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多山的省份,是山的海洋。全省8万多五级人大代表像一颗颗星星样散落在大山深处,在每一个脱贫攻坚的地方发出闪亮的光,照亮着那片土地,书写着一篇篇感人的战贫华章。   不屈斗志:激发脱贫攻坚蓬勃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也是各级人大代表要履行的职责和担当!   美好生活要奋斗!贵州沉积千年的贫困,只有靠不屈斗志,靠顽强的拼搏精神,才能完成前无古人的伟业,干出载入史册的精彩。各级人大代表带领并依靠人民群众开创美好生活,每一个梦想成真的背后,都流淌着奋斗者苦干实干的汗水。   黔西南州兴仁市百德镇围塘村是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常年帮扶的村。当过县人大代表、现在是镇人大代表的张定国是村党支部书记,人称“穿山甲”。   围塘村有一首民谣:“围塘呀围塘,山高路又长。洪魔一到来,四处水汪洋。”围塘村地处山间小盆地,村民们环山而居,夏天洪水一到,四处一片汪洋,形成天然大塘,故曰:围塘。这里几乎是十年九涝,坝子有种无收。除了这个坝子,其他地方都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土层薄,洪水一冲,土地就“只有骨头没有肉”。围塘因此成为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村内男青年娶媳妇都十分困难,“有女不嫁围塘郎,嫁到围塘很难过,挑秧挑粪撕破裆”。   “当年,很多村民吃不饱肚子,过不下去,闹着要搬走。守着良田饿肚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日思夜想,想到要是把田坝周围的群山打出一个涵洞排水,就能解决水涝问题。可是,那时上级没有资金支持,全村又未通电,没有施工机械,没有通风设备,打洞的外在条件都没有,不要说干,就是想都不敢想。洞不通,老百姓就守着良田没饭吃。我下定决心,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而是要像愚公一样勇敢地迎上去。于是,我反复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告诉大家:‘宁可苦干,也不要苦熬。我们要改变没粮食吃的现状,就必须打通排洪隧道!’,这个想法终于得到村民支持。就这样,我买了很多蜡烛,带着村民们准备挖洞。那时买开山炸药、运输工具的资金匮乏,只得四处借钱。不得已,我把自家仅有的牛、羊卖了。我老婆看见我整天整夜为筹钱睡不好觉,偷偷拿出缝在衣服口袋里的钱给我。要知道,老婆给的这些钱,是她多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谈起这些,张定国眼里不由得泛起了泪花。   “施工中,我们经验不足,遇到过许多危险。一次,由于点着蜡烛、火把施工,造成洞中缺氧,我和一名村民晕倒在洞中,好在村民发现及时,把我们从阎王爷那里抢救了回来。还有一次,隧洞顶部发生垮塌,当时有12个人被堵在洞中,情况十分紧急,我立即组织人员抢救,经过8小时奋战,终于从塌方处挖开一个出口,把12个人救了出来!”   “好在大家齐努力,我们一锤一凿,经过天的日夜苦战,用去炸药96箱,蜡烛箱,煤油斤,硬是在大山下挖出一条米、宽2米、高2米的排洪隧道,永久解决了水涝问题。因此,大家送我‘穿山甲’绰号。”   正是有了“穿山甲”精神,在张定国的带领下,现在的围塘村早已脱贫,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过上了幸福生活。   同样感人的故事同时在全省各地发生着,各级人大代表怀着对人民的真挚情感,以感天斗地的精神带领乡亲们改变着家乡面貌。   在毕节市赫章县白果镇,有一条名副其实的壁挂公路,比起太行山郭亮村那条壁挂公路有过之而无不及。白果镇人大代表、石板河村村委会主任唐仁文回忆当年与世隔绝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年以前,石板河村虽然离县城只有26公里,但却被群山环抱,村民只能从一条叫“梯子岩”的岩缝里进出,出行非常困难。村里人到乡镇赶集要绕5个小时山路,采购东西全靠人背马驮,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去过7公里外的独山乡乡政府。年,唐仁文的爷爷唐家昆老人过71岁的生日,家人牵着马儿外出买菜,马儿不慎滑入深涧摔死。看着全家难过的样子,想到村民们还过着近乎“原始人”的生活,唐仁文便想到,只有从川沟大岩上开凿一条路,打通到最近月亮洞村的“出山路”,才能彻底改变这种现状。

贵州赫章石板河村的挂壁公路

唐仁文这一想法,得到村民和上级的大力支持。于是乎,从那时起,川沟大岩上的悬崖上,可见一个个绑着绳索的村民开山凿石。石板河的多名各族同胞化身愚公,男女老少齐上阵,连大年初一都不休息。为了节约时间,有的村民吃住都在山洞里,劳动15天才换班,吃的东西都靠绳索把山脚的东西拉上来。   正当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之时,年4月,工地突发塌方,一名村民当场死亡,多名村民受伤。热闹的工地一下子沉寂下来。干下去,还是停下来?面对困境,唐仁文等一班人没有回避,妥善处理死伤老百姓的后事后,又争取到上级支持,专业打炮眼技术人员也日夜工作在工地上。唐仁文专门负责协调打炮眼的相关工作,每天在“公路指挥部登记本”上记录打炮眼及放炮的情况,遇有危险情况都冲锋在第一线。每天,专业人员实施爆破后,再组织村民清理碎石。由于地势陡峭,村民们只能用简易的箩筐搬运。就这样,从年10月到年4月的近3年时间里,在悬崖上打了3多个炮眼,多个日夜不停运输碎石的情况下,按照一年打通多米的进度,唐仁文等村民终于在通往月亮洞村的悬崖上开出了一条米长的挂壁公路!通车那天,村民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像过年一样。唐仁文和乡亲们喜极而泣,这一刻的到来是千锤万锹换来的!是大家日夜不息拼来的!村里从来没见过轿车的老人坐在路边,看到开进村的轿车长啥样才罢休。   唐仁文高兴地说,阻塞幸福的路打通了,幸福生活也慢慢来到了,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年全村通了电,年全村人看上了电影,渐渐用上了宽带。年,石板河村纳入赫章县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计划,经2年建设,这条悬崖上的通村路变成了一条4.5米宽的水泥公路。现在,全村户人,人均收入元以上,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在黔北遵义,“大发渠”已经名扬天下,成为贵州人民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撕掉贫困标签的一个缩影,一个见证。   遵义市草王坝村的村支书黄大发,现在是省人大代表,每年都要到贵阳参加一次省人代会。每次大会前,黄大发都要到每家每户,了解群众期盼诉求,再形成有关建议呈交大会。走访群众期间,只要经过“大发渠”,他都要在渠边站一站,那一泓泓清水缓缓从眼前流过,流向千亩良田。

黄大发当选省、市人大代表以来,在省、市人代会上积极发声,先后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建议20余条,均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图为7月17日黄大发调研遵仁高速团结村匝道口建设推进情况

黄大发生活的地方曾经是当地最贫穷的山村,村头一口望天水井,成为唯一水源。缺水,是贫穷的最大根源。年,黄大发带领村民第一次修渠,由于没有技术没能成功。年春天,有了修渠技术的黄大发带领村民第二次修渠,每天带领多名村民扎进深山开工凿渠,施工队伍在前面凿壁打槽,村民们在后面挑土砌堡,日复一日不停歇,终于在年,主渠长7米、支渠长2米,地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通水啦!   黄大发清楚记得,通水那天,人山人海,鞭炮声、鼓掌声,不绝于耳;杀猪摆席、搭台庆功,好不热闹!千百年的梦想实现了,可自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眼泪情不自禁流了下来。   20多年来,“大发渠”奔流不息,灌溉面积1多亩,户1余人受益。村民收入逐年增加,现在的收入是修渠前的几十倍。“不怕山高石头多,苦干就能把贫脱,打岩引水造梯田,穷村变成金银窝。”作为省人大代表,黄大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了。“面对党和人民的信赖,我时刻都怀着感恩之心,一定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干到生命的最后一刻!”85岁的黄大发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接地气的优势,时刻倾听民声,反映民意,促进民生问题解决,先后向代表大会提出高质量意见建议20多条,促进了当地全面建设。   脱贫攻坚不等不靠,战天斗地改变面貌。各级人大代表中,不仅有男愚公,更有女愚公。   年,在我省最南面的罗甸县,被称为“不宜生存的边角”的麻怀村因为山高坡陡,电线杆子和变压器运不进来,村民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村庄与电无缘。于是,村里决定顺着村南面的溶洞开凿出一条出山隧道。邓迎香和村民们在低矮狭窄的溶洞里,点着蜡烛,抡起铁锤开始一锤一镐砍山凿石。山石坚硬无比,进展缓慢,有些村民开始“打退堂鼓”。双手已经磨出血泡的邓迎香,便对这些村民做起思想工作:“慢些不要紧,关键是不要停,只要我们不放弃,总有凿通的那一天”。

邓迎香和她带领群众修建的隧道。李庆红摄(贵景网发)

1年正月,隧洞被凿通,电线杆与变压器被村民们抬进了村。经过两年多的奋斗,生活在此地几百年的麻怀村第一次亮起电灯,邓迎香和村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隧洞只能人通过,车辆却开不进来。村里如果要发展,交通就是制约因素。只有把隧洞扩大,修出一条公路,让汽车开进麻怀,村里经济才能得到发展。邓迎香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村干部。“要扩洞修路,走大货车?这你也敢想!”当时的村干部不停地摇头。   “我搬不动这座山,但可凿出一条路,一条致富的路!”不向贫穷低头的邓迎香就一个人带着大锤、钢钎、锄头等工具,来到隧洞口开始劳动,一锤一锤、一筐一筐,像一个不屈的战士向山石发起冲锋,汗水湿透了她的全身,日月见证了她的劳作。   村干部和村民们被邓迎香的精神感动,纷纷加入到打隧洞的工作中。大家在邓迎香的影响下,越干越有劲,夜以继日砍山凿洞。一年、五年、十年……,年8月15日,一条长米、高宽在3.5至5米左右的“麻怀隧道”终于建成通车。   年,邓迎香当选为麻怀村村委会主任,其后当选为县人大代表。“作为人大代表,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更是责无旁贷!”   如今,在邓迎香的带领下,麻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住上了新房,许多村民还开上了小汽车。   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不屈的斗志锻造激情燃烧的贵州人、贵州人大代表。以黄大发、邓迎香、唐仁文、张定国为代表的一大批人大代表,在长期砍天凿洞、战天斗地的实践中,孕育了一种永不言弃的“战贫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这精神如春风、如战鼓,激励着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决战贫困、决胜小康。人民群众在这种精神感召下,激发出蓬勃的潜在能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干出了美好新未来。   亮相北京:讲好贵州脱贫故事   今年5月21日晚,首都北京,朗月星空。躺在床上,全国人大代表石丽平一点睡意都没有。第二天上午,她就要走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通过全球直播,介绍脱贫攻坚情况。

全国人大代表石丽平(右一)走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通过全球直播,介绍脱贫攻坚情况

能走上“代表通道”是多年梦想,因为每次大会“代表通道”人选屈指可数。   来北京之前,石丽平所在公司的13位绣娘,私下行动,要为她缝制一件绣满“鸽子花”的苗绣服装。她们知道,石丽平最喜爱盛开在梵净山上的鸽子花,那是一种学名叫珙桐的落叶大乔木,春末夏初盛放,远远望去,宛如展翅欲飞的白鸽。因为疫情期间不能一起做活,大家就分了工,4人做云肩,4人做裤子,还有人做袖子、盘扣子。来北京前,绣娘们把绣衣郑重地交给石丽平,希望她穿上最靓丽的苗族服装出现在人民大会堂。   第二天,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上午开幕。天刚蒙蒙亮,穿着盛装的石丽平便早早来到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大会开幕前50分钟,石丽平走上“代表通道”,那一刻,她的内心反而平静下来。她向中外媒体亮出了“成绩单”:以“鸽子花”为载体,她创办的苗绣公司,不断为当地绣娘创造财富。绣娘们用勤劳的双手,把苗绣销往了67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自主品牌。年,绣娘们绣出了多万元,收入大幅提高。如今,曾经贫穷的姐妹们腰包鼓了起来,生活越来越好。   而这些变化,石丽平深知来之不易。年,依托苗绣办公司先富起来的她,响应党的号召,想把传统刺绣技艺传授给家乡的贫困妇女,让她们增加收入,改变贫穷面貌。于是,她开始实施“技能培训、助力脱贫”行动。   那时,松桃县深度贫困的山村根本没有像样的路,雨天泥泞难行,晴天山路崎岖。大山深处的村民们进出费时费力,生活艰难。这样的艰苦条件,更加坚定了石丽平把“指尖技艺”推广起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决心。   最初入户动员时很不顺利。石丽平对贫困农户说:“现在我们在做苗绣技能培训,学会了可以增加收入,想请你们来参加。”农户却说:“技能培训是什么?是给钱,还是给米啊?”条件稍好一些的就直接拒绝:“就这个,老人都玩过了的东西,能值几个钱?要是能当饭吃,我们早就富了。”甚至有的人连家门都不让进,冷嘲热讽,使石丽平遭受无数白眼。   一句话,村民们不相信普普通通的苗绣可以赚钱。

石丽平传授刺绣技艺

但石丽平不服输,不认命,不放弃!   苦心人,天不负。在石丽平不断地苦口婆心的解释、劝说下,终于有人想尝试一下。当第一个人站出来时,她激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有了第一个人示范,后面的工作就顺利了,最终动员了60名贫困家庭妇女参加培训。   年正月,培训班正式开班。那天,天似乎格外蓝,空气似乎格外清新,石丽平她们象过节一样,穿着盛装,一家一家地把参加培训的妇女们接到基地。培训班不仅免除学费,而且食宿也全包。经过为期1个月的系统学习,妇女们掌握了必要的专业技能,也理解了石丽平的良苦用心。经过筛选,有一半学员被正式录用。能够从贫困无望的大山里带出一批绣娘,让她们增收脱贫、改变命运,她感到很欣慰。   首战成功,更大的帮贫、助贫、带贫计划形成了。很快,她们在全县十多个乡镇都举办了这种技能培训。30多期的培训班,培养了超过多苗绣能手。   到年底,石丽平所在公司共培训了0多名绣娘,使多贫困户余人顺利脱贫。   在“代表通道”上,石丽平难抑内心平静,还向大家讲述了“绣爷”杨光荣的脱贫故事,打动了很多人。   今年44岁的杨光荣,是松桃县妙隘乡人。多年前,他外出务工,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双腿残疾,返乡后靠着低保金和残疾人补助维持生活,年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改变源于三年前,石丽平带着苗绣团队到乡里培训刺绣,发现了腿脚不灵便但双手灵活的杨光荣,便动员他到公司学习苗绣技术。开始,他极不情愿,觉得一个男人干女人的活丢人。石丽平就一次次开导,最终说动了他。谁知这一试,竟让他着了谜,很快学会了刺绣,通过不断努力,绣出了漂亮的绣品,而且达到相当水平。现在,杨光荣成长为苗绣佼佼者,成为苗绣技艺的重要传人。通过他手把手的传授,还带出了一批徒弟,一针一线绣出了励志的新典范。   在石丽平身边,像杨光荣一样,依靠苗绣这一项指尖技艺,摆脱贫穷的群众还有很多。

杨光荣双腿瘫痪,坐在轮椅上学习苗绣

在松桃等县,许多易地搬迁的群众来自边远农村,虽然搬到了城镇,解决了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问题,但由于知识文化、技能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仍面临着进城容易、留下来难的问题。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石丽平把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作为助力脱贫的对象,在搬迁安置点建立易地搬迁“扶贫工坊”,开展“送培到户,送技到人”的手把手培训活动,帮助广大搬迁妇女学会一技之长,并打开“一人一工坊”居家就业窗口,让她们学会手艺,居家灵活就业,增加经济收入。目前,她们在多个区县搬迁安置点开办了余期培训班,培训了人次,“一人一工坊”居家就业人数累计达到余人。   时光荏苒,苗绣扶贫已经伴随石丽平走过了八个春秋,苗绣一针一线,惠及成千上万老百姓。指尖技艺产生了扶贫力量!年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在贵州调研“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时,对石丽平给予高度评价:“石丽平代表通过公司,用心用情培训,帮助贵州、湖南、云南的绣娘们从刺绣当中学会这门技能。一个绣娘学会了,一个月最低挣元,而且是自由加工,自由选择时间。一个贫困户家庭,如果一个绣娘每月一两千元,一年下来至少一两万元,脱贫就有保证了。所以,这样的人大代表贡献是很大的。”   在“代表通道”上,石丽平还自豪地讲到一件事:贵州全省这几年异地搬迁万人,这些异地搬迁户搬出了大山,住进了城里,过上了新生活。   和石丽平同到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罗应和,他就是一名来自于惠水县斗底村的异地搬迁户。   斗底村,位于贵州省贫困程度最深的麻山、瑶山、月亮山“三山”地区,属于不通水、不通路、不通讯“三不通”地带。大山深处,土地贫瘠,地少人多,很多群众生活困难,住房简陋,生计难以保障。   拔掉穷根,过上好日子,罗应和渴望改变,并为之努力。先后当过兵、打过工、办过厂,都没能很好地改变命运,折腾一大圈又回到原点。“家还是那个漏风漏雨的家,房还是那间‘风来风扫地、月来月点灯’的房。”   就在罗应和与村民们为摆脱贫穷迷茫时,一直牵挂贫困群众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贵州贫困地区考察调研,给大家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厚实的政策“大礼包”。   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向全国发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动员令。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有效手段,尤其是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拔穷根”的治本之策。   随即,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东风”,吹遍了全国贫困地区,也吹进了斗底村。   作为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脱贫攻坚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年3月,惠水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斗底村岩脚组全组群众搬出大山。   喜讯传来,罗应和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他和村民们深深地感受到“党的政策就像父亲的关心一样亲切!”发愁的是,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们不想离开贫穷但熟悉的地方。

罗应和为群众发新房钥匙

搬还是不搬?不搬,意味着留在大山里生活,贫穷代际传递。   “搬肯定要比不搬好。”于是,见过世面的罗应和主动走家串户,和老人们讲城里便利文明的生活,进了城,可以解决后代人的世代贫穷问题。搬迁一代人,幸福几辈人。为了后代人着想,都应该响应国家号召搬进城里。   通过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老人们的思想渐渐转变,从不愿搬迁变为主动搬迁。年7月8日,24户第一批人在罗应和的带领下从大山深处搬迁到惠水县县城新民社区。   年12月,罗应和当选为惠水县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其后当选惠水县人大代表、黔南州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   “只要是搬迁群众的事,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会倍加努力去解决!”当上支部书记那天晚上,罗应和失眠了,离开故土搬入新家的老百姓都看着他,该怎样带领他们在城里开创新生活呢?从走出大山到搬入新居只是搬迁第一步,但从农民转变为市民,比搬迁本身更有挑战性!   最大难题,就是如何解决就业问题,让大家有事干,有稳定收入。   为此,罗应和积极对接企业,把精选的35人送到惠水县经济开发区的一家企业当上了工人。这件事,让罗应和高兴了好几天。没想到,一个月后,该企业负责人找上门来,对他说:“小罗,你带来的人,我们不要啦。他们不守规矩,三天两头请假;个人素质跟不上,连走路都要教;不讲卫生,两手一捏,鼻涕就甩到公司墙上,这样的员工叫我们怎么接收?”   “一席话,说得我很想哭!可我没哭。”罗应和回忆起那一幕,仍有泪花闪现。   农村人进城,连基本的卫生习惯都没有,有些人走路都走不好,这也难怪企业辞退他们。进城的第一步是要抓培训,让他们知道一些市民基本常识和文明习惯。   琢磨来琢磨去,破题思路逐渐清晰。说干就干,罗应和同社区干部一商量,立即筹备课室,招聘教师,并给培训机构取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移民技术技能培训夜校”。   首期夜校开班前,罗应和对参加培训人员的文化程度进行摸底测试。结果一出来,极为不理想:初中以上文化占三分之一,小学文化且动手能力较好占三分之一,剩下的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状态,甚至连笔都拿不稳。有的搬迁户说:“宁愿扛锄头,不愿进校门。”   恰恰是不理想的结果,更加坚定罗应和开办技术技能培训夜校的想法。“培训目的,就是要让搬迁群众提高认识,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新生活,这是一道亟待解决的大难题”。   为增强分类培训效果,罗应和把过去在部队里学到的方法拿了出来。在保安培训班上,“一二一”“一二一”,他亲自教大家站军姿,练习部队起步、跑步、正步三种步法,养成守纪律、听指挥的习惯,培养团队力量。这样不论刮风下雨,在社区的小广场上,罗应和像一个战士,挥汗如雨,训练进城的乡亲们。   从走路歪歪倒倒到能走相对标准的“三种步法”,从随手甩鼻涕到不随处吐痰。汗水和努力没有白费,辛勤付出换来回报,第一个培训班结束后,罗应和带着培训合格的38人,再次来到之前经济开发区的那家企业面试。万万没有想到的是,38人全部被录用。   从山村到城市,移民群众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生活习惯的改变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困扰。面对这一问题,罗应和带领社区干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开关门、怎样开水电、怎样摆放家具,甚至怎样冲厕所他都要亲自去教,让群众更好地移风易俗。在新民社区,每天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在罗应和的带动下,从惠水大山深处搬到新民社区的群众越来越多。有些群众遇到一些问题,开始有些不适应,罗应和就带领社区干部一家家做思想工作,帮他们卸下思想包袱。年5月的一天,有群众反映,刚搬来社区没几天的62岁杨小开带着一家人又回到羡塘镇钢金村。事不宜迟,罗应和立马开车顺着公里山路连夜赶到杨小开家,晚上与杨小开一起吃饭、喝酒,了解到“怕老了死后民俗改变”的想法,便晚上和杨小开睡在一个床上,盖一个被条,在床头做起杨小开的思想工作,解开他的思想扣子。第二天一大早,杨小开一家又和罗应和回到社区。   在新社区中,罗应和发现,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留下大多是老、妇和儿童,没有“顶梁柱”在家的社区,缺少活力和后续发展力量,给社区稳定持续发展带来隐患。为解决这个问题,罗应和特意挑选了一个时间,年春节腊月二十九,罗应和把在外务工和各家老人集中到一起,一边筹备大年年夜饭,一边在群众大会上进行“感恩教育”,他拿起了话筒大声讲道,“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算算‘三笔账’:第一是经济账。你们在省外打工,每月有元工资收入,除去每年农忙和春节两次来回坐车费用和务工时间,平均下来和在家门口干满12个月,且每月0元收入差不多,而且不会劳苦奔波;第二是安全账。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在省外务工,给家庭留守老人和儿童带来了多少负担,两地分居牵连了家庭健康与孩子教育。你们身为父母漂泊之外,是不是经常体验牵肠挂肚心如刀绞的滋味;第三是道德账。大家都知道,贫困的根源在于文化教育抓得不够关爱不够,现在小孩学习抓不好,长大了又会覆辙走我们贫困的老路,甚至缺失父母的关爱,长大后就会缺德干坏事!有的家老人有几个儿女,因为儿女在外务工,年老的父母只能靠政府提供民政兜底保障,这些都是不负责的表现。你们对得起年老的父母和孤苦无人管教的孩子吗?!下面,你们孝敬父母的时刻到了,如果你们还有孝心,那就请你们现在拿起放在面前的盆和梳子,男同志为各自父亲洗一下脚,女同志给自己的妈妈(婆婆)梳一次头,做这个不需要大家花一分钱,就是要看大家是不是自觉地去做,这也是我们这些年来一直想去做的一个功课。只有大家亲手去洗了、做了,才发现父母亲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辛苦!是不是才发现父亲的脚已经没有了肉,只剩下一层薄薄的皮,充满了皱纹和很多的划痕伤口。而母亲的白头发是不是又增添了许多……”罗应和讲完,台下,已是哭声一片。偌大的操场上,到处是为父亲洗脚的汉子,为母亲梳头的女子。讲到这一幕,罗应和仍激动不已。   受益于夜校培训和解决就业,搬迁群众生活越过越好。年搬迁来的王华平,家有年近古稀的父母。因为家境贫寒,一直找不到对象。然而,王华平却终日无所事事,每天喝酒,拿低保混日子。后来,经过“移民夜校”培训班,他学会电工技能,被推荐到就近企业上班。一年下来,他的工资存款已有3万余元。如今,他工作很认真,打算多存点钱,早日娶媳妇回家。   这几年,搬来社区的人越来越多,一共搬迁入住户人。大家参与夜校培训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夜校重点就电工、厨师、美容美发等就业形势好的工作开设培训课程,累计培训逾人次,成功推荐人到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务工,有效帮助搬迁群众解决了工作问题。   同时,罗应和还在社区开办移民劳务服务公司,帮助人找到保洁保安工作,人走上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目前,社区所有劳动力人全部实现就业,就业率户均2人以上。社区群众累计购买新车多辆,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人,其中研究生5人。当年和他一起搬来的24户中就有23户买了新车,生活如蜜甜。   为巩固来自不易的搬迁成果,罗应和把目光投向产业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广州南沙区对口帮扶、县政府统筹、街道办筹措等方式,罗应和筹集资金80万元,在社区建立并发展起了扶贫车间。   两个扶贫车间就建在老百姓的楼下,非常方便。一个专门做服装加工,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另一个就是“少数民族瓷娃娃”车间,与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两个扶贫车间共带动就业余人,贫困户占比80%,其中制衣车间人员月收入2-元;“瓷娃娃”车间由于还在起步初期,人员月收入-0元。   发展产业,一举多得,既保证大家就业,又能很好照顾家里,极大提升了搬迁群众的幸福指数。对此,罗应和笑着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有责任带领搬迁出来的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年全国人代会上,罗应和把扶贫车间生产的“少数民族瓷娃娃”带到北京。那一张张靓丽面带笑容的面孔,一身身漂亮的民族服装,不就是现在万异地搬迁贵州人的写照吗!?   与往年一样,同到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全国人大代表郑传玖,今年又带上几把吉他。前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他还将吉他带到人民大会堂贵州厅,向参会领导讲述了有关“吉他带动脱贫”的故事。   长相憨厚的郑传玖,家乡在遵义市正安县,地处黔北大山深处,曾是贵州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谁也想不到,在西南大山深处的一个县城,竟然与西洋乐器发生奇妙“化学反应”!

全国人大代表郑传玖与他的吉他产业

在中国东部,有个“中国提琴产业之都”,在江苏泰兴黄桥镇,每年能生产70多万把提琴,大多销往90多个欧美国家。而在中国西部,贵州正安被称为“中国吉他制造之乡”,每60个人就有1人从事与吉他相关的工作。年,正安产销吉他突破万把,产值近60亿元,出口到美国、巴西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让人很难想象,皮肤黝黑的黔北汉子,竟然能制作精美的西洋乐器!一个偏远普通的的农业县,一些和西洋音乐完全没有关联的农民,怎么就和西方流行的乐器产生了共鸣?   年,郑传玖和正安县庞大的劳务大军一样,南下广州番禺务工,他先在建筑工地、打过各种零工,最后在一家吉他工厂一干就是7年。在吉他厂,他从简单的工序做起,木工、喷漆、打磨……每道工序,都学得十分认真,并很快成为厂里的骨干。后来,有着商业头脑的郑传玖在广州创办吉他企业。年,郑传玖成为正安县返乡创业的第一人。郑传玖的带头尝试引来了“吉他朋友圈”的跟进,在优惠政策和“商带商”影响下,不少在外开办吉他生产的公司和多家福建、广东等地的吉他生产企业也纷纷到正安县“吉他城”办厂。   目前,正安“吉他城”已入住吉他生产及配套企业86家,带动就业11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人,带动人稳定脱贫。短短7年时间,正安吉他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产值从0元到近60亿元,探索出了一条“一把吉他带动一方致富”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不到正安,就难以想象,一大批拉着进口外国贵重木材的大货车从沿海一辆辆开来,卸下木材后,又装上一把把制作精美的成品吉他奔赴各地。   有着“吉他大王”之称的郑传玖,能亲手制作高品质的吉他,却不能弹奏一曲优美的吉他曲。每次到北京开会之前,在了解民情民意的同时,他都虚心地向吉他老师学习弹奏吉他技能。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坐在在人民大会堂前面的台阶上,弹奏一曲贵州人战贫的动人乐曲。   人大代表不仅为人民代言,更要为人民带货。苗绣、吉他、瓷娃娃、竹编,等等,都是人大代表带领人民群众开创美好生活的见证,讲述了贵州千年圆梦的征程,汇集了数千万贵州人民智慧与力量。在北京,因为这些人大代表,贵州脱贫攻坚烙上深刻印记,并因此而绚丽多彩。   代表接力:谋求人民幸福生活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而乌蒙山区的威宁自治县,脱贫攻坚任务之重,位居全省之首。   威宁县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迤那镇五星社区党支部书记李仁兵亲身经历了该地区翻天覆地变化,他说:“威宁的脱贫攻坚工作,各级领导十分关心、社会各界非常   李仁兵所在的迤那镇五星社区位于威宁西北部、距离县城78公里,平均海拔2米。   迤那,在彝语中意为“美丽的海子”,是“神秘的乌撒,夜郎的传奇,漫天的云霞,遍地的绿花。”年,他刚担任五星村(年改为五星社区)党支部书记时,五星村的贫困程度,用村民的话来说,就是“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那时的五星村,村民没有好的脱贫致富产业,地里种植的都是低效玉米和马铃署,广种薄收,大家生活得十分艰苦。   年后,五星社区逐步迈开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种植了亩中草药,年产值万元;种植商品薯1亩;建成以酿酒、旅馆、餐饮等服务行业25家。   年,李仁兵当选为省十二届人大代表。那一年,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李仁兵开始带领村干部在社区进行摸底调查。然而,就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确定扶贫对象让他们犯了难。“老百姓不讲实话算不准。家里一大堆粮食,他说没有粮食。本来有钱,他说没有钱,还欠帐。所以算不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天就算一两家,时间消耗了,事情又做不了……”

李仁兵(右三)进村入户走访帮扶

凭借长期在农村生活、基层工作的经验,李仁兵慢慢摸索出了一套方法——精准扶贫“四看法”。“我们首先就看他家的房屋,是土坯房还是砖房结构或者是茅草房,他家的人均住房面积有多大;第二个方面,我们从粮食来看,人均耕地占有多少;第三个方面就是看一下他家的劳动力;第四个方面就看他的教育负债和教育回报。”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朗”,凭借着这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年,李仁兵和扶贫工作队成员在五星社区精准识别出了户贫困户,贫困人口人,无一人提出质疑。后来,这套方法被广为流传和推广。   在省人大代表履职的5年间,李仁兵几乎每天和村民待在一起,把工作当成调研,把调研写成建议,10多件建议被他带上了省人代会,转交给相关部门办理。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代表要有代表性,要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人民群众。”履职省人大代表5年后,如今又履职县人大代表3年的李仁兵欣喜地看到,当初自己   李仁兵觉得,农村要彻底脱贫,农民要持续致富,必须围绕省委提出的“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运用好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年在恒大集团的帮扶下,建成1亩个蔬菜大棚。依托蔬菜大棚成立了“村社一体”合作社,带领全村60户人贫困户入社脱贫,种植种薯和商品薯0亩,到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元。   规模农业加上现代种养殖技术,为农村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今年,五星社区已规划种植“三白”(白菜、白萝卜、莲花白)亩,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元以上。   五星社区现在的村民,吃不愁、穿不愁,生活越来越幸福。全体村民均有安全住房,实现“居者有其屋”。全村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年以来,社区累计考取本科及以上大学生42名,每年社区均利用集体经济对录取的大学生给予一本元、二本元的奖励。   同时,五星社区建有平方米的村级标准化卫生室,配备2名医务人员,新农合参合率达%。省人大代表刘敏琳年从威宁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一直在这里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社区医生,是个最不起眼的工作,可刘敏琳却为此倾注了满腔热血。身为人大代表,刘敏琳跑遍社区每一条小道,清楚记得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在心里一清二楚。刘敏琳高兴地说:“村民们现在幸福感可强啦,看病就医无忧,实现了‘小病不出村’”。   贫穷落后在五星社区已不见踪影。作为五星社区的领头羊,李仁兵带领大家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不断阔步向前。   年春夏,注定是不平凡的季节。   肆虐全国的新冠病毒在贵州完全消退后,7月2日,离迤那镇五星社区50多公里的石门乡正在召开乡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乡长李良铿锵有力地向人大代表报告一年工作。   石门乡,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过去叫石门坎,一条百年前的崎岖古道从山谷里拾级而上,一块天然巨石犹如一道“大门”横亘在顶端,石门坎的地名也由此而来。千百年来,贫困就是压在石门乡头上的一块大石;摆脱贫困,一直是石门人的梦想。   主持乡人代会的是石门乡人大主席团主席杨鼎。黝黑朴实的他,是土生土长的石门人。对于石门的过去,他记忆犹新,过去这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交通不便,从这里走到县城要2天时间。年精准识别,石门乡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贫困发生率高达45.97%,近一半人口都是贫困户。   脱贫的大门,终于在年得以开启:从这一年起,贵州两任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接续把石门乡作为扶贫联系点,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合力攻坚的脱贫攻坚指挥部,集中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和扶贫开发项目。年年初,石门乡的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2%。   杨鼎说,作为人大代表,一定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苦干实干,依靠人民群众坚决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撕掉石门深度贫困标签!   谈起现在的变化,他感慨万千,一个全面小康的千秋愿景,近在咫尺。   现在的石门乡所在地已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小城市,数十栋咖啡色的楼房,错落有致地建在石门半山腰上,街道整洁有序。异地搬迁而来的农民,已开始过上城市生活。硬件设施完好,甚至比县城中学条件还要好的石门中、小学分布石门乡政府上下,成为当地亮丽的风景。

石门乡通过探索村民自治机制,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牛羊满山坡

杨鼎自豪地说,现在从石门到县城,全是四车道的高速路,不到2个小时就可到达。高速路两边随处可见成规模的农业基地。一把伞山梁上,自动化播种机在亩现代农业基地上来回穿梭,一次完成开沟、起垄、播种、施肥、加滴灌带、覆盖地膜6道工序。石门乡泉发村成为云南白药集团种植中药材草乌的扶贫基地。每一位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农民,脸上满是脱贫后的幸福感,喜悦发自内心。   离石门乡政府14公里的年丰村,前几年还是一类贫困村。这些年,在乡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陈大明的带领下,大力发展产业,旧貌换新颜,于年脱贫。   从石门乡政府,开车到年丰村,一路都是平整的沥青路,路两边高山深峡,林木茂盛。年丰村的村民,过去因山高谷深,没有公路,在买盐巴、打煤油时,才会去一趟石门。如果买卖牲畜,那就更加困难,无论是到石门乡,还是到云南的乡场,都得半夜才能到家。有些花大价钱买的猪仔,如果体力弱,走到半路就被累死。   进入村庄,干净清爽,不见家畜粪便,不闻臭味。家家院坝敞亮,停有车辆。谈到车,陈大明骄傲地说,现在全村11个村民小组户人家,一半人家有小汽车,家家有拖拉机、摩托车。   村里实现了安全饮水户户通、路灯每家每户全覆盖,每家每户拉宽带。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村里的孩子,正是因此而顺利地上了“空中黔课”,不因信号不好而影响学习。   在年丰村委会办公楼二楼,建有一个容纳几百人参加会议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作为年丰村村民选出的乡人大代表,陈大明前不久刚向老百姓述职,向选民们报告了一年代表履职情况。他承诺,今年要带领大家实现“四个目标”:户户有稳定的收入、集体经济实现10万元以上收入、巩固省级十佳法治文化村、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年丰村不仅要富裕,而且要文明。年丰村总结推广的“牛在前,铲在后”的经验,得到每家每户拥护,每家家畜排除的粪便,会及时得到清理。村里通过每个组安装的无线广播,深入持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每周一开展升国旗活动。陈大明说,现在通过无线广播通知乡亲们开会,不过5分钟全村村民就会到齐,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昔日羊肠泥巴路,山里山外皆辛苦。党的政策春风扫,十里天堑变通途。党给我们拔穷根,脱贫攻坚最用心,山村旧貌换新颜,感谢干部记党恩。”村民们以一首最新的歌谣,表达年丰村梦幻般的变化。   越过这千年的贫困之坎,石门乡的小康幸福生活已经到来。而在71年前,这里的少数民族地区还封建领主制、地主制和奴隶制并存,广大人民群众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牛栏江水慢悠悠,苦难日子望不到头。”解放后,当地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翻身当主人,过上新生活。   全面小康的景象已在眼前,石门乡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   来到石门乡最高处的中学前,站在高高飘扬的国旗下,杨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们世世代代从来都没想到石门能有现在的模样,这是千年梦想!没想到,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千年梦想终于在眼前变成了现实。   贫困是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石门取得今天的成就说明了什么?杨鼎心里非常清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贵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至于连石门这样最贫穷的地方都发生如此巨变!   最让杨鼎切身体会的是贵州大山中农村通组路的变化。现在从空中看贵州:万山都是绿色,一条条通组公路像一根根血管样串起一个个大山深处的村庄,无论山再高,谷再深,只要有村寨,就有可以通车的道路连接,景色蔚为壮观!从年开始,在实现县县通高速、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的基础上,贵州用2年多时间建成7.87万公里“组组通”硬化路,惠及1万农村群众。实现山区农村“组组通”,这在山区省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也终于在贵州变成了现实;没有共产党人“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情怀和决心,是真正难以做到。   迈过千年贫困坎的,不仅仅是石门、年丰、五星,还有同一维度的赫章县海雀村。   海雀村位于河镇乡东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平均海拔2米。其所在的喀斯特山区,曾经生态环境恶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年5月29日,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刘子富来到赫章县海雀村,少数民族的贫困让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安美珍大娘瘦的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全家4口人,终年不见食油,连吃盐都很困难,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接连记者看了11户,大都缺粮断炊、衣不蔽体。   改革开放了,许多地方开始欣欣向荣,海雀仍是杈杈房,仍是饿肚子。山上光秃秃,没有树。春天大风一吹,就卷起漫天沙尘,“大风吹来沙满天,杀人不到半杆烟。”夏天大雨一来,山上水土流失,庄稼就颗粒无收。海雀沿袭开荒、冲刷、减产、缺粮、再开荒的循环发展,缺粮贫困的问题就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想要生存,就只有保住山上的泥巴。而要保住泥巴,唯一的办法就是种树。   转折出现在年的冬天,乡人大代表、支书文朝荣带着海雀村男女老少走上荒山,种下第一片绿。他明白,只有把破坏土地的行为停下来,才能在岩溶地区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文朝荣带领大家种树,将10亩荒山野丘变成苍翠林海。荒山变青山,这只“海雀”逐渐羽翼丰盈,振翅飞翔。海雀人终于吃上了饱饭,文朝荣却永远闭上了眼睛。临终前,他紧握儿子文正友的手,嘱托不停:“一定要护住这片林。”   年,文正友从父亲文朝荣手里接下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一晃十多年了。年,文正友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今年是他履职的第三年。   两代人大代表,为民的情怀都是一样的。在他们的带领下,全村群众苦干实干,后发赶超,走出了一条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的发展之路,人均纯收入从年的33元增加到了年初的16元,翻了倍!   是什么原因使不宜生存的山乡发生巨变?是什么原因使贵州彻底撕掉贫困标签?在海雀村已经建好的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可以找到答案。进入基地,放眼望去,全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曾经光秃秃的荒山,生长的玉米极其矮小,用老百姓的话说,连老鼠偷食包谷也要下跪的地方,已经被10亩生长了三十多年的华山松和马尾松包裹得严严实实,经济价值高达余万元。基地里,不仅有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文朝荣的雕像,更有海雀各个时期的村民民居。那低矮的杈杈房、茅草房,不避风不挡雨,站在房前的安美珍大娘塑像眼神凄苦、无精打采。这是那个时期贵州乌蒙山区农村的一个个宿影。现在这样的房屋已难以寻见,海雀村到处都是像小别墅样的新房,衣不蔽体、全家只有三个碗的安美珍已成为历史。   行走在基地里,文正友像在穿越历史,发自肺腑地感慨:“没有党领导人民脱贫攻坚,就没现在人民幸福的生活。党和国家实施精准脱贫政策,让千千万万个像安美珍样的家庭摆脱贫穷。”   从基本温饱到吃穿不愁,从交通闭塞向内联外畅,从缺医少学到全面保障,从产业匮乏到百业竞兴,从陈规陋习到文明新风。贵州的变化,彰显了坚持上下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种全球独有的脱贫攻坚的国家治理能力,这样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态势和力量,只有在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做到。   为了谁?依靠谁?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大代表来源于人民,代表人民。贵州各级人大代表以饱满热情履好职尽好责,以自身优势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正体现了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年,贵州旧貌换新颜,一切焕然一新。新的美好生活,已然向全国人大代表罗应和等众多脱贫的群众走来。   又到民族节日,罗应和和异地搬迁到新民社区的苗族、布依群众欢歌跳舞,一起歌唱他们创作的歌曲《我们赶上好时代》:我们赶上好时代,   漂亮楼房住进来,   火红日子让人乐开怀,   感恩话语来不及告白;   我们赶上好时代,   幸福生活一年比一年精彩,   多彩日子随风开,   开心话语来不及表白……     作者周大军

编辑李劼

编审田旻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7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