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薛艳丽)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做客中国青年网联合今日头条举办的线上“代表委员面对面”微访谈活动,向网友分享沾着“泥土”的乡村振兴建议。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中国青年网:欢迎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做客中国青年网联合今日头条举办的《代表委员面对面》微访谈,请您先和大家打个招呼,简单和大家做下自我介绍。
赵皖平:大家好,我是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现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民建中央委员、安徽省委副主委,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进行交流,今年我也继续围绕乡村振兴带来了一系列建议。
中国青年网:如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您有哪些建议呢?
赵皖平:脱贫攻坚战已经全面胜利,总书记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重大的历史性成果,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攻坚克难、不负人民”,脱贫攻坚精神里的这两句话,我的感受非常深刻。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后,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完全结束。国家也设立了脱贫攻坚的过渡期,要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五年工作期,这个是非常有必要的。个国家级贫困县摘帽以后,实际上基础仍然还是比较薄弱的,也存在返贫的风险,所以要把基础夯实,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这就是为什么形成了这个过渡期,要扶上马送一程。
今年两会,我也提出了这方面的建议。一是把短板继续补牢补扎实,特别是这些摘帽贫困县的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等基础条件都还比较薄弱,国家还要加大在这方面的支持,对这些重点县,我觉得仍然还是要支持下去。
再一个就是在工作层面上,国家扶贫办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我们现在叫国家乡村振兴局,根据中央的要求,各地的乡村振兴局也在陆续建立起来,工作队伍和机制不能断掉,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换过程中,一定要有这样的专业性队伍、专门的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
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在观念上也要跟进,大部分地区都要步入到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一些重点帮扶县要更多地聚焦产业,这些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的重点贫困区,下一步在巩固衔接的发展过程中,产业是不可少的,而到了下一步的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产业就更为重要,所以一定要在各地因地制宜地做好当地产业。
最后一个就是人才问题,今年我也提了关于乡贤方面的建议。城市的一些优质资源包括教育、卫生等,也包括一些干部,他们也能到农村去,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些人才还包括回乡的创业青年,在外打工以后,我们应该给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制定一定的政策,吸引他们到乡村来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要有人才支撑,所以这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中国青年网:您曾一年走过10余个省的60余个贫困县,有多达余天在一线走访,其中有哪些收获和感悟,或者印象深刻的故事,欢迎和大家分享。
赵皖平:这几年我担任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委员会副主任,走遍了全国绝大部分的贫困地区。年我有多天的时间在基层一线调研,也发现了很多英雄模范人物。2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接受总书记颁发扶贫楷模表彰的毛相林同志,就是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的获得者。我是去年担任全国脱贫攻坚奖副主任委员兼奋进组的组长,我也感到很欣慰,这样一个英雄模范人物,能够走到人民大会堂接受总书记的颁奖,也说明我们的评审工作是非常的公正,经得起党和人民的检验。他的事迹我当初看了很多遍,他在悬崖峭壁上开辟了一条路,让群众脱贫,走向了致富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他牺牲了,就像总书记说的,具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这种英雄气概,让人非常赞叹。
还有黄大发同志,是全国劳动模范,也是年的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他是在贵州遵义的一个大山里面打通了一条渠道,为当地的山村解决了水的问题。他几十年如一日,带领乡亲们硬是用自己的双手把水从很远之外引到他们村里来,改变了村里的面貌。
这样的例子还有太多,比如黄文秀同志。去年我专程到黄文秀家去看望她的父母,这次她的父亲也受到邀请,前往人民大会堂参加了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她才30岁就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脱贫攻坚一线,我们有多人倒在了一线,所以为什么说是脱贫攻坚战,它是一场战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有流血的。这些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次提出的脱贫攻坚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民族英勇顽强、不断奋斗的一个写照。中华民族多难兴邦,这些财富对于我们后人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不断向前。
中国青年网:近年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愈发重要,您刚刚也提到今年带来了《关于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建议》,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赵皖平: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非常关键,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培育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既是历史传承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我的建议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是筑巢引凤,营造新乡贤回归故里的氛围。乡贤与乡村联系的纽带是乡情乡愁,留住乡愁才能吸引乡贤回归故里。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着力打造设施完备、生活便利、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同时,要完善新乡贤保障机制,以一定的物质精神保障吸引更多的贤达人士、成功之士到乡村成为乡贤,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其次是完善机制,新乡贤引领乡村善治。重塑充满生机的乡村治理场域,搭建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建立由乡镇引导、村级主导的“乡贤+村两委”乡村工作模式,组建村级乡贤议事会、乡贤工作室等,将游离于体制之外的新乡贤整合到乡村治理之中,并根据他们特点成立诸如矛盾纠纷调解、乡风文明督导、法律事务咨询等专业平台,促进公共服务普及与公序良俗形成,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第三是搭建平台,新乡贤助力产业振兴。要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制定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乡贤“反哺农村”。实行一对一、点对点精准对接,发挥乡贤在项目引进、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信息回传、人才回乡等方面作用。新乡贤运用自己的知识、技术及人脉资源帮助村民发展农业生产,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村民收入。
最后,我认为要发挥新乡贤在民间教化中的作用,引导新乡贤积极参与乡规民约制定,移风易俗,化解乡里纠纷,以其自身所具有的人文道德力量维护乡村社会秩序,传承和引领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崇德向善的乡村人文精神。比如安徽省宿松县以乡贤文化进祠堂、进课堂、进讲堂、进礼堂活动为主阵地,广泛开展“晒家书传家风”“讲家训倡新风”“家训族规诵读会”等传承、弘扬教育习俗的活动,提升民众的文化自信心,敦厚民风,凝聚向心力。
中国青年网:进入“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也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话题,您今年带来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建议》,欢迎和大家展开谈谈。
赵皖平:今年我带来的是《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建议》。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种业安全和粮食生产作为第五项重要的工作,今年的一号文件也提到了解决种子安全问题,要打好种业翻身仗。过去我们一般理解的种子主要是种植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等,但实际上范围非常广,还包括动物的畜禽资源,猪鸡、奶牛、肉牛等,和海洋的水产资源,这次中央一号文件写的比较全面。
就农业生产而言,种业应该是最高端的一个行业,是产业链的最顶端。种子问题不解决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无从谈起。同时,我们的育种技术要提高,因为种质资源也是会变化的,也要经过不断的培养、繁殖、选育,才能把好的基因品种留下来,否则它可能就会慢慢退化,所以这方面科技力量一定要加强。
对于资源的保护,我历来也是这个观点,保是为了用,不是纯粹的保,所以政府也要担起重要的责任,在动物品种资源的保护上面,要加大投入,其实这就类似于基础设施一样,必须要由政府来承担。这些工作做扎实了,我们的老百姓才能吃到更好、更放心的产品。回到最初的话题,最后还是要让大家能够享受到美好生活,提高生活品质,但是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必须要有人去做。
中国青年网:您在未来又有哪些新的工作计划?
赵皖平:下一步三农工作重点发生了历史性的转移,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然对于我来说,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专家、农业方面的全国人大代表,我会继续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第一个就是在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自己的专家作用,在顶层设计、制度制定等方面,还要深入一线进行调研,补齐短板,帮助那些比较薄弱的地区,帮助他们能够顺利实现五年过渡期。
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去。作为我们农业科技人员,未来要更多致力于用农业科技来助力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要培育更多的品种,提供更好的技术,尤其是在数字农业发展中,通过现代装备如无人机等,把它进行整合推广到农村去;还有就是要给农民进行培训,我觉得下一步在新农民新电商的培训过程中,我们还是要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未来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继续保持这种精气神,为了年的远景目标,为了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更多代表委员精彩内容,欢迎通过今日头条客户端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