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句歌词相信大家已经是耳熟能详了,能歌善舞也是大多数人对少数民族的第一印象,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还有许多区别于五十六个民族之外的“未识别民族”,穿青人就是其中一个,他们为什么被归类到“未识别民族”?他们又有什么特别之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穿青人。

名称由来

一说到少数民族,五彩斑斓极具民族特色的服饰总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满族旗袍、蒙古族长袍、回族小帽、苗族头巾……一看见这些服饰装扮大多数人便能将他们所属的民族识别七八分,而穿青人也不例外,甚至他们的名字都是根据他们的服饰特点而定的。

穿青人早些时候并没有专属的名称,他们被贵州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叫做叫“里民子”——“当里民的汉人”亦或是“土人”——“贵州的土著居民”;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将他们称为“白汉人”“吃荞麦的汉人”“大脚的汉人”,认为他们只是带有一些特点的汉人。

直到清代乾隆年间,我们才能在一些地志文献中找到“穿青”字样,他们因为身穿青色衣服被称作“穿青”,用来区别叫做“穿兰”的汉人。

年,中央民族委员会下派人员组成了以费孝通教授为首的调查小组,对贵州毕节、安顺两地的穿青人展开了历时四个月的民族成分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上交中央,报告中多次强调“穿青人并非少数民族,是汉人的一部分”。即使后来据考查得知调查报告有“调查地区过于边缘化导致被调查人员汉化严重”“轻史料重造假严重矛盾众多的家谱”“民族认同没有统一标准”三大问题,但这份调查报告仍旧成了当时中央划分民族的重要依据。

虽然当时穿青人对这份调查结果并不满意,但紧接着的文化大革命只能让这些民族问题放一段落。直到年,关于穿青人是汉人的这一说法才被人反驳,民族问题也正好在此时到达了高潮,贵州政府顺应时代要求,展开了全省未定民族的识别工作。本次识别工作只有一个要求——“弄清民族意愿,民族意愿要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去调查研究”。

同年,进行识别工作的人员上报中央,将穿青人列为一个单独的少数民族,但被驳回。年,在一份中央下发的身份证民族填写通知上,明确提出在穿青人民族一栏后填写汉族,但这份通知文件到达贵州后被当地政府拦截,并没有下发实行。

年,贵州当地公安局拟提出将穿青人身份证上民族一栏填写“汉族”,当地的穿青人纷纷表达不满,穿青人代表上书国务院,此事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最终中央为了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将穿青人列为“未识别民族”。并根据《民族宗教出版规范》一书,下发文件规定穿青人在办理身份证时可采取折中方式,在民族一栏填写“穿青人”而非“穿青族”或者“汉族”。就这样,穿青人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民族”,身份证上虽然与我们有着些微的不同,但在日常生活中如订购酒店、机票等方面却不受限制,并且在最新一次人口普查中,穿青人人口已经达到六十七万。

族源与风俗习惯

关于穿青人的族源,按照学术界和民间两大流派来划分,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学术界一般认为穿青人是汉人的分支,在明朝时作为征讨云南的军队里的随行人员到达贵州并定居在此,因地处偏僻便逐渐与汉人隔绝;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穿青人是汉人与当地少数民族通融后的后代。

而民间呼声较高并且得到穿青人中高学历人员认可的一种说法则是穿青人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是贵州地区的土著居民。

穿青人早先使用汉语方言,后来汉化严重,“母语”便消失了,现在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他们大多生活在贵州西部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内,在年的人口普查中,位于贵州西部多山地区的安顺和毕节两地人数占总人数近30%。

也许是他们境内多山,猴类较多的原因,穿青人对猴有着绝对的敬重,并且将山魈作为民族的图腾。

他们的家庭组织同汉族一样,也是一夫一妻制,不同的是他们不仅禁止同宗通婚,更禁止同性通婚,大多数家庭是父亲家长制,即男性在家庭中具有绝对话语权。女性与汉人不同的一点是,从古至今从未缠过足,但她们做的却是一些打柴割草、喂养猪鸡之类的脏活累活,故有人用“男逸女劳”来形容穿青人的家庭。

穿青人的服饰在解放后汉化前极具民族特色,身穿三节衣,脚扎青色绷带,踏反云勾鼻花鞋,梳三把头,妇女衣服分为青蓝二色,姑娘则穿全青或全蓝服饰,用白色布料封边。除服饰具有特色外,穿青人的丧葬也有符合本民族特色的特定程序,其中包括买水浴尸、拔牙等。

穿青人的习俗包括打磨磨秋、翻羊马、滚龙秋、打抛、高秋、滚坛子等。其中高秋也叫做秋千,和我们现在的秋千制作方法与玩法并无二致,而玩高秋的多为新婚或是久不孕育的夫妇,荡高秋意为求子。

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那些未融合到汉族或者单独划分为一个民族的像穿青人这样的“未识别民族”还有许多,虽然我们之前听过的一直都是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但这些“未识别民族”的人民无论衣食住行还是医疗教育都与其他民族一样受到国家政府的保障,也与其他民族一样,都是祖国的一份子,是我们团结与友爱的对象。

文/烟寒若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7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