让更多的人来此探秘,君子成人之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让更多人沉浸在茶山的神奇中,岂不美哉。至于那时,后来人会有着怎样的境遇,那就要看各自不同的缘法了罢。云上戈寨,那山、那景、那茶,真是令人怀念的所在。作者简介苏明强,现居花溪,省作协会员,花溪区作协副主席。文/苏明强文字编辑/邱奕视觉/实习生卢钱沙编审/李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790.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