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
这里负责解释贵州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野生石头、野生空气——解释贵州野生的一切!种脊椎动物、多种野生维管束植物,每一样都是传奇。
端午节,不是每个人都会想起屈原投江,人们记忆中最多的是吃粽子、划龙舟,当然还有洒雄黄酒和挂香蒲艾蒿,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吃粽子、划龙舟当然是为了纪念屈原,洒雄黄酒是为了驱邪,而挂艾蒿香蒲则是为了驱病灾。
挂艾蒿图片来源:赤水发布
艾蒿又名艾草,记得小时候老家那里很少有香蒲,倒是艾蒿满山遍野都是,只不过当地不叫艾蒿,直接叫它“端阳艾”,有些人叫变了音,叫成了“端阳盖”。端午节几乎家家都会包粽子,但却极少看到哪家在门上挂香蒲和艾草。那时候没有人觉得那艾草有什么稀奇,一股子臭味,猪牛都不吃,倒不如另一种白蒿或白苞蒿,还可以当野菜。
我到东北上大学,端午节同学们才出去“踏青”,有一次从学校走路到太阳岛,走了几个小时,半夜才走到太阳岛上,一大群同学在野外疯玩,我却在草丛中睡着了,等醒来时,身上一大股臭味,原来我睡的那个“草”就是艾蒿。不免惊叹,在那遥远的北方,许多的植物都与南方长得不一样,倒是这艾蒿与南方的长得一样旺,一样臭。
工作后我到黔东南州南宫自然保护区考查,早春时节缺菜,当地人居然把幼嫩的艾蒿采来当野菜煮酸汤,说是“野茼蒿”,苦凉苦凉的,味道还不错,我才改变了之前对艾蒿的厌恶。后来看到当地人过端午节弄来艾蒿挂在门上,才了解到曾经那些关于艾蒿的故事,也知道了艾蒿的用途,慢慢地接受了艾蒿,也学着端午节时在门上挂一把艾蒿和香蒲,据说那样可以驱邪。
其实艾蒿就是一种菊科蒿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气味。主根明显,侧根也多,常有横卧地下的根状茎及营养枝。主茎一般无分枝,高80-厘米,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草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枝长3-5厘米。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纸质叶较厚,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基生叶具长柄,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羽状深裂;中部叶卵形、三角状卵形或近菱形,羽状深裂至半裂,每侧裂片2-3枚,裂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浅裂或3深裂或3浅裂,或不分裂,为椭圆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艾蒿之所以名声大振,只因为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是春夏季节的阴阳变换时刻,容易受到邪气侵扰。农历的五月初五为“恶日”,是“五毒”苏醒的日子。所谓“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些毒物都会在端午这天醒来作怪。传说张天师为了打击这些危害人间的毒物,以艾蒿做成艾虎当坐骑,以香蒲作为“法剑”,为人们驱邪避难,赶走了“五毒”。所以民间有“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虫归地府。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谷”等民谣。遂将艾蒿和香蒲挂在门口以避邪。那么问题来了,艾蒿为什么能起到杀菌的作用?先留个悬念,文章最后作答。
当然也有传统医学认为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而艾蒿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是平常人家时常应备的中草药,在端午这天采来挂在门外晒干,以备不时之需。这艾叶制成的“艾条”确实是中医上常用的“艾炙”原料,气味特别,疗效明显,我也因为多次艾炙后习惯了那种气味,甚至觉得那不是臭,倒是一种特别的香气。
艾生于野,奕奕其叶,置之庭廓,无疾备医。
关于艾蒿,这些冷知识你也许感兴趣:
艾蒿用途广泛
将艾叶晒干捣碎之后可以得到“艾绒”,这是制作“印泥”的重要原料,也可以作为天然植物染料;艾蒿香气浓烈,可以作为杀虫剂,也可以做成熏烟进行消毒;艾蒿晒干之后粉碎成艾蒿粉,可制成牲畜饲料的添加剂。
艾蒿可用于美食
艾蒿可用于美食,做艾糍点心,加工成各种菜式和药膳,如艾叶煎蛋、艾叶糍粑、艾草青团等,以达到养胃、去湿、杀菌等目的。
艾叶糍粑图片来源:赤水发布
最后回答文中问题:在艾蒿的茎和叶子里含有一些可挥发的芳香油,主要的化学成分是水芹烯、β-细辛醚等,经过熏烤以后,就挥发到空气中去,对弥漫在空气中的病菌如白喉、伤寒、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都有很强的杀伤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