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杭州技师学院教师蒋应成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年出生的他,已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冠军、浙江首位“95后”特级技师等荣誉。
用青春炼成匠心。蒋应成这位年轻工匠看上去比同龄人成熟稳重,或许,这与他非同寻常的成长之路有关。
蒋应成在喷漆训练中。
生活坎坷
唯有自强不息
“要么带着技术,要么取得成绩,否则你别回来!”大伯的鞭策,蒋应成始终牢记在心。
年,他背起行囊第一次走出大山,从云南保山市施甸县到杭州技师学院学习汽车喷漆。这个专业是招生老师为他精心挑选的。工作好找、待遇不差,对于贫困出身的蒋应成来说是个好出路。
绿皮火车颠簸了30多个小时才来到杭州,乡村小院、高楼大厦渐次入眼,蒋应成一边感叹,一边默默许下心愿:学好技术,有碗饭吃,再攒点钱把老家的房子修一修,足够了!
别人眼里简单的心愿,于他而言却是奢望。3岁丧父、1年后母亲改嫁,爷爷奶奶种田卖菜把他养大……从小,蒋应成就深感生活不易。当同龄人还在教室里无忧无虑地读书学习时,他却惦记着辛苦的长辈,一放学就冲回家干农活。
初中毕业时,爷爷奶奶相继去世,蒋应成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我不想读书了。弟弟的学费,我出去打工挣回来。”蒋应成忐忑地告诉大伯。
大伯一方面怕蒋应成初入社会误入歧途,另一方面,身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匠人”,他深知技能才是立身之本,所以坚持要侄子趁年轻学一门技术:“你和弟弟的学费、生活费,我出!”
于是,15岁的蒋应成进入保山市隆阳区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汽车维修。勤奋与天赋让他在技校如鱼得水。一年后,位于富春江畔的杭州技师学院到云南保山招收优秀技能学生,成绩优异的蒋应成顺利地通过了选拔。
在新的环境里,蒋应成依旧刻苦钻研,他把课余时间几乎都投入学习和操作中。年,蒋应成在学校技能运动会上获得了汽车喷漆项目一等奖,这不仅给他带来了成就感,也让教练在挑选世界技能大赛的参赛选手时,一下子想到了他。
苦训四年
世界大赛夺金
年10月19日,年仅21岁的蒋应成获得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冠军。
“金牌,蒋应成!”主持人话音刚落,只见蒋应成披着五星红旗冲向领奖台,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喜悦。从训练车间到走上领奖台,他足足“熬”了4年。
上一届世界技能大赛是年,蒋应成当时也是国家队备战成员之一。汽车喷漆项目要求油漆上下厚度误差不能超过0.01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六分之一。
为了翻越这座“技能高山”,蒋应成想了不少训练法子——在鸡蛋膜不破的前提下,用一个打磨机把鸡蛋壳去掉;手上挂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来训练稳定性;喷漆时发现车门拐角处用左手的效果更好,强行把自己训练成为左撇子……
经过两年多的刻苦训练,他信心满满地参加全国选拔赛,却屈居第二,无缘代表中国队参赛。
梦想,或许就是实现不了的东西吧?选拔赛后的两个星期,蒋应成心里很矛盾:不甘心,但迫于现实压力,他又不敢轻易再耗费两年去备赛。没想到,学校全力支持他再战,还聘他为老师,消除了他对生活费的顾虑。
最终,蒋应成从失落的情绪里走出,回到了刻苦训练的状态。重新开始的他更投入,也更精益求精。夏天,实训室里没有空调,训练时严严实实的工作服穿在身上,每天能换七八套衣服,可他不叫苦、不退缩。终于,他取得了全国选拔赛第一名,获得了去阿布扎比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入场券”。
比赛时,蒋应成感到无数双眼睛在默默注视着自己。挫折与磨砺早已使他迅速成长,他不急不躁地完成了六大模块,虽然不能当场知道评分,但总有一位外国专家在细细端详他的作品后,对他竖起大拇指。
那时蒋应成便有预感,自己离梦想中的领奖台不远了!最终,金牌得主果然是蒋应成。
当上老师
“蒋哥”备受推崇
去杭州上学的娃儿拿了世界大赛的金牌!载誉归来,蒋应成一下子成了“全村的骄傲”。他知道,一路走来不能忘记乡亲们的帮扶。年3月,他回到母校施甸县何元中学,捐赠5万元,用于资助家庭困难的优秀学生。
蒋应成还在家乡和贵州等地的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了大师工作室,定期给当地学生授课并进行技术指导,鼓励有技能梦的青年学子不要因为家境贫寒而停下追梦的脚步。
老师,是蒋应成的新身份,也是他突破自己的新挑战。他告诉记者,一开始他想得很简单,“让学生都复制我的方法,肯定没问题。”没料到,学生们各有各的优势和习惯,完全照着他的方法做,效果并不理想。
后来,蒋应成虚心向老教师们请教,和学生们充分沟通,终于体会到“授人以渔”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把老师的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方法。
校园里,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呼蒋应成为“蒋哥”,他每天早起跑30多圈、喷漆训练15个小时的事迹也早已广为流传。“哪里没有磨透、哪里喷涂效果不好,我们看着差不多,蒋哥却一眼就能看出问题。”蒋应成的徒弟、首届全国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冠军陈彬彬说:“两个字:佩服!”
最近,杭州技师学院去各地招生,不少家长说:“如果能进蒋老师的班,那是一种荣幸。”受到肯定之余,蒋应成也体会到大众对职业教育积极的态度变化,而他对于技术的理解也早已不同往日。
绿皮火车上,昔日少年远离家乡学技能,是为了有个“铁饭碗”;阿布扎比的赛场上,作为中国选手,他专心致志是要为国争光;技师学院的课堂里,作为青年教师,他以身垂范,是为了告诉后来人——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不仅能改变命运,也能成为受尊重的人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