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从年至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首先认定了38个少数民族。
从年至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
从年至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认定了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年认定了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至此,我国民族增加到56个。
从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进行民族成分的恢复、更改和某些族体的归并工作。
此外,尚有少量未经识别的民族。
一、人
俗称“巴人”,分布于西藏林芝察隅县西部和中国藏南地区东部。
是西藏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加上藏南印控区的人,总计有5万多人。
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原本实行一夫多妻制。21世纪初经过当地政府的教化,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了。
由于人口极少等原因,至今未确认民族的归属。
二、蔡家人
又被称作蔡族、蔡家族或菜族。分布在贵州安顺、清镇、毕节、六盘水及云南昭通彝良、镇雄等地。
地域文化带来差异,使得他们在生活习俗,服饰,甚至语言上,都表现出了与周边民族高度的一致。
他们从外表上看来,有的几乎与汉人相差无几,有的更倾向于彝族,有的更倾向于苗族,有的更倾向于白族。
蔡家人具有单一独特的语言(蔡语)。
有独特的工艺(如祖传的擀毡、种痘)。
人数估计在人以上。
三、菜族人
主要分布在贵州山区一带。
统计的有32户,人。
通用汉语。身份证多填成汉族。
四、老品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
有自己的语言(接近缅语),无文字。
过去一直居住在曼稿深山密林中,于年迁出并定居勐海县,现有53户人。
住房为汉式平房。
信仰原始宗教,有庙宇、无神像,每年全寨要举行一次祭山神活动。
年2月,国家将老品人及勐阿八甲人归属为傣族。
五、八甲人
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阿镇,约有人。
有人认为八甲人迁徙自缅甸,应属哈尼族一支,但未能证实。
自称“八甲”,语言与傣语比较接近,能与傣族相互交流。
信仰原始宗教,建有小庙,逢年过节要到庙里杀鸡献祖
年,国家将勐阿八甲人归属为傣族。
六、夏尔巴人(Sherpa)
藏语意为“来自东方的人”,散居在喜马拉雅山两侧,主要在尼泊尔,少数散居于中国、印度和不丹。
语言为夏尔巴语,使用藏文。
年(陈乃文考察时期)人口约4万,中国西藏境内仅有约人,居樟木沟和陈塘沟。
大都信奉藏传佛教。
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通用藏文。
还有两兄弟同妻、试婚的婚姻形式
七、土库曼人
(Turkmen)是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的主体民族。
八、摩梭人
生活在云南省西北,四川、云南交界处的丽江市泸沽湖畔,人口约五万,
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属纳西族一支。
原始宗教称为“达巴教”,与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教有密切联系。
13岁就视为成年,女性行穿裙礼,男性行穿裤礼。成年后即有资格走婚,但一般在16岁后才开始走婚,不少摩梭女男更推迟至20岁后才首次走婚。
婚礼习俗有两种,一种是摩梭人最具代表性的走婚习俗,流行于永宁摩梭。女性和男性均不结婚,除非是家族需要女性继后或男性劳动力才会娶妻或招婿。
另一种是一妻一夫,但与父系社会的一夫一妻关系有所不同。正式结婚的妻夫大部份为招婿入赘,少数是女方外嫁。
九、克木人(英文:Khmus)
亚洲中南半岛的一个民族。在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都有分布,但在老挝的人数最多。在中国约有人。
克木人有语言,无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全民族讲克木语,部分人掌握了傣文和汉语。
年被国家民委确认归属为布朗族。
十、穿青人
早期叫“里民子”、“羡民”、“县民”,后期叫“穿青”。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自认和当地汉人有区别,传统服饰尚青色。
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
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部分穿青人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
此外云南镇雄一带也有人自称是穿青人,可惜的是如今他们身份证上的民族栏标注的大都是白族。
根据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