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是我们祖先最早赖以生存的根基,是祖先们繁衍后代的安全港湾,也是文明社会早期的产物。它从选址到布局都强调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因而表现出了山水风光之特色。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村落史,向人们展示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我国的古村落,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多种多样,更加能反映出我国的历史,民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古村落集人文、历史、建筑、民俗等多种文化于一身,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成为了所有人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随着我们国家一些很有历史的古老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古村落,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和全人类的共享宝贵财富。比如说:皖南的西递和宏村、福建土楼等等很多的古老村落,已经成为了《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宝贵财富。所以,也意味着我国的古村落,不仅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逐渐成为了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向往的旅游的打卡之地。

这些古老村落在新的时代中,又一次的焕发了新的生机,又一次让人们了解村落特有的内涵。其实我国的古村落中,不止有上述的几个古老村落,还有着很多历史久远的,风格也多种多样的古老村落。如山西的大院、河北的城池山村,贵州少数民族的山寨等,这些都是极具特色,而且历史悠久的文化村落。结合上述,今天给伙伴们说说,这个极具历史意义的河北省历史名村。——于家村

于家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的中西部,距离县城15公里,是一座省内保存最为完好明清时期的古老村落。村中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二十二夹道,全部都是用青石板铺设。走在村中的街道上,你所看到的几乎都是石头。有石屋、石院、石楼、石阁、石庙、石碾、石磨等等的,多的都数不过来的石头房子。村中有来户人家,住着0来间石头房。

来到这里,仿佛就进入了一个石头的世界。于家村是一个保存最为完好的石头古村,面积有一平方公里,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被国家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平静、安详、宁静的山村中,过着安然幸福的生活。

于家村又叫石头村,该村所有的石头民居都是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它的位置是四面环山,好像就是坐落在一个山中的小盆地中,而进村的道路在山脚下。所以,不到村口你是看不到山村的模样,有一些世外桃源之感。所以大家都说,不到村口不见村的说法。进了村中就能感到了,山村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的历史冲刷,很有一些古朴的魅力。

当地的村民们都认为这块土地是风水宝地,是于氏祖先历尽坎坷建立的村庄。我们来说下于家村的由来:在明朝英宗朱祁镇统兵50万,去平灭瓦剌军队,结果没有打败瓦剌军队,反而让瓦剌军队进行了偷袭,全军覆没,还被敌方活擒,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这时朝中大臣兵部侍郎于谦,向临朝执政的太后建议,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即位,以平息朝内的不安,并想办法再击溃敌军。朱祁钰即位后,庙号代宗,帝号景帝。景帝即位后,瓦剌军一看,留着这个过时的皇帝也没有什么用了,不如将他放回去,一是用他来羞臊大明王朝。另一个来说,让他回去争夺皇位,搅乱明朝,这样的话瓦剌部队还有可乘之机。

果不其然,朱祁镇还来后,景帝还怕他有复辟夺位之心,将朱祁镇软禁在南宫当中。但是没有过多久,英宗朱祁镇趁着景帝有病之际,联络自己的亲信复辟成功,又重新夺回了皇位。这次的夺位,史上称之为“夺门之变”。当其夺位成功后,就将他恨之入骨的于谦处死。后于家多人被杀,于谦的长孙于有道逃跑,流亡的了此地,于是在这里建成了于家村。

于家开始建村时,这里叫做“白庙村”,当时这有个白色的庙宇,后来于家后人励精图治,为纪念民族英雄于谦,将这里改称为于家村,并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作为世世代代的聚居之地。

于家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有着村人对居所的独到见解。村中的民居全部都是用石头来建的,有很少一部分是用石头做基石,基石上用青砖灰瓦盖的房子。这些石屋和村中的有些庙宇盖得比较有意思,这些房子没有地基,地基就在地平面上,是用大石做基石,在大石基础之上盖起了石屋。不过,我们觉得没有地基的房子是否能够坚固,或是能不能有倒塌的危险。但可是,几百年来村中的房屋无一倒塌,我的疑问可能是多余的。

村中最为重要的建筑就是于氏祠堂,其他还有清凉阁、真武庙、观音阁和石头博物馆等,这些建筑至今依然保存完整。于家村虽然历经才几百年的历史,但村中的所有人,没到重大节日时都有归乡祭祖的村规和家风。而且,搞的活动一年比一年隆重,其实,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如果伙伴们想来感受,石头世界的气息的话,驾车导航就可。如您是背包客,您先到石家庄,坐长途公交到井陉县,再换乘县内的公交直达于家村。村中有农家客栈可以接待您,品尝当地农家的菜肴,住一住石头盖的房子,感受着石头村的感觉,肯定能让您有另一番的感觉。

总的来说,了解了村落的形成,村落的文化,这些村落传承下来的精髓,是我们应该记住的。也应该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还给山村的自然风貌,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治理好家园的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愿我国的所有乡村都能成为美丽乡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