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一年去不了几次贵阳,也买不起花果园的房子,但住在市州、县城大别墅的贵州人们,始终都保持着对贵漂、省城“打工人”的优越感。

贵阳是混凝土森林,花果园是压抑的“电梯棚户区”,仿佛只有市州、县城和十八线农村的青山绿水,才能慰藉小镇青年们娇嗔的呼吸系统,医院怎么也治不好的鼻炎。

空气好,节奏慢,生活压力小,无疑是小镇青年们对生活环境的坚定信仰,北到高铁站,南至开发区,东抵新城区政务中心,西达高速收费站,这就是县城、市州居民的全部生活半径,也是他们认知中全部的城镇生活。

小城青年们有吃酒请客、麻将和慢生活,而贵阳打工人只有、挤地铁和合租房。

贵阳,一座二线城市的生活,自然是要辛苦一些的。

毕竟是省城,要想培养一个不输于平均水平的孩子,花费的精力,和与精力匹配的钞票,自然不会少。

兴趣班、补习班、夏令营、亲子活动、双语外教、学区房这些都只能算标配了。

尤其对于学区房的认知,贵阳家长们格外上心,排长队参与疯狂摇号,才能守住孩子不滑落阶层的最后阵地,譬如:

省府路小学、南明小学、尚义路小学、环西小学、甲秀小学、北师大附中、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贵阳学校等等,城里面真正的孟母们,早已是学区房战斗中身经百战的老兵,对哪所学校的教育理念、生源质量和教师双轨制比例,几乎都是门儿清!

奥数、词汇量、熟背首唐诗宋词,更是小学名校入门前的基本功,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贵阳妈妈们也是挖空了心思,遍地撒网,多点开花:钢琴、马术、滑雪、播音主持、跆拳道、游泳纷纷成为家长们热捧的新技能,以便在提交入学申请时,给孩子的履历上添上光鲜亮丽的一笔。

辛苦是辛苦,但至少,这些筹码,都是明码标价,清清楚楚写在楼市里的,买什么价位的房,就享受什么样的资源。

相比起贵阳而言,贵州小镇上的青年、小城居民们,没有吃过这些苦,也吃不来这些苦。但在他们当地,很多“交易”并不是用钱就能摆平的,“人情世故”往往要花费更多的心力和不可量化、难以明码标价的资源,甚至还可能存在“中间商”,只有找对了合适的中间商,交易才可能达成。

小城市有小城市的行事规矩,没有人情关系,寸步难行。

埋藏在白纸黑字以下的潜规则,盘根错节、费心耗时,要么闷声发财吃亏是福主动融入其中,要么格格不入成为一个边缘人。想要脱颖而出,不需要你有多么专业的技术实力,更不需要你有多么善良正直的品格,但必定要成为洞察人心、左右逢源的人际关系大师。

仔细想想,这些没有评价标准的“技能”,可要比大城市、挤地铁和合租房,困难得多。

在省城贵阳,办公室里人与人之间好歹还有互不打扰、互不干涉的一丝边界感,好歹还容不得一个科长、处长一通电话就能兴风作浪。

话说回来,如今的贵阳,早就不再只是贵阳人的贵阳。

贵阳的许多家长,很多也不是土生土长的贵阳人,他们来自遵义、毕节、六盘水、铜仁、安顺、黔西南、黔东南、黔南,来自贵州各地的大小县城,从金阳客车站或贵阳北站抵达这片热土,公交车或地铁载着他们直接奔赴于此。

城市,就像一个磁场,会吸引与它意气相投的年轻人不断涌入,城市越大,吸引力就越强。

对比起贵阳家长的辛苦而言,小镇、县城居民的孩子,难免要为他们父母的选择,付出代价:面对即将到来的普职分流;面对每年数十万人参加、一分便会差出一操场竞争者的高考筛选;以及难以保证的超低容错率与、大学失之交臂。

比起在烧钱和业余兴趣班的烧钱比赛中败下阵来,选择到大城市买房定居的家长,也许更害怕的是自家孩子被人莫名其妙用关系黑掉。

就算真有木已成舟的那么一天,身处省会城市的贵阳家长,至少可以摸着孩子的头,坦然告诉他:对不起,爸爸妈妈尽力了。也好过一脸茫然地摊手:对不起,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咋回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3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