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笔”绿水青山“落墨”民生福祉 贵州:优良生态成“幸福增长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贵州努力探索,以更大力度解决好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提升。铜仁市江口县德旺乡净河村的鲟鱼养殖基地内,工人正在捕捞成品鱼。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尚宇杰摄守好底线走新路年以来,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贵州都坚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至今已坚持九个年头。今年,全省设义务植树点个,各级领导干部参加义务植树达13.8万人,植树万余株,面积1.76万亩。农历正月初七当天,义务植树活动结束后,贵阳市林业局干部李盛林最后离开植树点。每年,李盛林参加活动都是“值岗”到最后,年年如此。踏在植树点的沙土上,李盛林来回踱步,看到微微倾斜的小树苗,他会刨开沙土仔细查看,再把沙土压实,“要确保每一株树苗存活,这可马虎不得。”李盛林告诉记者,9年里,有超余株树苗在阳光雨露和他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数据显示,从年到年,贵州累计完成营造林万亩,退耕还林实施面积达万亩,石漠化治理面积达1.31万平方公里。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贵州始终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时刻绷紧生态环境保护这根弦,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保护取得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成果。水润万物生,林泽八方福。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2.81%,较五年前提高7.51个百分点;全省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和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优良率均为%,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8.3%;全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99.0%……一个个数据变化,是贵州守好底线走新路、坚持不懈抓保护的有力佐证。不负青山得金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曾几何时,“荒山秃岭不长草,人穷粮少吃不饱”,是贵州不少地区的写照。“生于斯,长于斯”,贵州人民不甘于此,期盼改变这一切。30年前,铜仁印江自治县石漠化严重,人均耕地不足半亩,“穷”是这里的代名词。30年后,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种绿护绿,山上茶园、山腰果园、山麓菜园、山下菌园,百姓靠着勤劳的双手也能从石头缝中种出“花果山”。“原来,我们走的是烂泥巴路,住的是茅草屋,日子过得紧巴巴,人均年收入不到元。”谈起过去,湄潭县田家沟龙凤村党支部书记伍荣明很是无奈。年,当地退耕还茶,百姓荷包日渐充足,生态环境附加值日益增加。大方县黄泥塘镇化理村通过种植玛瑙红樱桃,一改过去“长山脚下癞石坡,广种薄收几背箩。开荒种地来糊口,只为生存无奈何”的生活困境。黔贵大地,广袤田野,绿了生态,红了生活。年,全省绿色经济占比较五年前提高6.3个百分点。贵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端稳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深挖绿色产业宝藏,致力于固本培元,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让百姓在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中健康幸福地生活。多彩贵州客如云绿色,是贵州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贵州最靓丽的招牌。从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荔波喀斯特,到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美丽壮观的丹霞地貌;从地球最美盆景的施秉云台山喀斯特,到世界上同纬度保护最完好的原始森林梵净山。贵州以独有的生态资源,吸引无数天下客,走出了一条美丽经济蓬勃发展的新路子。据统计,今年的春节假期,全省60家重点监测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1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3.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5.4%。湄潭茶海一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尚宇杰摄借助主要景区带动优势,贵州抢抓机遇,致力打造旅游、度假与农业、文化融合发展,先后前往浙江、江苏、广东、北京等省市开展旅游推介活动,向全国游客发出邀约,凉爽的气候和超高性价比的旅游选择,让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蛋糕”既要做大更要“分好”。贵州不断探索生态旅游与多产业的深度融合:贵茶飘香让世人喝上“干净茶”,刺梨以“维C之王”之名风行天下,兴义薏仁畅销国内外市场……生态黔货不断走出大山,享誉世界。“起笔”绿水青山,“落墨”民生福祉。贵州致力于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持续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下功夫,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渠道,努力让优良生态成为贵州人民为之骄傲的“幸福增长点”。贵州绿色家庭公益活动正式启动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为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实现废旧物品再回收再利用,近日,由省妇联、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开展的贵州绿色家庭公益活动正式启动,活动将持续至今年12月,通过环保处理的方式,提升旧物回收再利用率。此次公益活动依托“飞蚂蚁闲置回收平台”进行,每个家庭成功参与回收旧衣物(不少于3公斤)或旧书籍(不少于5本),即可在线领取环保证书,回收旧物累计5公斤时,该平台将为贵州“小桔灯”环保主题书屋捐赠一册新书。同时,参与单位每成功宣传发动家庭参与回收旧衣物、旧书籍达公斤,该平台将捐赠图书0册,助力百万家庭共阅读。市民可通过线上线下参与。线上可预约回收,快递员上门取件,免费邮递;线下可在“飞蚂蚁”
开展地灾科普进校园活动近日,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举办地灾科普进校园活动,组织来自铜仁市沿河自治县的名小学生到省地质博物馆参观,并开展了地灾科普讲座。在科普讲座现场,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高级工程师蔡韵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地质变化可能会带来的地质灾害、如何防灾避险等知识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进行讲解和描述。“遇到泥石流灾害应该朝哪个方向逃跑?贵州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月发生?”活动中,一系列趣味问答点燃青少年学习热情,孩子们拿着手中的《地灾防治科普常识手册》和《防灾避险三字经》认真寻找相关答案,现场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此次活动,提高了少年儿童对地质科学、地质灾害的认识。据了解,我省自年实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以来,省自然资源厅按照“灾前参与监测预防,灾中配合避险撤离,灾后响应重建帮扶”的流程化思路,以受地灾威胁地区的群众为重点,积极持续开展目标导向明确、内容通俗易懂、载体丰富多样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的识灾、避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高原明珠”花溪区 年至今,贵州先后有6个地区获评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8个地区获评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本报特别推出“‘两山’转化‘优等生’”栏目,聚焦这些“优等生”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转型等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成绩和感言。
贵阳市花溪区位于贵州中部,贵阳南部。境内自然风光旖旎、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突出,是“多彩贵州”重要窗口和“爽爽贵阳”的“会客厅”,享有“高原明珠”的美誉。年提出“生态立区”战略以来,花溪区通过坚持保护与治理并举,不断为生态空间减负,为生产空间增效,为生活空间提质,让群众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根本上筑牢绿水青山根基。花溪区着力构建“大生态、大公园、大旅游”发展格局,系统谋划城景、产城、城乡空间融合、要素共享、协同发展,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走出了一条具有花溪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 我有着省会城市重要生态涵养区、本土文化和高校资源集中区、贵阳市民休闲集散区、贵阳贵安融合拓展区等独特资源,通过多年来着力构建“大生态、大公园、大旅游”发展格局,探索了“处处是‘绿水青山’、家家有‘金山银山’”花溪模式,为山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和谐共存走出了一条新路径。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谢巍娥尚宇杰王瑶王剑金秋时王远柏编辑王瑶二审王远柏三审谢巍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012.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