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农民日报》综合新闻2版,刊发了文章《黔行小康闯新路系列报道之二丨厚待青山得“金山”》,具体内容如下:
贵州多山,重重高山阻碍了发展的脚步。“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靠山吃山、吃山养山。几经摸索,贵州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新路,将山地气候多样性和生态优势结合起来,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的“绿色提款机”。一座村庄的逆袭沿着盘山公路来到贵州省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凉爽宜人的空气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循声而去,赤水大瀑布渐露“真容”。“檐前蕉叶绿成林,长夏全无暑气侵”,陶醉于美景的游人们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个落后闭塞、年人均收入不足元的贫困村。“以前是‘两头黑’,现在是‘村村通’‘组组通’。”当了18年村党支部书记,王廷科亲眼见证了黎明村的“绿色逆袭”。公路修通了,发展产业的思路也通了,村里依托大瀑布资源,发展起“丹霞第一漂”等旅游项目。“年,漂流项目正式开始运营,年收益就突破了万元。”王廷科说。冷寂的村子热闹起来,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王廷科骄傲地介绍,年黎明村实现整村脱贫,年全村贫困人口清零,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元,有80多户购买了小汽车。村集体还统一为全村人购买了新农合,为符合年龄条件的人购买了新农保,真正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是股东、人人有保险”。“我过去在广东打工,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只能干体力活,也赚不到什么钱。”村民王鸿涛今年33岁,在家务过农,也出门打过工,但人在异乡的滋味并不好受。3年前,他回到家乡,经过村里统一组织的免费培训考核,王鸿涛成为一名旅游观光车驾驶员。“早上8时30分上班,下午5时准时下班,每个月还有4天假,一个月有多元收入。”对现在的工作,王鸿涛很满足,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更让他满足的是能陪在家人身边,“年,公路修到家门口,现在孩子们走路15分钟就能到学校。”王鸿涛的妻子也开始读成人大专,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厚植“两山”理念,生态“颜值”变成经济产值。年,贵州旅游业持续井喷,全省旅游总收入、游客接待量均增长30%以上。一颗苹果的成长米,这是一颗苹果的海拔高度;小时,这是一颗苹果的阳光指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这个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拥有西南最大的苹果基地——海升苹果基地。低纬度、高海拔,年均气温10-12摄氏度,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这里是“西南冷凉高地苹果适宜区”,也是贵州省唯一的优质苹果生态适宜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空间,当地多年的苹果种植历史更是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都是年栽种的苹果树。”陕西人侯建文是威宁超越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来威宁种苹果,就是看上了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我们采用矮砧密植种植方式,每亩种植株,株距1米,行距3.5米。”不同于每亩52株的传统种植数目,株的科学分布更能有效利用土地,提高产能。“采用滴灌技术,可以保持恒定的流量和压力。水肥一体化,一步到位。”侯建文说。放眼望去,略显羞涩的小苹果已挂满枝头,迎着高原的阳光和微风纵情生长。口感好、糖度高,侯建文一点也不发愁这些苹果的销路,却常常发愁卖得太好自己都吃不到几个,“这里的苹果都是通过商超对接,直销广州、深圳、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产品供不应求。”“过去种苞谷、洋芋,很辛苦,收入也不稳定。现在把家里的24。5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自己在基地务工,每年能有五六万元收入。”迤那镇中海村村民李元衷赚了钱、买了车,每天开着车来基地种苹果。“年,基地产苹果吨,产值万元,利润万元,向土地流转农户和村集体分红60万元。”侯建文介绍,基地还每年免费培训农民1万人次以上,培养了一大批苹果种植能手。为唤醒沉寂千年的土地,年,贵州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结合山地特色,发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凡是调了结构的地方,农民收入都大幅提高,干部群众算“增收账”,越算方向越明、越算干劲越大、越算信心越足。一份酒糟的变身遵义,一片醇香的土地。这里是中国酒都,有着多年历史的茅台酒是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茅台酒的优势,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应运而生。一份酒糟可以产生多少附加值?带着好奇,记者走进示范园一探究竟。复糟酒、天然气、有机饲料、有机肥……酒糟的“七十二变”,周小农如数家珍。年,茅台集团出资5。5亿元,在遵义播州和平经济开发区打造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并成立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承担茅台酒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和利用,周小农担任公司总经理。“茅台循环产业园以‘酒、气、肥、饲料、农商旅’为主线打造产业,回收的茅台酒糟一级利用生产复糟酒,二级利用生产天然气、有机饲料和有机肥。”周小农介绍,通过多层级利用、多路径循环的处理方式,实现了将酒糟吃干榨净、“从土里来,到土里去”的资源化利用目标。在示范园区的复糟酒厂,大型现代化酿酒生产线不停运转,废弃的茅台酒糟在这里被重新利用,酿造成高品质的翻沙酒和碎沙酒。“茅台酒糟经过加酿酒曲,发酵30天后就成为翻沙酒,再加入红高粱继续发酵后的酒,就是碎沙酒。”复糟酒厂生产技术部负责人穆建科告诉记者,重复利用酒糟,可以让酒的香味更加有效散发。“酿完酒后剩下的酒糟,一部分经过厌氧发酵工艺和提纯处理,生产生物天然气;另一部分输送到有机肥生产车间,制成有机肥。”周小农介绍,“天然气供给复糟酒蒸酒使用,有机肥则保障了茅台酒酿酒高粱的用肥需求。”如此循环往复,将茅台酒糟充分利用。酒糟“七十二变”的每一个环节,无不体现着“生态、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这也正是贵州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缩影。 年贵州全省农业增加值增长5.7%,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种植业增加值增长8.3%,“黔货出山”销售农产品亿元、增长8.3%,坝区亩均产值增长30%以上。在经济发展的亮眼成绩单上,“绿色”是最亮的底色。
孙莹李竟涵刘久锋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刘诗雅
编审杨仪杨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