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615/r1vkf05.html贵州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超过60%;贵州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靠山吃山,贵州盘活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生态旅游等产业,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绿色发展。贵州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产业,“风光”无限。绿色贵州和谐共生初冬,走进台江县登鲁苗寨,高大挺拔的楠木树把寨子装扮得郁郁葱葱。“登鲁苗寨一共有2万多株楠木树,直径20厘米以上的就有多棵,上千年的就有多株,最大的楠木4个人牵手都无法合抱。”登鲁村支书张胜毅一脸自豪。登鲁人自古爱树植树护树,为保护生态,登鲁苗寨自迁居以来就立下祖训:不得砍伐,违者罚斤米,斤肉,斤酒,宴请全村人吃饭,并当众认错,许诺不再犯。生态环保理念代代相传,村民爱绿植绿护绿。生态良好的登鲁,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和全国首批“绿色村庄”,还被誉为中国“金丝楠木第一村”。近年来,依托良好生态和民族文化,登鲁发展起乡村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康养业,百姓实现增收,过上好日子。郁郁葱葱的登鲁苗寨(王远柏摄)这是贵州爱绿植绿护绿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设立贵州生态日,强化河长制和林长制。5年来,贵州治理石漠化面积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减少数量和幅度均居全国岩溶地区首位,治理水土流失1.33万平方公里,完成退耕还林万亩。年,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1.51%,世界自然遗产总数居全国第一。冬季的草海,是黑颈鹤等越冬候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安全过冬。海拔多米的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以黑颈鹤等珍稀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保护区。近年来,随着草海湿地生态环境不断修复,来草海越冬的候鸟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草海记录到的候鸟种类已由10年前的种增至余种。近年来,贵州不断致力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制度和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能力建设。目前,贵州建成自然保护区89个、风景名胜区71个、地质公园12个、湿地公园53个、森林公园93个。贵州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已知生物物种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绿色颜值”变“富民价值”江口县寨沙侗寨,是梵净山脚下的一个寨子。“泥巴路,茅草房,三分地,救济粮”是这个侗寨过去的真实写照。如今,依托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发展起了乡村旅游,百姓过上了好日子。目前,寨沙侗寨共有农家乐56家。今年上半年,寨沙侗寨接待游客超过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万元。据了解,依托梵净山,当地有13个村寨走上旅游路,旅游从业人员3万余人。日前,天柱县不少村寨的油茶林里,农户们忙着采摘油茶果,一只只土鸡在树下觅食嬉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近年来,天柱县采取“油茶林+生态土鸡”模式,大力发展油茶种植和土鸡养殖。目前,全县油茶林投产面积达25万亩,带动5万余户群众通过就业和发展油茶实现增收。今年,全县预计生态鸡出栏万羽,带动1.05万户群众户均增收0元。村民在天柱县油茶基地采摘油茶果(金可文摄)近年来,贵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为统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目前,全省已有贵阳市观山湖区、花溪区,遵义市汇川区、仁怀市、正安县、红花岗区、凤冈县、习水县和绥阳县等9个地方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贵阳市乌当区、观山湖区,遵义市赤水市、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等5个地方获得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依托生态优势,贵州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林下经济发展主导产业,构建起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林下产品采集业、森林生态旅游康养业等四大业态。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2万亩,产值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累计建成千亩以上林下种养基地个,开发利用林地面积增加到.5万亩,上半年实现产值.7亿元。年,贵州林下经济共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0.66万个,有效解决了疫情期间农户就地就近就业。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林下经济产业共带动万农村人口增收。此外,贵州坚持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大方天麻”“织金竹荪”“桐梓方竹笋”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为发展林下经济打牢品牌基础。清洁低碳“风光无限”冬日暖阳,在海拔.6米的威宁自治县平箐梁子,沿坡而建的一排排蔚蓝色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发出耀眼光芒。这个年5月正式并网发电的贵州省第一个新能源光伏项目——威宁平箐光伏电站,如今正源源不断地输出电能。威宁自治县黑土河镇光伏发电站(尚宇杰摄)被誉为“贵州屋脊”的海拔.6米的贵州最高峰韭菜坪上,“大风车”昼夜不停地旋转。这里是年4月投产使用的小韭菜坪风电场,是贵州省第一个风电项目。“大风车”产生的电能,正源源不断输送向千家万户。作为长江以南最大产煤省,贵州是一座“能源富矿”。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自然条件,让这里一度被认为是“无风”“无光”新能源资源匮乏区,而技术进步和空间挖潜,正在悄然改变“煤海”的能源版图。近年来,贵州积极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产业。风电企业从年的21家增加到年的42家,太阳能发电企业从年的仅有1家发展到年的33家。截至年底,贵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突破万千瓦。至年,国家光伏发电项目补贴竞价规模、建设速度、并网规模,贵州省连续两年均为全国第一名。截至今年9月底,贵州统调新能源装机万千瓦,占全省统调装机比例26%,新能源装机规模与装机容量比重均排在南方电网五省区前列。“十三五”期间,贵州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从0.吨标准煤/万元降至0.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24.3%,前四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23.8%。“十四五”期间,贵州将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利用现有水电站送出通道,推进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等百万级光伏基地建设;推进“光伏+”产业项目,延长光伏发电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天然气;加强可再生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可再生能源电力全额上网收购,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水平。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编辑王瑶编审袁燕谢巍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9473.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9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