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春花秋实。秋风拂过,玉屏自治县稻香秫熟、瓜果飘香,乡野沃土弥漫丰收喜悦——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种植水稻4.32万亩,占全年任务4.3万亩的.46%,预计产量1.95万吨,占全年任务.14%。
粮食丰收,产业增效。油茶累计发展种植面积20.7万亩;累计发展精品水果种7.4万亩,投产果园4.3万亩。今年上半年,玉屏水果总产量吨,产值万元……
田园焕发生机,农民安居乐业,上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居全市第一。
百里侗乡,希望的田野上,硕果累累!
希望田野结硕果
喜看稻菽千层浪,舞阳河畔又闻稻米香。金秋,玉屏侗族自治县亚鱼乡郭家湾村,层叠梯田稻浪四溢,沁润村民杨老大的心田。他说:“又是一个丰收年景,只有粮食丰收了,农民生活才不会慌。”
杨老大是村里的种植能手,种了大半辈子的水稻,对粮食有着发自内心的敬畏。今年70岁的他,历经吃不饱到吃得饱过去、再到吃得好当下。
生于斯,长于斯的杨老大更见证了郭家湾大米的蝶变。郭家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产出的大米口感清香、色若润玉、营养丰富,是当地有名的粮仓。相传在清代乾隆年间,郭家湾的大米被钦定为朝廷贡米。
然而,因受交通桎梏,农作物效益不高,群众大量外出务工,村民寄托着希望的田野并没有做强贡米品牌,村民们也没有因此而富裕起来。
亚鱼乡郭家湾村村民在农业坝区打稻谷。(胡攀学摄)
穷则变,变则通。脱贫攻坚战打响,各项好政策在郭家湾落地,硬化路打通、坝区建设以及农村产业革命调整,郭家湾村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向导,在“优、特、精”上做文章,将水稻作为特色产业来抓,鼓励村民们发展水稻种植。
“由村委会统一发放谷种,全村按照标准化统一种植。”村党支部书记吴先明吴先明说,为了做强品牌,村里还引进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使传统农业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今年,郭家湾村发展优质水稻种植余亩,年产谷子万斤,公司按高于市场价格进行收购,产值达万元,全村户户均增收元。杨老大今年种植7亩水稻,预计可产斤谷子,除去自家吃的,其余的全卖给公司,估计有1.7万元的收入。
食粮丰收,农民乐。郭家湾村只是玉屏自治县粮食丰收的一个亮点。今年玉屏出台粮食生产方案,细化了工作任务,压实责任,推进粮食生产,今年,累计种植水稻4.32万亩,占全年任务4.3万亩的.46%,预计产量1.95万吨,占全年任务.14%……
粮食丰收,产业增效。年以来,玉屏自治县重点围绕油茶、生猪、精品水果、食用菌等“四+N”产业,以“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一坝一策”为原则,按照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等组织体系和运行模式,规范建设一批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农业产品增效增值。
希望田野结硕果。目前,玉屏油茶累计发展种植面积20.7万亩;发展精品水果种植基地7.4万亩,建成温氏两个仔猪繁育场,年产仔猪46万头,发展温氏代养户户,出栏生猪10.08万头,平均利润达元/头。上半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2.5%,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为9家,农产品加工转化提供就业岗位人。
绿水青山展笑颜
9月10日,田坪镇迷路村,一片蛙声,山村傍晚格外宁静。
“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村里修建了污水处理项目,昔日臭水横流的景象不见了踪影,净化过的池塘里还住着一群青蛙哩!”村主任赵长江感激地说。
跟随赵长江行走在迷路村里,花果飘香、稻谷金黄、绿树成荫、生态宜居的景象,让人印象深刻。
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过去的迷路村是玉屏有名的深度贫困村。由于贫穷,村民们都是自扫门前雪,很少会有群众会主动打扫村集体卫生,群众都是得过且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迷路村每家门前都有一条生活水沟,晴天蚊子纷飞,雨天漫过村道,出行都要绕着走。回忆起以前的村容村貌,赵长江只能摇头叹息。
年来,迷路村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及要求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出实招、见实效,按照省级美丽乡村标准,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和整体村容村貌提升工程,打造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乡村振兴,就要改变生活环境,只有环境美了,村民们才能安居乐业。”赵长江指着已投入使用的污水处理工程说,村里除了“四改一维一化”工程,配齐了垃圾回收设备,政府还投入了万元建设污水处理项目。
着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迷路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了卫生保洁员,对村里的卫生定期清扫、统一管理,同时通过开展家庭环境卫生评比,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与环境保护。
“村民们过怕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随风刮的日子,如今都主动加入到环境卫生清理中来。”赵长江自豪地说道,村里不少人家修建了花坛,村庄道路全部硬化,路灯安装在群众家门口,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迷路村的变化得益于党的惠民好政策。在生态环境治理进程中,玉屏坚持“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同步治理让天更蓝、水更绿,城乡生活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玉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围绕生态富民战略,全面推进“绿道、绿城、绿水、绿园、绿景、绿村”全域绿化工程,大力发展黄桃、油茶等生态产业,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确保生态美,百姓富。
年以来,玉屏投入绿化资金近3亿元,完成全域绿化任务.8亩,完成绿化示范点建设23个。城区绿地面积.92公顷,公园绿地面积70.26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34平方米;建有乡镇公园6处,乡镇街道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达36.4%,建立村庄休闲广场63处,村庄林木覆盖率达40.63%。当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5.34,全面夯实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迅速提升。
青山要有绿水绕。玉屏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水利治理工程,划定了野鸡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实施舞阳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先后建成投运田坪镇污水处理厂、朱家场镇污水处理厂、新店镇污水处理厂,提升了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基本实现了农村建制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目前,玉屏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及同步小康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环境空气质量合格率95.19%。
如今,两岸苍翠守护一江绿色,一江清水滋养侗乡大地的生态文明画卷,在黔东大地上正徐徐展开。
幢幢新房拔地起
“好日子都赶上了,原先住的是老木房,现在住的是小洋楼。住着踏实,还能够看见大半个村庄的美景。”付弘学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
今年55岁的付弘学,是新店镇丙溪村村民。他的新家在丙溪村云起小镇。一排排侗家风格洋房整整齐齐。房前,绿化草坪修建齐整,出行道路笔直干净;屋后,休闲广场开阔平坦,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以前的房子跟现在的洋楼没法比啊!”行走在现在的丙溪村,就像置身某个高档小区一般。但回忆起以前的住宅,付弘学的思绪立刻涌上了心头。
付弘学的老家在丙溪村芭蕉坪组,是丙溪村最远的一个村民组,由于地质结构脆弱,土质松软、没有黏性,属于典型的沙土地,年曾发生过一次大面积滑坡,该组20多户村民都为住房而担忧。
“几代人住过的木房有些倾斜,还背靠地质灾害隐患点。”付弘学说,遇到下雨天,村民们都提心吊胆,担心引来滑坡。
年,随着玉屏自治县保障农村安全住房工作的推进,丙溪村芭蕉坪组住房安全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安居才能乐业。丙溪村副主任黄俊说,为了保障群众住房,在政府的帮助下,村里选择了最好的地段建设云起小镇,让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民就近搬迁,全都住进新房。
“两楼一底,平米,家具都有,提着被子就入住。”年6月,包括付弘学在内的59户人,搬进了云起小镇,告别老家的木房,一步住上了小洋楼。
“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还有新工作。”付弘学说,以前我们村祖祖辈辈就没离开过田地,沿袭着“种田吃饭、养猪过年、手工赚钱”的生活模式;现在搬出来后,自己被聘为了护林员,闲暇时又去县城找了一份配送工作,他对新生活充满了信心!
丙溪村云起小镇只是玉屏深入推进安全住房的一个缩影。年以来,玉屏持续开展农村房屋安全和老旧房透风漏雨“过筛式”排查,坚持立行立改,解决农村房屋安全隐患及老旧房透风漏雨问题,实现农村安全住房和建档立卡户房屋安全鉴定全覆盖。
新店镇丙溪村的移民新区——云起小镇(姚磊摄)
居住还需环境美。铜仁市生态环境局玉屏分局党组成员杨彪说,为了改善乡村环境,玉屏投入大量资金,建成城乡生活垃圾清运系统,实现了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全覆盖。
同时,玉屏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四改一维一化”工程,已累计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户,新建(改扩建)公共卫生厕所58个,保障住房的同时,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居住的环境不断改善,破旧的房屋换了新颜。付弘学高兴地说,告别了以前贫穷的日子,体会着新生活的幸福,不仅收获了房屋丰收,更实现了美丽乡村丰收。如今,他们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定地走在奔小康的路上。
歌舞颂扬新生活
傍晚,朱家场镇谢桥村活动室门前的文化广场上,成群结对的村民们和着节拍翩翩起舞。
“以前村子穷,村民之间常为小事而争吵。现在生活富裕,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村民们就组成文艺队伍,把党的方针、政策编入歌曲里,农闲时就到广场上排练,感恩共产党、感恩新生活,正不断朝着小康的步伐迈进。”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53岁的村文书夏文珍见证了这一奇迹。
谢桥村地处朱家场镇最南端,距镇政府14公里。几年前,村里还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大多数村民为了发展,只能外出打工,离开的村民多了,导致村庄变成“空心村”,乡风文明也在“每况愈下”。
如今在政府的扶持下,脱贫的春风已吹开扶贫致富花,打造旅游景区、新建农家乐,让这里变成了人人向往的乡村旅游之地。
“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经济更加富裕了。”土生土长的夏文珍发现,父老乡亲的经济富裕后,精神文化上出现了短板。
“就是打麻将、看电视、耍手机,一天不出门,生活显得特别无聊。”村民罗仁贵觉得,没有精神文化追求的生活,不是小康生活!
如何让村民们精神文化也走向小康?夏文珍有她的想法,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谢桥村文艺队伍。
“刚开始啥都干不好,30多人没有会打鼓、相声、唱歌、跳舞的村民,很难组织。”铁了心要办好文艺队的夏文珍不仅自己努力教,还请来志愿服务队伍教乡亲们各种跳舞、打鼓的技巧。
文艺队白天忙活,晚上训练。夏文珍说,为了方便乡亲们训练,村里统一定制衣服,买齐设备,又在文化广场上安装了两颗最亮的灯。
一年下来,乡亲们不仅练出了精气神,还代表镇政府到临近的县市去演出。最让夏文珍开心的是,去年村里组织大型文艺活动,附近18个村的群众都来参加。
脱贫致富奔小康。在巩固脱贫成效和衔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玉屏坚持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同步,多措并举夯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文明乡风润侗乡。
朱家场镇桐木村(欧秀灯摄)
完善基础设施,打牢文明根基。整合各类资金0余万元,在全县各乡村建成社会主义价值观主题广场余个、农家书屋93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0个、30户农村“欢乐院坝”、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示范点,初步建立了城乡均等的文化阵地,为营造良好的基层文化生活氛围打下了坚实基础。
助推移风易俗,文明内涵深入人心。以群众为主体,发挥村民智慧,不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把反对滥办酒席、圈地厚葬、不讲文明、摒弃陋习等列入村规民约,在村级活动室、交通要道、人口聚集地等进行张贴展示,并通过红白理事会监督村民自觉践行,推动乡风文明新风尚建设。
仓廪时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皂角坪街道枹木垅村驻村第一书记杨维介绍,现在村民的生活条件好了,村里成立了腰鼓队、山歌队、花灯队、洋鼓队、舞龙队等13个文艺队伍。
逢年过节,枹木垅就会采取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办法,以村民组为单位,开展文艺表演及民族节日庆祝等活动,通过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的风气好了,邻里之间的关系和谐了,村民的行为也改变了。大家走向小康路上,鼓起了口袋,也富了脑袋,幸福感不断提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葛永智
编辑江佳佳
编审文叶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