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人民日报》生态版和经济版共同推出特别策划(十五年,生态优先,守护绿水青山;十五年,绿色发展,换来金山银山),讲述来自贵州黔西、浙江安吉、山西右玉的3个家庭、两代人在过去的15年中,守护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故事。其中《贵州黔西葱郁满山稻花香》《贵州黔西山水绘就致富画》报道了贵州黔西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如今林子多了,地变肥了,老农民放下锄头开起了民宿……不再为短期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更加协调统一,一处处绿水青山正变成一座座金山银山。报道如下:

贵州黔西葱郁满山稻花香

午后,绿荫遮掩下的小山村一片清幽。古凤岐拎起镐头和竹篮,打算趁着好天气,进山采草药。   77岁的古凤岐,家住贵州黔西县中建乡营盘村,虽已是满头银发,走起山路来依旧步态轻盈。“我小时候,林子比现在还茂密,树底下到处是野生药材。”古凤岐说。   “如今山上郁郁葱葱,山下稻花飘香,山里还有不少参天大树,有的树干粗得五六个小孩都抱不住。”古凤岐清晰地记得,上世纪50年代末后,接连的毁林开荒,导致植被锐减。地是多起来了,但风调雨顺的年份少了,连药材也不容易采了。大伙儿的光景日益艰难。   “基本要靠天吃饭,一亩地产斤粮食就算不错。”为了保证不断顿,古凤岐一家跟村里人一样,拿少量粮食掺着大把蔬菜一起煮,但吃再多也不耐饿。   “我算是看明白了,穷山恶水长不出金元宝。”年,作为家中长子,不忍心让父亲一个人苦苦支撑,16岁的古国昌便外出务工。广种薄收、水旱灾害频发,吃尽了苦头的营盘村老乡们,渐渐认识到问题的根子出在林子上。   “一段时间不下雨,地里就会开裂。连着下几天雨,滑坡和洪水又会接踵而至。山上没有树,水土保不住。土给冲走了,还怎么指望大丰收?”外出揽活时,古凤岐观察到:树林长得好的地方,老百姓往往不愁吃喝,林子破坏严重的地方,种什么都不行。   到年,营盘村的森林覆盖率已经不足30%。后来,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实施,千疮百孔的村子终于迎来了转机。“老百姓都愿意把地拿出来种树,家家直接领粮食作补偿。”中建乡党委宣传委员、时任林业站站长李果介绍,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界定到户,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更高了。     “林子多了,地又肥了,好日子就在眼前呢。”古凤岐不甘落后,主动将两亩坡地栽上树。在村民的精心呵护下,营盘村如今已拥有多亩林地,森林覆盖率83%。老乡们盖起了小楼房,水泥路也通到了各家门口。古国昌家靠开民宿过上了好日子。

贵州黔西山水绘就致富画

白T恤、牛仔裤、运动鞋和绑扎整齐的马尾辫,在贵州黔西县中建乡营盘村见到古寻时,她正挎着篮子在菜地里摘豆角,乍一看,还以为是回家过暑假的大学生。只不过,大学毕业3年的古寻,如今已是民宿小老板了。   古寻是古凤岐的孙女,年县里开始试点退耕还林时,她刚刚3岁,差不多跟新种的树苗一起长大。“只有一条小土路通往村外,出趟门要翻山越岭,去镇上就算出远门了。”古寻对当年家乡落后的面貌印象深刻。   从小就憧憬大山外世界的古寻,考进了省城的一所大学,毕业后在贵阳一家幼儿园上班。此时,村里已是绿树成荫。更可喜的是,一条高速公路通到了古寻的家门口。   依托交通条件的改善,中建乡通过招商引资打造的主题漂流景区开始营业。凭借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惊险刺激的游玩体验,营盘村很快就成了网红旅游地。   看到家乡变为景区,古寻的父亲古国昌心动不已,他拿出存款,又从银行贷了笔款,将老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客栈建好后,古国昌才发现,自己并不清楚客人喜欢什么。   “游客就是冲着原生态来的,方方面面都要体现山村特色,不能复制酒店那一套。”年,古寻回村接手生意,她决定让民宿变得更“土气”。   把爷爷用过的石磨等老物件找出来,摆在院子各个角落;用竹子和茅草搭建凉棚,在林子底下准备了吊床,尽量满足客人和大自然接触的愿望。古寻对家里的菜品也做了改良,食材大多是就地取材,她想让客人吃到最地道的农家菜。   这一招果然奏效,可口的饭菜、别致的客房让不少来村里漂流的游客愿意专程到古寻家歇上一晚。“生意最好的时候,13间房都不够住,一个月能赚三四万元。”古寻还在民宿里张贴一个   今年,古寻把在贵阳开火锅店的丈夫叫回村,两口子把村里能歌善舞的老乡召集过来,又在院子里架起了仿真篝火,每隔一段时间就策划一个主题晚会。“这片林子就是摇钱树,我们既要发展更要保护。致富的日子,还在后头。”古寻说。

     程焕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张良胜   编审杨仪王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