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籽的旅行

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茶树枝蔓,光影斑驳,似一条条神秘、灵动的花蛇。

在贵州的碧水青山中,茶园随处可见。它们多依山谷的斜坡而成,地势落差使茶树间形成彼此错落的节奏感,但又成行成列,齐整划一,像极了交响乐的多声部,规整严谨又魅力四溢。

黎平高屯绞便茶场。李贵云摄

截至年底,贵州省茶园面积余万亩,连续六年排名全国第一。产量36.2万吨,总产值亿元。茶产业带动贫困户人口45.2万人,脱贫人数13.7万人。

少有人知的是,这一切数字的源头来自于39年前在贵州省晴隆县发现的一枚至少百万年前的古茶籽化石,这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茶籽化石,证实了秀丽贵州是这个星球的茶树发源地。

“百万年前”只是个笼统的概念,目前尚无法确认古茶籽和它的伙伴们,从具体哪个久远的时代开始扎根于贵州大地,逐步衍生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最环保的茶产业与厚重的茶文化。古茶树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花开花落、雨丝微雪后方被人类文明发现,如获至宝。

追寻历史古籍,脉络依稀可见。

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其所著的西南地区古史中,对约1年前的贵州就有“惟出茶、丹、漆、蜜、蜡”的描述。

而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的唐代学者陆羽于《茶经》中亦专门提到贵州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可以想象,古茶籽的传承刚开始只是小规模的茶树种植群落,慢慢人丁兴旺起来,有了更多的人家,家家户户种茶制茶,开始有了油铺、染坊、庙宇、学堂,山里湿漉漉的日子变得温暖,关于茶的故事细节也就越来越丰富,像人体里的毛细血管,开始布满复杂而敏感的末梢。

贵州古茶树

深隐于大地褶皱中的茶马古道,是“茶”与“马”相悖又和谐结合的产物。茶树恬淡,静看万物变迁;奔马好动,象征冒险与远行。正是这神奇的组合,使贵州大山里的农耕精华骑上了马背,开始其走遍全球的旅行。

被读懂的主角

在贵州大地的许多地方,无论故事怎样发展,茶在这里始终居于历史的中心,是剧本的主角。

一颗古老的化石,就这样形成了一条漫长的链条,在时光长河中环环相扣,从未脱节。

20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迁都重庆,中国的教育、科研、农业、金融等一系列机构和体系都遭受到催毁性的破坏,经济急剧衰退。年,国民政府农业部为发展战时经济,决定在贵州湄潭建立“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由此,中国西部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生产机构诞生了。

湄潭金花村茶园。欧东衢摄

茶树的栽培技术;茶叶的制作工艺;制茶的机具用具;茶叶的贸易;茶叶的饮用习惯和方法;以及茶叶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等茶所关联的一切,正式成为系统研究的焦点。

人们付出的所有努力,只为能读懂贵州茶。

任何文化都起源于基本吃喝拉撒之上的精神诉求于渴望,当然也常常连接着味蕾的欲念。很多人面对清茶一杯,才能找到从容、淡定又逍遥的自己,呼应着自然古老的馈赠,想些更玄远的事情。甚至连茶具也变得亲切可感,令中意之人思慕不已。

“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留下了十分丰富、宝贵的茶文化研究文字、图片、实物、档案等。这些保留下来的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能够保留至今,于世界范围内都称得上唯一。

后来在业内颇有影响力的《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贵州茶史》等科学论著,均从中受益良多。

茶山上的故乡

读城,即是读人。其中最有趣的,是人们裹挟于商业与地理中独特的“活法”。

火锅沸腾的重庆,青花渲染的景德镇,苏绣倾城的苏杭,槟榔肆意的长沙……

然而,让我们魂牵梦萦的,还是被茶山包围着的家乡。

茶乡农家。林明摄

贵州是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创造了如都匀毛尖茶、雷山银球茶、湄潭毛尖茶等20多种贡茶,是我国茶叶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在贵州茶山里住上几日,会更容易被幸福包裹,许多遗忘的事物浮现出来,阳光、清香、鸟声、水声……

茶园也不只是简单的绵延风光,还包括了山、村、人、历史、科学、宗教、哲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当你用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