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寓意深远,许多白酒名的来历,你都知道吗?
茅台酒
茅台酒因产自贵州省遵义市茅台镇而得名,但这个镇子最初并不叫茅台镇,而是叫茅草村。
中国历史上的唐代,国境的西北和西南两大地区几乎同时出现白酒蒸馏技术。其后宋、元、明三朝间,位于今大方县以东不足百公里的播州(今遵义)一带,制作白酒运用的就是这种普通酿酒技术。
明万历二十年(年),朱明王朝发动了平息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的战争。遵义境内农业遭受崩溃性的破坏。而蜂拥而至的前后共20多万官兵,酗饮欢宴,播州白酒的消费量陡增。
相对集中在茅台村的酒作坊主便被迫采用对整地窖酒醅进行多轮次发酵蒸馏取酒,其间掺入部分新原料的办法,以便充分利用酒醅中的淀粉含量,节省来源不足的高粱、小麦。
于是在茅台村酒作坊中产生出了一套“多轮次掺沙发酵蒸烤”茅台酒生产基础工艺。此后这里各代酒师又相继创造了“堆积工艺”,使多轮次间掺入的新原料得充分发酵;有的酒师又把第一次蒸馏得到的质量较差的酒液泼回酒液泼回酒醅使之在再次发酵中增香。
于是又产生了茅台酒生产的“回沙工艺”。之后,又有了高温制曲、大量用曲、端午踩曲、重阳下沙、陈酿及其他环节的技术。
大约发端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前后的茅台酒生产工艺,到清乾隆初年,历经一百多年初步臻于完备,并产生了一个独树一帜的白酒酒体,声名远扬。
从清朝末年起,因茅台酒声名日震,人口大增,遂改茅草村为茅台镇。
五粮液
五粮液为大曲浓香型白酒,产于四川宜宾市,用小麦、大米、玉米、高粱、糯米5种粮食发酵酿制而成,在中国浓香型酒中独树一帜。
宋代宜宾姚氏家族私坊酿制,采用大豆、大米、高粱、糯米、荞子五种粮食酿造的“姚子雪曲”是五粮液最成熟的雏形。公元年,宜宾人陈氏继承了姚氏产业,总结出陈氏秘方,时称“杂粮酒”,后由晚清举人杨惠泉改名为“五粮液”。
五粮液酒的前身是“荔枝绿”,御用“杂粮酒”,它是由晚清举人杨惠泉所命名,而此前,它被老百姓中叫做“杂粮酒”,在文人雅士中被称为“姚子雪曲”。
年,宜宾众多社会名流、文人墨客汇聚一堂。席间,“杂粮酒”一开,顿时满屋喷香,令人陶醉。这时晚清举人杨惠泉忽然间问道:“这酒叫什么名字?”“杂粮酒。”邓子均回答。“为何取此名?”杨惠泉又问。“因为它是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高粱五种粮食之精华酿造的。”邓子均说。“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似俗。此酒既然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为五粮液?”杨惠泉胸有成竹地说。“好,这个名字取得好。”众人纷纷拍案叫绝,五粮液就此诞生。
年开始改名为“五粮液”。此酒沿用和发展了“荔枝绿”的特殊酿制工艺。因为使用原料品种之多,发酵窖池之老,更加形成了五粮液的喜人特色。它还兼备“荔枝绿”“清而不薄”,“厚而不蚀,甘而不哕,辛而不螫”的优点。明末清初,宜宾共有四家糟坊,十二个发酵地窖。到解放前夕,已有德胜福、听月楼、利川永等十四家酿酒糟坊,酿酒窖池增至一百二十五个。
汾酒
汾酒源自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故取其“汾”字命名。《北齐书》中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从晋阳写给河南康舒王孝瑜的诗中说:“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宋《北山酒经》记载,“唐时汾州产干酿酒”,《酒名记》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说的都是汾酒。“汾清”即是当时汾酒的名称,后来才逐渐发展成汾酒之名。
汾酒是我国老牌名酒之一,有的汾酒酒标上也标有“老白汾酒”的字样,相传“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能说的就是汾酒。汾酒旗下有三个牌子:汾酒、杏花村和竹叶青,前两者都和地名相关,竹叶青之名则来自一个典故。
相传山西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酒会,一位酒坊(白酒代理)老板命两个伙计抬着自酿的美酒前去。结果路遇竹林时因口渴便偷偷开坛喝了一半,巧的是竹林石头后面有一汪清水,于是他们把酒灌满后赶去了酒会现场。结果出人意料地夺得,连酒坊老板都说比自己原来的更好,于是便在那开了口井,从此酿出的酒带有澄亮的青绿色,像极了竹叶,于是名曰竹叶青。
汾酒的原料,用产于汾阳一带晋中平原的“一把抓”高粱,甘露如醇的“古井佳泉水”,与传统的酿造工艺。使汾酒清亮透明,气味芳香,入口绵绵,落口甘甜,回味生津的特色,一直被推崇为“甘泉佳酿”和“液体宝石”。
汾酒酿造有一套独特的工艺,“人必得其精,粮必得其实,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明,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形成了独特的品质风味。
虽为60度高度酒,却无强烈刺激的感觉,有色、香、味“三绝”的美称,为我国清香型酒的典范。
洋河大曲
古人有云,“水为酒之血,曲为酒之骨”,除了工艺和原料,水也是重要元素之一。因而才有“名酒产地必有佳泉”。洋河大曲产于江苏省宿迁市,属于白酒之都。而其水取自于当地的名泉“美人泉”,有诗赞曰“洋河美人泉,佳酿醉神州”,故此其酒才得以具备风味独特、韵味悠长等特色。
洋河大曲以优质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麦、大麦、豌豆、水为原料,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按传统工艺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生产的白酒。具有绵、柔、甜、净、香的独特风格,具体表现为绵柔、绵甜、绵爽等的口味。质量特色:低而不淡、柔而不寡、绵长尾净、丰满协调。
洋河大曲起源于隋唐,隆盛于明清,已有多年的历史。明时,诗人邹辑在《咏白洋河》中写道:“白洋河下春水碧,白洋河中多沽客,春风二月柳条新,却念行人千里隔。行客年年任往来,居人自在洋河曲”。这真实地反映了明代洋河酒在白洋河流域一带的影响。
“美酒计”的故事,是明代爱国将领史可法留下来的动人传说。关于史可法使用美酒(洋河酒)计破清兵的故事,在苏北广为流传,一直传为美谈;“甘泉酿旨酒,芳醇扬美名”—美人泉的传说等历史。
清雍正年间,洋河大曲行销江淮一带,有“福泉酒海清香美,味占江南第一家”的美誉,并成为清王朝的皇室贡品。民间长期流传着“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糠落地,游鱼得味成龙”的楹联,说的就是洋河酒。在清朝的同治十二年编纂的《徐州府志》上面略有记载“洋河大曲酒味美”。并且在《中国实业志·江苏省》上也有写到,此酒是江北之白酒,向以产于泗阳之洋河镇,国人所谓‘洋河大曲’者,即此种白酒也。考洋河大曲行销于大江南北者,已垂二百余年之历史,厥后渐次推展,凡在泗阳城内所产之白酒,亦以洋河大曲名之,今则‘洋河’二字,已成为白酒之代名词矣。”
洋河大曲的酒色属于无色透明,其酒味醇和厚道,并且口感纯净,一方面具备了一般的浓香型的风味,另一方面又具备自己独特的风格。浓郁的醇香,悠长的余味,是一般的浓香型大曲酒都具备的特点,而其自己的风格是取自于洋河酒的“色、香、鲜、浓、醇”独特风格,另凭借其所谓的“入口甜、落口绵、酒性软、尾爽净、回味香”的特点,而驰名中外。
在历史中芬芳,于古法中璀璨,选上好的原料,以醉佳的工艺,创造一种绵甜柔和、细腻圆润、余味悠长的绝世佳酿。酒不在多,而在懂得其中味。人们常把酒比作女人,但此酒更好比作男人,正如他们广告中所讲,世界上醉宽广的是海,比海宽广的是天空,比天更宽广的是男人的情怀。无论是无边海洋,亦或是浩瀚宇宙,无一不是在人类的伟大追求下,踏上了这片位置的征途,而作为男人,无弱于广阔的胸襟和博大情怀,才能拥抱任何万物。
古井贡酒
古井贡酒具有多年的酒文化历史,据考证,古井贡酒始于建安元年(年),当时的曹操将家乡亳州特产“九酝春酒”及酿造方法献给汉献帝,自此,该酒便成为历代皇室贡品。
古井贡酒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时,在亳州的减店集,人们发现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洌甜美,人们用此井水酿酒、泡茶,回味无穷。相传,有个将军因作战失利,临死前将所用的兵器投入井里。谁知此后井水比先前更清淳透明,爽口润喉,所酿之酒,十里飘香,古井名声大噪,人们称之为“天下名井”。
据史书记载,古井贡酒的前身是“九酝春酒”,为曹操令手下人酿造。后曹操将“九酝春酒”及酿酒方法“九酝酒法”献给汉献帝刘协,献帝大加赞赏,作为宫廷用酒。从此,亳州一带酿酒作坊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到了宋代,减店集已成了有名的产酒地,当地百姓至今还有“涡水鳜鱼苏水鲤,胡芹减酒宴贵宾”的说法。
明代万历年间,阁老沈鲤在万历帝的庆典上,把“减酒”当作家乡酒进贡朝廷,万历帝饮后连连叫好,钦定此酒为贡品,命其年年进贡,“贡酒”之名由此而得。到了清末,特别是民国时期,百姓不堪重负,致使糟坊荒芜,工人背井离乡,古井也随之复殁。
古井贡酒,属于浓香型白酒,具有“色清如水晶,香醇如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昧经久不息”的特点。它以安徽淮北平原优质小麦、古井镇优质地下水以及颗粒饱满、糯性强的优质高梁为原料,并在亳州市古井镇特定区域范围内,利用其自然微生物环境,按古井贡酒传统工艺生产而成。古井贡酒呈香、呈味的酯类物质,在种类和含量上普遍多于其他浓香型大曲酒。通过定量分析,古井贡酒含有80多种香味物质,比其他浓香型酒多15~30种,并且这些香味物质的含量是其他浓香型酒的2~3倍。同时,在古井贡酒中还拥有一个完整的有机酸丙酯系列,这是其他浓香型大曲酒所没有的。
泸州老窖
泸州老窖源远流长,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以众多独特优势在中国酒业独树一帜。拥有我国建造最早(始建于公元年)、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保护最完整的国宝窖池群,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行业首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作为川酒和我国浓香型白酒的唯一代表,于年5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行业首家拥有“双国宝”的企业。
传说公元年诸葛亮屯军泸州古城,在城幽势奇的忠山上匿军演阵,以备南征。当时泸州一带瘟疫流行,诸葛亮派人采集草药百味,制成曲药,用营沟头龙泉之水酿制成酒,令三军将士日饮一勺,兼施百姓,即避瘟疫。曲药制酒的方法也流传下来,成为泸州酒史上的荣光。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年)以来,四川境内的奉节、泸州已出现小酒(米酒、黄酒)和大酒(蒸馏酒)。这种大酒在原料选用、工艺操作、制曲蒸酿、发醇方式、贮存醇化以及酒的品质方面都已经与今天泸州酿造的浓香型曲酒非常接近,可以说是泸州老窖特曲的前身。宋代泸州城里已有酒窖。宋代诗人唐庚放饮泸州佳酿后,他的一首“百斤黄鲈脍玉,万户赤酒流霞。余甘渡头客艇,荔枝林下人家”。张扬出一幅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泸州风情胜景,成为讴歌泸酒的瑰丽杰作。
朱元璋统一中国,建立起明王朝以后,酒城泸州的酿酒业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结果之一就是现在泸州南城营沟头一排排整齐排列,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年)现存最完整、持续使用时间最长、具有年悠久历史的老窖池群,“国窖”的奇迹。
明代大诗人杨慎(升庵状元)对泸州酒城一往情深地写道:“花骋小市频频过,落日凝光缓缓归”。诗人是说在泸州小市饮泸州美酒后归家的情景。杨慎又有诗:“玉壶美酒开华宴,团扇熏风坐午凉。”杨慎常常在夏令时节小市半山上的一座小园林中果实成熟之际,枝头红绿相映,在此邀集诗友聚会。杨慎还在小园中独擅风流,开怀畅饮泸州小市美酒,唱出“江阳酒熟花如锦,别后何人共醉狂”的醉时歌,吐露自己醉卧泸州的情愫,表现了自明代至清代的几百年间,泸州美酒曾以自己的高品质,赢得广泛的赞誉。
还有民间传说农民起义英雄张献忠饮了泸州老窖大曲,连声赞叹:“好酒,好酒!”然后率大军破釜沉舟,兵分三路向成都挺进。
清顺治十三年(公元年),舒解甲返泸时,把当地的酒母、曲药、泥样,同酿造技师一起带回四川。泸州南城中云沟一带,土质柔软,黄泥有少量夹沙。附近有“龙泉井”,井水清澈见底,清冽回甜,适宜酿酒,他就在这里创办了帝一个曲酒坊,取名“舒聚源”。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年),又开建四个窖,这时酒已驰誉川境。清咸丰末年(约公元年),舒姓因人力所限,乃将所创办的“舒聚源”酒坊让给杜天生经营。后来杜天生又转让与温姓,招牌名“温永胜”。从光绪五年(公元年)起,泸州大曲即远销省外,成为我国名酒之一。
一九九六年,国务院将连续酿酒四百余年的泸州大曲老窖池群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命名为“泸州大曲老窖池”加以保护,该窖池群至今仍在继续生产,所酿产品口味尤佳。建国以后,由于计划经济的因素,“泸州大曲酒”一直由“国营泸州曲酒厂”专门生产,单独储藏、勾兑,由“四川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经销,仅供出口销售,深受海外人士的喜爱。一九九零年八月二十八日“国营泸州曲酒厂”正式更名为“泸州老窖酒厂”;一九九三年六月改制为“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酒厂更名后,“泸州大曲酒”仍由“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单独储藏、勾兑,仅供出口。
郎酒
古蔺郎酒的正宗产地是四川省古蔺县二郎滩镇,此镇地处赤水河中游,四周崇山峻岭。就在这高山深谷之中有一清泉流出,泉水清澈,味甜,人们称它为“郎泉”。因取郎泉之水酿酒,故名“郎酒”。
古蔺郎酒有一百多年的酿造史。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朝末年,当地百姓发现郎泉水适宜酿酒,开始以小曲酿制出小曲酒和香花酒,供应当地居民饮用。年,由小曲改用大曲酿酒,取名“四沙郎酒”,酒质尤佳。郎酒的特点为:“山泉酿酒,深洞贮藏;泉甘酒洌,洞出奇香。”
郎酒-神采飞扬中国郎,郎酒的起源多得益于当地的清泉,再加上后天对酿酒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与精益求精的态度,让郎酒声名远扬。
郎酒的特色是“酱香突出,醇厚净爽,幽雅细腻,回味悠长,空杯留香久”。它在酿制过程中,虽按茅台酒的工艺,但其味道又不同于茅台酒的酱香,香气较之更馥郁、更浓烈,有“浓中带酱”的味道。因此有人曾赋赞:“蜀中尽道多佳酿,更数郎酒回味长”。
郎酒香型素有“一树三花之称”指的是浓香型,酱香型,兼香型。
西凤酒
西凤酒,产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柳林镇,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灿烂。西凤酒始于殷商,盛于唐宋,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就已列为珍品。凤翔是民间传说中产凤凰的地方,有凤鸣岐山、吹箫引凤等故事。唐朝以后,又是西府台的所在地,人称西府凤翔。酒遂因此而得名。史载此酒在唐代即以“醇香典雅、甘润挺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列为珍品。宋代,苏轼任职凤翔时,酷爱此酒,曾有“柳林酒,东湖柳,妇人手(手工艺)”,“花开酒美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的佳句来盛赞西凤美酒,后来传为佳话。到了近代,柳林酒改为西凤酒。在手工业作坊的生产条件下,西凤酒产量很有限。
西凤酒以当地特产高粱为原料,用大麦、豌豆制曲。工艺采用续渣发酵法,发酵窖分为明窖与暗窖两种。工艺流程分为立窖、破窖、顶窖、圆窖、插窖和挑窖等工序,自有一套操作方法。蒸馏得酒后,再经3年以上的贮存,然后进行精心勾兑方出厂。
凤香型白酒无色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蜜香秀雅,具有以乙酸乙酯为主体,一定量己酸乙酯为辅的复合香气,醇厚丰满、甘润挺爽,尾净悠长。是以粮谷为原料,经固态发酵、蒸馏、贮存、勾兑而成的,凤香型白酒是以乙酸乙酯为主,己酸乙酯为辅的复合香气的蒸馏酒。
西凤酒无色清亮透明,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浓而不艳,集清香、浓香之优点融于一体,幽雅、诸味谐调,回味舒畅,风格独特。被誉为“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而各不出头”。即酸而不涩,苦而不黏,香不刺鼻,辣不呛喉,饮后回甘、味久而弥芳之妙。属凤香型大曲酒,被人们赞为它是“凤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西凤酒为适应各地不同消费者的需要推出33度、38度、39度、42度、45度、46度、48度、50度、52度、55度、65度等多种度数。
贵州董酒
董酒原产于贵州遵义,十六世纪后期,明朝万历帝与黔北土司打了一场跨世纪战争——平播战争,通过这场战役,明朝结束了贵州的土司统治。
在战争结束之后,为了维持当地的统治,于是不少来自内陆的官兵就在贵州落户入籍,也就是从此时起,贵州小曲酒的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通过典籍的记录,大概是在平播战争前后时期,有一个祖籍江西的程氏入籍贵州,而他正是创酿董酒之人,至今为止,程氏一脉入黔落籍已历经十五代人。
大概到了康熙初年,从董公寺到高坪这不到十公里的地段里,就有十余家酿酒坊,而在董公寺以及刘家坝一带就有五、六家。在这么多的酿酒坊里,以几代酿酒为生的程氏酒坊所酿制的小曲酒最为出色。
程氏酒坊的小曲酒之所以被人称道,是因为经过程明坤等先人们不断收集民间有关酿酒、制曲的配方加以研究改进,并对董酒的酿造工艺和配方进行代代传承、不断总结、归纳和演进,最终形成了制小曲的“百草单”和制大曲的“产香单”。
这两个制曲配方浓缩了集天地灵气、聚日月精华的多种纯天然中草药,不仅丰富了董酒的内涵,还赋予了董酒固本、活血、益神、提气以及调整阴阳等多元而强大的功效。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曾经西迁遵义。那时浙大教授们为了解当地民情而进行了田野调查,他们来到董公寺,发现这里的酒水极具风味特色,因而赞不绝口,并对酒水的酿酒工艺以及配方进行了解,发现酒里融合超过多种纯天然中草药参与制曲,是百草之酒,更是“药食同源”、“酒药同源”的传承者。
那么为什么学富五车的教授们会把它命名为董酒?其实是因为“艹”和“重”组成了“董”字。我们只要看到董酒,就知道这是一种百草之酒,因为“艹”和“草”同义,而“重”具有数量多的含义。故“董”字寓意“百草”。同时此酒产于低纬高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植被茂密、泉水甘醇的极其酿造美酒之地,加上独特的酿造工艺、制曲配方和香味组成成分,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使其成为最正的酒。而“董”字在《楚辞·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中,其义正也、威也,有正宗、正统、正派、正根、威严、威重之意。“董”字本身的文化内涵与董酒的文化内涵具有传奇般的巧合。浙大教授们在品尝董酒,了解董酒之后,教授们提议将此酒命名为“董酒”,希望董酒继续秉承“药食同源”“酒药同源”的人类酿酒真谛、传承发扬“百草之酒”。从此,董酒命名开来,蜚声大江南北。
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两次经过遵义时,红军将士曾品尝过董酒,领略过董酒的神韵,为红军解乏疗伤,把董酒带上了漫漫的长征路,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董酒故事。
董酒风格独特,早被行家们归纳为“酒液清澈透明,香气幽雅舒适,入口醇和浓郁,饮后甘爽味长。”具体一点讲,董酒既有大曲酒的浓郁芳香,甘冽爽口,又有小曲酒柔绵醇和与回甘,并微带使人有舒适感的百草香及爽口的酸味,饮后不干、不燥、不烧心、不上头、余味绵绵。细品董酒风格独特之处,更能让人感到饮用董酒是一种高尚的享受。
董酒公司与贵州省轻工厅科研所合作初步探明,董酒的香味组成成分独特。除了各种香味成分组成与其它名优白酒不一样,还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三高”:一是董酒丁酸乙酯高;二是高级醇含量高,其中主要是正丙醇和仲丁醇含量高;三是总酸含量较高,总酸含量主要由乙酸、丁酸、已酸和乳酸四大酸类及其它有机酸组成,总酸量是其它名优白酒的二至三倍。“一低”是乳酸乙酯含量低。董酒乳酸乙酯含量在其它名优白酒的二分之一以下。这些香味成分的组成独特,对形成董酒独特风格和养生起到关键的作用。
10、剑南春
剑南春产于四川绵竹。绵竹位于剑山之南,剑南春酒的前身绵竹大曲,创始于清朝康熙年间,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绵竹大曲改为“剑南春”,这要得力于诗人庞石帚。
20世纪50年代,庞石帚在四川大学任教。庞先生邀请几位忘年交朋友到家里一聚。其中有位朋友在喝锦州大曲时建议将其改为剑南春,美酒配美名,庞先生听后特别赞赏。
三天后,庞先生将写好的“剑南春”三个大字交给了绵竹酒厂。
庞石帚说:“‘剑南’二字,点出美酒产自剑门雄关之南的绵竹,令人联想起沃野阡陌的天府平原;一个‘春’字,乃是古为今用,苏东坡曾经说过‘唐人酒多以春名’,此字催入领略美酒的魅力,给人以春天的启示。”
诗人娓娓动听的解释,令众人赞不绝口。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便产生了。它是寄生在中国酒文化历史和地名的基础上的,是文人运用的才智而创造出来的结果。
其次也有:
四川的绵竹县素有“酒乡”之称,绵竹县因产竹产酒而得名。早在唐代就名闻遐迩的名酒——“剑南烧春”,为皇族贡品,有“剑南贡酒”之名。因绵竹在唐代属剑南道,故称“剑南春”。相传李白为喝此美酒曾在这里竟把皮袄卖掉买酒痛饮,留下“士解金貂”、“解貂赎酒”的佳话。北宋苏轼称赞这种蜜酒“三日开翁香满域”,“甘露微浊醍醐清”,其酒之引人可见一斑。剑南春的前身为绵竹大曲酒,创于年的清康熙初年,陕西三原县人朱煜,因见绵竹水好,便移居至此,办起了最早的曲酒作坊名“朱天益酢坊”。据《绵竹县志》记载,当时的绵竹大曲达到了“味醇香,色味白,状若清露”的美妙境地。
剑南春主要原料为糯米、大米、玉米、小麦、高粱、水,主要产品有剑南春酒、珍藏级剑南春、金剑南、东方红等。剑南春酒是唯一载入中国正史的中国名酒,也是中国至今唯一尚存的唐代宫廷御酒。剑南春酒被选为唐代宫廷御酒长期入贡的历史,载入正史《旧唐书·德宗本纪》,记载了德宗皇帝亲与朝臣商讨“剑南烧春”进贡事宜。皇室宫廷的长期御用奠定了剑南春“大唐国酒”的历史地位,也深深烙下了盛唐文明的印迹。绝佳美酒才能成为贡酒,这就要求精工细作,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极致品质。高昂的成本、复杂的工艺、低微的产出,方换得贡酒的生成。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剑南春在采用糯米等原料上、深层冰川用水上、优中选优工艺上,至今坚持着贡酒的“极品酿造原则”,严谨而苛刻一如过往。无法超越的至高荣耀作为最早载入正史的“皇室御酒”,剑南春代表了中国白酒文化的里程碑,也彰显著中国白酒在国际的尊贵气质。
历朝历代,多少文人墨客讴歌酒文化,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更留下了人际交往的酒仙美谈。因为酒,出了英雄,也出了狗熊;因为酒,成了事,也坏了事!无论是昨天、今天、明天,酒都已经不知不觉并且是无论人们愿意不愿意,它都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内容转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