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喜欢民宿,是从海子的诗而开始,憧憬能有一个机会卸下无奈的伪装,放空灵魂。
想想多久没有走近自然生灵,想想多久没有闻到泥土芬芳。“慢生活”在当今,显得弥足珍贵。民宿,恰好就是当下人追求“慢生活”的一个载体。
历时三月,走过贵州7所民宿,在7位主人家的身上,看到的是一种对民宿的初心。
“静默高于川谷,木头长久于流水”。品读着诗人梦亦非的诗,不知不觉便进入了独山夹缝岩的“群山之心”。对梦亦非而言,群山之心就是梦中山居“一开始,我们只是为了能有个地方一家团聚。”因为事业和生活,梦亦非与胞弟伍开堂、胞妹伍开心各居一地的。年,几兄妹商量决定修葺老屋,让兄弟姊妹间多能休憩、聚会、来往。
这一修,便是6年。时光匆匆过去,溪边的木屋,是一家人的民居所在,也是这幢民宿命运的开始。“我们想让有同样热爱山居的人,多一处栖息之地。”
唱歌的夜,不眠的酒,青舍小院的门只等待朋友。
青岩古镇的“青舍小院”,只为寻找有趣的灵魂。一方茶桌、各式乐器,凸显了主人家的心境。屋内一股陈年书味,混着沉香的气息,让原本风尘仆仆而来的彼此,慢慢地沉寂下来。在小院听男主人小刚弹唱一曲,仿佛放下了俗世的困扰男主人小刚是一位独立民谣歌手,十年前与夫人阿宝把家建在了青岩,共同迎来了自己爱情的结晶。民谣圈来做客的朋友越来越多,小刚与阿宝便开辟了7间房,让夜宿的朋友们提供一方心灵的“小院”。
“那些岁月变成了故事,那些岁月又变了积淀。”对小刚来说,人生就是一场不断的相遇,在古镇巷道的深处,若是有趣的灵魂,注定会与青舍小院,有一场意外的相遇……
无独有偶,“回归”,是民宿主人们说的最多的一个词。
“引舍·故里”便是主人家舍去大城市回归故里的心境。
主人家马萍夫妇二人过去常年居住深圳,但越是在外越是想回到故里——贵阳清镇。当马萍有了建民宿的想法,丈夫就不遗余力地妻子。
半年多的四处寻址、两三年的精心装修设计……这幢过去的破旧民居成为了让人为之向往的故里小屋,把生意变成了一种生活。
而“匠庐·阅山”的主人家张健,选择建这样一间民宿,是偶然,也是必然。
“一次我回老家盘县探亲,坐着长途车经过坝陵河大桥,夕阳余晖从铁索桥一端撒向另一端,照亮了对面的山坡和山脊,我打开车窗,晚风拂面......”
带着些许好奇,张健找了个机会专门来到了大桥旁山坡下的蛮寨村。“大山里的村庄、山林晚风、人文风情,在我内心留下了温暖的烙印,所以我决定把自己最理想民宿安放在这里。”
因为对原生的追求,才有了这座身藏在百姓民居中的民宿的诞生。
同样,因为一张深咖啡色而耀着光泽的侗布,当时38岁的谢晓蕊把心驻足在了侗乡肇兴。因为心没舍得走,她把想要打造的“慢生活”——民宿“侗赏”——也放在了这里。谢晓蕊,一位设计师,把乡愁“开”在了原始村落中同样,因为对故土的眷恋,曹以杰把家乡曾经亩的小茶园变亩的茶海良田。依托茶产业,10年前,他把茶人的匠心放在了茶旅之上,看星空、游茶海、闻竹香的民宿,成了茶园别样的风情。
同样,因为承载记忆的古渡口,邹志杰想让游人通过小小民宿去感知镇远的山水与人文,便以“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风格灌入到自己的五家店中。
民宿的本质,就是“人”!
在这些民宿人的身上,他们或是对文旅事业的追求,或是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或是对自然生灵的敬畏,或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归根结底,这一切还是基于对贵州旅游业发展崛起的自信。
没有好的发展环境,一人之力无力改变;没有一定的市场基础,民宿产业就不会应运而生;没有绿水青山的自然基础,梦想家园无从谈起。
纵然“以梦为马”,也是“自信满满”。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贵州,正在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这个时代,便是最好的时代。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田旻佳编辑王迟编审杨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199.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