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贵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越来越多的人守护美丽家园,成为建设美丽贵州的引领者、践行者、推进者。一个个平凡人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潮流。他们当中有护林员,有护河员,还有科研工作者……正是一个个平凡人的默默坚守,书写着一个个多彩贵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故事,传递着平凡而伟大的绿色力量。兴义万峰林田园风光。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尚宇杰摄18万名护林员守护贵州绿行走贵州大地,莽莽雷公山,磅礴乌蒙山……一处处生态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地处乌蒙山深处贵黔高速鸭池河特大桥与山川、碧水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史开心摄(贵州图片库发)站在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山坡上远眺,山地葱茏,新绿漫向远方。然而在72岁的护林员王华文的记忆里,许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荒石遍布,且常有滑坡、泥石流。年轻时的王华文就下定决心,在荒芜的山上种树。从20世纪80年代义务种树到年和村委会签订合同承包山林,从5亩荒山到今天的亩森林,他这一干就是45个春秋。在王华文的带动下,穿岩村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热潮。如今,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从年的18.6%提高到年的72.4%,满山郁郁葱葱。每个人的一小步,汇聚成迈向建设美丽贵州的一大步。在贵州大地,如今越来越多人行动起来,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共同推动美丽贵州不断舒展新画卷。今天,全省18.28万名生态护林员扎根林区情系森林,跋山涉水巡山护林,守护着贵州的森林资源,守护着贵州的生态美,成为一座座大山最美的绿色卫士。赤水市采取“林长+护林员”模式划分林区网格,强化“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管理,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张鹏摄(贵州图片库发)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90后”李松林是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工作人员,也是地质工程专业工学博士,从事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贵州省自然资源厅于年6月成功申报“苗岭山脉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在全国52个项目评审中位列第7,获得中央支持3亿元用于修复黔东南州、黔南州相关区域的多公顷历史遗留矿山。“为了能不断完善申报方案,大家纷纷放弃周末、节假日休息,组织各方专家研讨,守在办公室里不断修改、完善申报内容。”李松林回忆着,无数个加班的日子在脑海中闪现。近年来,随着乌蒙山区“山水工程”的基本完成和武陵山区“山水工程”的统筹推进,贵州进一步筑牢了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2万余名河长力保清水流瓮安县珠藏镇丰岩村地处乌江河畔,卢锡永、冉戌英夫妇守护乌江已有36年。36年来,夫妻二人坚持定期巡河护河、收捡垃圾,像爱护自家“院坝”一样,爱护着家门口的乌江。“这么多年,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做很有意义,河干净了,我们心里很高兴。”卢锡永夫妇表示,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够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共同保护乌江的良好生态。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让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人守护,并以制度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不仅体现出制度创新的突出成果,更彰显着对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情感。年,贵州8大流域开始推行河长制。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建立从省到村的五级河长制,首创从省到乡四级“双总河长”,并独创省级领导人人当河长。据统计,如今贵州全域条河流共设有名河长,实现了河道、湖泊、水库等各类流域河长制的全覆盖。道真自治县棕坪乡党员巡河队志愿者,在芙蓉江大口鲶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核心区棕坪乡河段开展巡河护河。陈庆军摄(贵州图片库发)实现一江清流,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坚守。今年27岁的郭焕超,是中国水环境集团筑信公司金阳再生水厂的一名运行员。“再生水厂是一片天需要守护的‘城市绿肺’,需要24小时有人守着,我已有两个春节没有回家过年。”郭焕超说。再生水厂几乎24小时都在不间断“喝着”城市浑浊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再“吐出”清澈无味的尾水,对于保障居民用水需求,改善周围水体环境,保护河流水质和生态平衡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长江、珠江上游,贵州坚决扛起“上游责任”,只为一江清水送下游。持续推进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全省河湖生态进一步改善,水质持续向好。个物种共享生态美贵州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已知生物物种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候鸟的天堂。王纯亮摄(贵州图片库发)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背后,离不开许许多多人的艰辛付出。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冉景丞就是其中之一。他30多年如一日,致力于探秘贵州生态资源和自然教育普及。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时,为了发现、寻找、研究动植物,冉景丞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原始森林中度过;为研究贵州地下生态系统,他和团队在威宁、盘州、水城等10多个县市的许多地方考察过洞穴,仅在荔波县就考察测量了近50个洞穴。不仅如此,他通过演讲、讲座、自然课堂、研学旅行等方式开展上百场主题活动,组织编写出版《物种·贵州智慧》《水墨黔乡66个贵州生态地标》等科普书籍,动员更多人投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爱大自然中来。“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将这一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需要提高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李扬,原是一名普通的林业工人。由于勤于巡山,又特别善于观察和发现,如今她已是贵州珍稀生物的“百科全书”。年,李扬在巡山时拍摄到一种褐色底白条斑纹的蝴蝶。因为跟平时看到的蝴蝶不一样,她兴奋不已,赶紧把照片发给省城的生物专家,经鉴定后竟是孤斑带蛱蝶,系首次在贵州发现。从此,她爱上了林业科研,这些年发现保护区新记录物种达72种。六盘水市坡上草原风景名胜区发现黑眉长尾山雀,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圆叶天女花,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植物新种吴氏石山苣苔……近年来,一个个关于“发现”的生态故事,既彰显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也启示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守护好大自然这一“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六盘水市区的凤池园生态良好,风光旖旎。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尚宇杰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为“从协议到协力:复原生物多样性”。贵州各地举办的科学普及、志愿服务、司法保护宣传等活动精彩纷呈,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凝聚了更多共识。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这是贵州大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也是美丽贵州建设看得见的未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编辑 王瑶二审 尚宇杰三审 干江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