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来源
《瞭望》年第11期
接力跑好乡村振兴新一程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娟
新年伊始,江西省武宁县官莲乡东山村驻村第一书记谭翊泉的扶贫工作日志翻开了新的一页,里面郑重地写着一个关键词: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8岁的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古登乡脱贫攻坚实战队大队长周捌迪则奔忙在高山村寨产业建设现场。他惦记着,山区群众增收致富产业还很零散,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
8年攻坚,中国创造了永载史册的伟大功绩。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脱贫攻坚战任务如期完成,为乡村振兴向前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接力跑中,不同的接力棒正在传递。从“帮扶差生”到“城乡融合”,规划衔接因地制宜、系统谋划乡村发展蓝图;从“幼稚产业”到“畅游市场”,产业衔接聚焦市场需求,助力扶贫产业逐步向“振兴产业”转型;从“被动帮扶”到激活“内生动力”,人才衔接将为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两大战略有效衔接,其目标、任务、对象、实施策略都在升级。
覆盖主体从个体到全体扩展。脱贫攻坚涉及一亿人脱贫,涵盖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乡村振兴则将覆盖8亿农民,包括了全国多个县和57万个行政村。因此,乡村振兴更具普遍性,着眼于缩小城乡差距,让城乡人民共享美好生活。
聚焦空间从区域到全域延伸。脱贫攻坚聚焦农村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在中西部的老、少、边、穷等地区;乡村振兴聚焦整个农村地区,视野更宽、领域更广,着眼于乡村发展的全域性,强调三农整体发展水平的跃升。新的接力跑要既照顾区域的差异性,又突出乡村的整体性。
完成从摆脱绝对贫困到奔向美好生活的目标跨越。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摆脱绝对贫困,而乡村振兴则要实现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当前,农村发展依然存在不少瓶颈、短板。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完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仍待提高,等等。因此,衔接过程既要着眼现实,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又要立足长远,击破瓶颈,谋划振兴。
政策力度从短期特惠到长期普惠。脱贫攻坚阶段,国家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采取了短期超常规的帮扶举措,出台了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贫、兜底救助等政策措施予以倾斜支持。进入乡村振兴阶段,需要加快完成从帮扶性政策向长期性政策设计的转变,通过科学设计政策措施和实施方式,实现两大战略有效衔接。
乡村兴则国家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一场接力跑的目标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而在现代化进程的更长赛道上,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则是全面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置身希望的田野上,传递好乡村振兴接力棒,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未来近在眼前。
从“帮扶差生”到城乡融合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执笔丨屈辰
参与采写记者丨赵久龙韩朝阳陈春园白明山林翔姜刚何伟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衔接是“第一道工序”。
一个村庄的规划什么样?
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村民杨正邦看来,是自家年久失修的房屋焕然一新,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在村支书施金通眼里,是在规划指导下,村容开始变得整洁、村民生活便捷、村庄一步一景,彰显特色。在驻村干部麻辉煌的印象中,是十八洞村逐渐发展起来的各色产业。
以“精准扶贫”击败贫困的十八洞村,如今正在探索以精准的村庄规划,接续乡村振兴。从年7月至今,湘西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花垣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技术团队在这里展开了“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实践。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认为,做好规划衔接,关键是以县域为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在多位受访专家和基层干部看来,科学制定乡村振兴规划,重点要抓好产业发展规划衔接、公共设施和服务规划衔接、劳动力发展规划衔接。做好顶层设计,既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结合乡村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一体谋划县为单元
“十八洞村建立了湖南省首个驻村规划师制度,形成了一套乡村精准规划模式。”十八洞村驻村规划师尹怡诚介绍,精准规划下,十八洞村环境美了、产业旺了、老百姓的精气神也更足了。
“规划是建设的蓝图,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张红宇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首先要绘制“村美、人和、业兴”的乡村规划图纸。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乡村振兴就要从城乡融合发展切入破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说,做好乡村振兴规划的关键,首先是要抓住县域。
“县,是连接、打通城与乡的关键区域节点。”张红宇说,县域在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时,要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促进县域内整体提升和均衡发展。既要充分运用城市的资本、物质、技术、信息、人才等优势带动农村发展,引导城市资源优先向农村投入、聚集;也要因地制宜地利用乡村建设补齐城市短板,在诸如乡村风貌、乡土文化、休闲娱乐等领域激活农村的独特吸引力,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消费,并把乡村的优质农产品在城市销售,从而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制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乡镇规划与城镇规划的衔接。”安徽省六安市政协副主席、霍邱县委书记刘胜说,制定规划可综合考虑县、镇、村人口规模,以及未来农村村庄的撤并等各种因素。
“从城乡贯通做起,突出城乡共建、成果共享,以城乡建设的一体布局加快城乡贯通。”河南省西华县委书记林鸿嘉说,未来推动县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覆盖、辐射,推进中心镇党的建设、发展改革、人居环境整治等各方面资源、资金、项目集中投放、集约使用,探索建立土地政策撬动型等推进模式,真正让城镇和乡村相互贯通。
做好乡村振兴规划的第二个关键点,是要多规合一、一体谋划。
“过去,一个地区在做发展规划时,城市与农村是分割开的,乡村发展规划往往滞后于城市。”张红宇说,乡村振兴阶段,既不能再让城市跑得快、乡村跟不上,也不能就乡村谈乡村、单兵突进。
多位受访专家建议,要做好城乡战略融合,统筹形成城乡有效分工、合理配置、产业互补的态势。“无论是产业分工互补,还是交通发展布局、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供给,都需要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张红宇说,同时,规划还要长短结合,既考虑短期内解决乡村建设短板和痛点,也要布局长远,久久为功。
“因地制宜,尊重乡村发展规律。”这是多位受访者眼中的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的第三个关键。
汪三贵说,制定乡村振兴规划,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适应村庄发展演变规律,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村庄建设。
“发展与保护要结合起来。”在张红宇看来,乡村建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既要聚焦乡村发展,也要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防止盲目大拆大建,留住乡土味道。
“规划编制要经得起历史验证,只有规划精准了,乡村现代化发展和精细化治理才有可能精准推进,这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枢纽。”参与了十八大洞村村庄规划编制与实践的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尹怡诚这样说。
产业规划瞄准长远
依托以猕猴桃为主的种植业,以土鸡、蜜蜂为主的养殖业,利用生态文化等资源发展起来的旅游业……十八洞村土地资源稀缺且分布碎片化,但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遗产。如何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做好产业规划的大文章?经过精准把脉、靶向设计,规划团队依托自身禀赋条件,为十八洞村精准遴选了有机农业、绿色加工业、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引进城中企业合作开发生产山泉水,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50万元。
产业发展是否长远,关键看规划的方向准不准。
目前,不少脱贫县将在脱贫攻坚中起作用的扶贫产业,与乡村发展规划有机结合。但过去,有的地方发展产业,还是急就章,没有根据当地乡村的资源禀赋和现有生产基础科学选择产业项目。
要将扶贫产业转化为支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规划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受访专家和基层一线干部群众采访,记者梳理,乡村产业规划一是在“特”上下功夫。要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挖掘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只有找准独特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才能增强产业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汪三贵说,对于刚刚脱贫的地区,要在继续实施产业扶贫政策的基础上,有前瞻性地做好产业布局规划,注重扶贫产业向“振兴产业”转型,在提升产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上方面做文章,创造机会让各类要素与当地企业对接、产品与市场对接。
二是学会弯道超车,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创新纳入产业发展规划中,促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科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三是将产业规划纳入城乡融合大局一体设计。江苏省宿迁市城乡统筹试验区党工委书记袁大勇说,当地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就是城乡统筹、以城带乡:80%脱贫人口集中到镇区,融入产业中;实现耕地全部流转,引入多家企业搞现代化高效农业,达到80%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通过建设工业园区,解决80%以上的进镇农民就业。
补齐短板让乡村更宜居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地农产品曾一度滞销,但电商网络带货给不少农民解了燃眉之急。截至年12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9.8%,但受山区地形、设施密度、配置高低等影响,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5.9%,且网络速度和网络质量不高,未来仍有改善潜力。
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生活条件、与城市接轨的公共服务,将是乡村振兴、聚拢人气的硬件要求。
以往规划中,在用地、用电、用水等各个方面,有些地方存在重城轻乡,对农村地区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决不能落下农村。”张红宇说,规划衔接不仅要推动建立健全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体制机制,还要推动水、电、路、气、房、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向农村倾斜。
年,黑龙江省桦南县、汤原县被确定为中国移动的帮扶对象。此后19年中,中国移动发挥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在桦南县和汤原县已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超过1.6亿元,开展建设各类项目余个。中国移动黑龙江公司总经理李强说,下一步将持续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覆盖,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委副书记黄恺说,脱贫摘帽后,涡阳县基础设施实现了“水电路网田卫交”全覆盖。比如,新(改)建“四好农村路”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公里。在皖北地区率先实现一元公交城乡全覆盖,群众“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公交”的愿景正在变成现实。
未来,在乡村建设行动中,需要从规划层面,对用水、用电、通路、使用燃气等清洁能源、建设高标准房屋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提挡升级,逐渐形成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为宜居乡村打下基础。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杨龙文说,乡村风貌提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但县里在规划编制、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景观提升等方面仍存在资金缺口。
“建议未来或可提升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张红宇说,加快乡村振兴,要从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入手,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村里村外人才双循环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未来15年,上亿农村劳动力可能转移到城镇和都市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强大、最可持续的动力引擎。同时,城市中的有识之士也可能回乡创业。持续畅通劳动力流动渠道,搭建横向流动桥梁、纵向发展阶梯,是人才规划的关键。
“营造良好的金融、就业、创业环境,能吸引外出的农村青年才俊回归乡村,让农村不再空巢”。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技师贺献林说,同时,还需积极引进外部优秀人才到农村投资兴业,实现村里村外人才双循环。
“带着新品种、新技术的科学家和科技人员,是农村急需的人。”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洁说,在人才规划设计上,两类人才是重点,一是从城回村、合作社领办人等本乡本土人才,二是外来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可在制定奖励机制、更新人才评价标准时做出适当调整。
城乡差距大,很大程度体现在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上,在脱贫攻坚阶段,硬件不足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相应人才不足仍待解决。
记者在中部地区某村采访时,看到卫生室硬件达标提升全部到位,但村医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不愿接班。目前该村所在县的村医中,有30多位超过65岁,一些村卫生室只有乡镇卫生院下派的医务人员。该县20多个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缺口达多人。
“可考虑村医乡管、乡医县管。”汪三贵说,城乡公共服务同样应该一体化设计,将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并向农村倾斜。
年,江西鹰潭贵溪市成为全国第一批探索紧密型医共体及江西省县域综合医改试点县市。医院医院分院,实行编制周转池和“县招县聘乡用”、将村医转变为乡镇卫生院聘用职工……这些办法让村级医疗机构人员队伍得到了补充,或可借鉴。
另一方面,多位受访专家说,目前,有的地方农民进城的门槛依然较高。
“除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外,大多数城市不应该有高门槛,要让农民进得了、留得下。”张红宇说,下一步,创造条件让农村劳动力要素畅通无阻地流向城市,有意愿的、有能力的在城市就地就近就业。同时,继续围绕深化农村改革做文章,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让农村进城劳动力没有后顾之忧,也可为城乡一体化发展蓄积人才动力。
从幼稚产业到畅游市场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参与采写记者丨林翔姜刚席敏邵琨李凡马晓媛白明山
出栏肉牛51头、所得利润由贫困户、村集体和合作社按比例分红。这是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团结村的养牛账本。湘西黄牛,是当地村集体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持续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曾是各地与贫困较量的关键一招,个贫困县累计建成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98%的贫困户享受产业扶贫政策,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条件显著改善,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多位基层干部和专家建议,要在现有扶贫产业基础上,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让市场需求作为主要杠杆,让市场主体作为主要活力,使产业落到实处、做得长远,真正激发乡村内在发展活力。
扎进市场淘真金
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有的地方长期依赖帮扶单位以高于市场价“以购代捐”解决扶贫产品销路,这个方法难以长久。扶贫产业亟需加速转型,尽快完善产业链,培育品牌知名度、产品认可度,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消费市场,防止相关产业基础“一扶就上马、一撤就散架”。
刚刚脱贫的地区产业发展仍然“幼稚”,有的是因为市场渠道尚未真正打开。
春节前夕,湖南西部一个脱贫村的扶贫车间生产的腊肉、腊鸡等腊制品几乎脱销,但主要的销售市场是中央一家帮扶企业的集体团购。
据了解,这个村正准备投资建设一个中型养猪场和屠宰加工厂,将仔猪发放给村民养殖育肥,再按市场价格统一收购,并进入扶贫车间加工成腊肉。
“目前除了对接的帮扶企业外,还没建立起更多销售渠道。”当地村干部说,“村里年轻人少,缺乏懂市场、懂运营的人才。产业刚要起步,就怕半途而废,一旦离开帮扶式的采购计划,市场竞争力就会大幅降低。希望未来5年帮扶企业还能继续以团购方式帮助销售腊制品。”
有的地区则是因为产业发展仍然局限于源头生产的初始阶段,缺乏深加工等后续环节。
记者在中部地区的一个脱贫村了解到,椪柑等水果种植是村里的主要产业之一。但到了椪柑丰收的季节,不少种植大户就会发愁——大量椪柑堆积,农户因价格低廉不愿销售,一旦过季又卖不上好价钱。
去年,村民柳祖森卖出去多斤椪柑,但却仅收入元,这让他有些灰心。当地干部说,村里的椪柑产业还停留在种植阶段,既没有品牌,也缺乏深加工等后续环节,遇到丰年,大户相互压价,反而卖不出价。
多位受访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干部建议,扶贫产业要变为振兴产业,需要尽快把分散的“游击队”打造成集团作战的“野战军”,增强品牌效应,让村里的产业尽快具备依靠自身实力在市场里淘金的能力。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有些乡村产业已经开始闯出了名号,不仅不用求人找销路,在市场上还颇为走俏。
在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泥屯镇清风良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小米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正在免费为农户的谷子脱壳。合作社负责人吴翠萍说,合作社的脱粒机可低温脱粒,能保证小米的色泽和口感。
“以前,阳曲小米卖不出去,得靠人跑销路,现在打出了品牌,市场上都来抢。”吴翠萍说,经过几年的摸索,合作社闯出了品牌,小米、荞麦、高粱三种农产品都通过农业农村部的绿色产品认证。“产业搞起来了,就要提升技术保持好‘阳曲小米’这张名片的成色,珍惜来之不易的好口碑。”吴翠萍说。
记者还发现,还有不少乡村产业借助电商,摆脱了帮扶“拐杖”,开始走向了市场。
在贵州雷山县,88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一码贵州”“到村里”“雷山电商APP”等多个电商平台特产馆,让乡村产业的产品走了出去。年,雷山县电商网络零售额3.76亿元,其中农产品交易约1.02亿元。
在山东省枣庄,驻村第一书记、电商专家、创业者组成的本土电商“星星之火”创业讲师团,走乡串村给村民们传授电商知识和实战经验,帮助乡村产业上了网。
京东利用其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发挥高效的供应链能力、遍布全国所有地区和乡镇的物流基础设施、“千县万镇24小时达”的普惠式物流服务,以及金融、技术、服务等核心能力,从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农产品品牌培育、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到人才培养、产业带帮扶、金融支持、生态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打通了农村全产业链条,帮助农村形成了“产业造血”能力。
为帮助仍然“幼稚”的乡村产业学会在市场里淘金,受访基层干部还建议,可通过以奖代补支持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提高脱贫地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让市场主体“唱主角”
“以前村里缺乏致富平台,村民单打独斗做啥亏啥。”四川广安市革新村第一书记金达芾说,在脱贫攻坚阶段,革新村以贫困户入股方式成立了合作社,让贫困户通过农产品供给和劳务获得收益;如今进入乡村振兴阶段,集体致富仍是重点,需要进一步发展新集体经济,让市场主体“唱主角”。
在山东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记者在“社区工厂车间”里看到,二十多名女工正在娴熟地制作鱼钩。几分钟时间就能制成完成的小小鱼钩,却是中东地区垂钓爱好者心仪的热门产品。
为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当地政府引进山东滨州伊娜渔业有限公司,用好市场力量,找到农民致富的“绣花针”。市场力量引进了,扶贫车间办起来,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培训,工人制作的鱼钩车间直接收购。这不仅解决了60个就业岗位,帮助群众每年创收近百万元,村集体还可通过收取场地租赁费每年增收2万元。
帮扶企业成为市场主角,拉动了乡村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今,滨州依娜渔具加工点覆盖沾化区各乡镇街道,带动当地近名群众实现再就业,人均每月增收元以上,小鱼钩成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早春二月,在乌蒙山腹地,贵州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连片的坝子里,上百名产业工人或忙着给猕猴桃嫁接,或在苗木基地除草施肥。
林泉镇副镇长杨珂说,林泉镇现在发展了1.3万亩李子和每年滚动种植2万亩蔬菜等特色产业,15个村和社区老百姓从中受益。
林泉镇海子村(现改为海子社区)是林泉镇的一个重要产业基地。记者了解到,海子村通过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建起了9个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亩可用基本农田已流转3亩到各农业经营主体中。村里发展了猕猴桃、黄金李、蔬菜等主导产业,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村里务工等方式增加了收入。全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元增至年的1元。村子户村民,有轿车的达多户。
贵州乌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重庆老板韦济立,年来林泉镇发展,流转了上千亩土地,发展苗圃产业和猕猴桃产业,带动多个村民就近务工。“农业产业需要长期投资,产业发展初期每年花费上百万元,虽然前三年收益不高,但今年猕猴桃就要大面积挂果,预计销售额将达万元。”他说。
“用好各类市场主体和互联网平台,能够提升农特产品产销对接效率,为农民增收提供动力,为产业振兴带来活水。”拼多多新农业农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韩东原说。
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何绍辉看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产业衔接,需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要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机对接,只有发挥出各类市场主体和互联网平台的带动作用,才能做好把乡村产业纳入市场体系的大文章。
让产业发展更长远
因地制宜打通特色产业链,才能让乡村产业茁壮成长。
“产业要兴旺,各地要因地制宜找准适合的产业,或把植入性的产业落到实处,才能做得长远。”多位受访专家、基层干部说,扶贫产业普遍存在吸收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特点,契合了较快实现贫困地区脱贫的阶段性目标。而向乡村振兴迈进,就要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突出产业特色和优势,提升产业技术服务能力,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推进产业升级发展。
在山东济南历城西营镇黄鹿泉村,记者了解到,当地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是典型的山岭地貌,且多为较少农业产出的旱地。过去这里一度不愁青山绿水,只愁产业空白,全村贫困户曾占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黄鹿泉村因地制宜,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从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到对经济林作物进行提纯复壮,开发新品牌,打造符合当地生态特点的农产品,再到发展旅游业,建设集农业观光、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产业链越来越长,探索了一条生态优先、三产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
而从长远看,摸清家底、理顺制度,才能为产业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在脱贫攻坚阶段,各级政府投入资金,形成了包括种养产业项目、光伏发电项目等在内的扶贫资产,这些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基础。”广东省扶贫办专职副主任梁健建议,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可出台系统性管理办法,摸清家底,明确扶贫资产的产权归属、管理主体,探索先进的管理利用模式,确保农村、农民、产业持续受益。
为了改变农村扶贫资产“常规化”“碎片化”管理模式,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冯飞介绍,该县开发了农村“三资”管理平台,探索“三资平台+扶贫资产管理”监管新路径,推行“村管理、镇监督、县统筹”新模式,强化风险防控,实现扶贫资产信息化、精细化管理。目前,该县扶贫项目已全部录入平台进行精准化管理,完善了扶贫资产管理、管护、收益分配和资产处置“四本台账”,确保扶贫资产清晰,账账可查,持续发挥效益。
摸清家底后,更要理顺帮扶政策。记者调研发现,在脱贫攻坚阶段,产业扶助政策大多是点对点的,进入乡村振兴阶段,亟需整合各项政策,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合力。
在安徽亳州市涡阳县,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县相继引进了河北、上海等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了小麦加工、羊养殖等产业,带动了农业产业链。
“振兴产业,需要以产业链链主为核心,整合各部门的各项扶持政策。比如,种植业涉及农业技术、农机、种子等部门;加工涉及市场监管局、发改委等部门。”该县副县长赵良说,这些政策仅靠地方整合是有难度的,建议对于符合条件的产业链链主企业重点支持,上级部门整合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打包使用,让产业链更加完善、良性发展。
让内生动力源源不断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参与采写记者丨林超孟含琪白明山张斌
“驻村书记来了,村子就兴旺发达;驻村书记走了,又回到了老样子。”这曾是不少乡村遇到过的“发展魔咒”。福建省屏南县代溪镇达善溪村第一书记毛方华也一度为此担心。
没想到的是,随着村里背靠福建省农科院研发出的“玫瑰酒”产业渐渐做强,去年一下引来4个原本观望的人主动申请种花酿酒。这4人恰好代表了4个不同的人群:一个是最开始摇头说“不”的村干部,一个是长期务农的普通农民,一个是曾到外地打工如今想返乡的村民,一个是城里的企业老板。
“他们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毛方华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脱贫攻坚,干部包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等特殊形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振兴,更需要内生外援双向发力,锻强村级党组织,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逐步从援助干部、派驻干部唱主角转变为本土干群站C位。
同时,也要创新乡村人才引进,吹响乡村振兴人才的集结号。
从扶贫队到振兴队
作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之一,毛方华驻村3年多,给达善溪村带来了新技术,让村里的传统种植业延长了产业链。但毛方华担心,任期结束后,达善溪村要可持续发展下去,就得想办法激活内生力量。
“只输入技术是不够的,关键要抓出一支队伍。”毛方华认为,村子强不强,就看“领头羊”。
毛方华认定,抓队伍要从党建抓起,想办法鼓励、支持村支书、村干部率先学会技术,再让他们带动村民,为村里的产业壮大打下人才基础。
“村干部变了,村子的精神面貌也不同了。村民信任村干部,积极主动想致富的人多了,荒地又种了起来。”毛方华说,村干部强,村子就有发展的希望。
乡村振兴对干部的工作方法、能力也提出新要求,如何能让这支队伍锻造得更强?
一方面,在过渡期内,继续保留扶贫工作作战体系,保留驻村干部制度。
吉林省大安市红岗子乡南岗子村第一书记撒宗朋等受访者建议,在过渡期内,探索常态化的多部门协同一体的治理构架。继续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并逐步覆盖到村两委班子较薄弱、人才振兴短板较突出的行政村。
同时,对应新要求,帮扶干部的结构也可作出调整,多选派规划建设、农业农村、医疗等领域专业干部下沉乡镇一级,发挥干部专业性。
另一方面,建议拓宽乡村干部成长空间。四川省昭觉县特布洛乡谷莫村第一书记余国华说,建议多
县委书记是脱贫攻坚的一线总指挥与施工队长,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如何把脱贫攻坚积累的经验运用于乡村振兴中?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哪些难点亟待攻克?《瞭望》新闻周刊特邀多位县委书记,畅谈两大战略衔接面临的关键环节与主要发力点。
健全防止返贫机制
《瞭望》: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当地为防止返贫作出哪些努力?
滑志敏:着眼长远,盐池县建立了脱贫攻坚动态预警监测系统,由网格员负责采集、录入、更新数据。主要包括农户数据管理、督办管理、网格化管理等功能,通过对农户收入、饮水安全、住房安全保障、基本医疗保障等10项27类指标,自动识别和生成问题,以黄灯或红灯对全县所有农户预警,再由平台管理中心派发任务、核实处理。
杨龙文:村组日常监测、乡镇研判预警、县级调度帮扶。首先,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成员、帮扶干部、村民小组长等负责常态化日常监测工作,村级根据上报情况3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实、审议;其次,各乡镇于每月25日前召开会议分析研判返贫风险情况,建立动态管理台账,进行分类预警;再次,县级根据预警名单信息,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会议逐户研究解决返贫风险问题。
王永记:推动脱贫成果向振兴动力转化,获嘉县切实做好扶贫资产的清产核资,分类管理:经营性资产要通过政策性资金入股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非经营性资产要建立台账,强化管护,纳入村集体合作组织“资产包”。
《瞭望》: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方面,结合乡村实际,推进重点有哪些?
徐海宁:海原县加快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率先打造一批美丽村庄、乡村振兴示范村,完善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物流、农贸市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大力优化城镇功能布局,提升城镇环境品质及文化品质。
实践中发现,非贫困村基础设施投入少,建设力度需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支持力度需加大,不仅要抓好农村“厕所革命”,还包括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资金支持力度需加大。
张辉:加强要素流通,提升城乡融合品质内涵。以城市标准推进乡村建设,统筹抓好农村环境整治、镇区改造提品、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房改善项目,深化“点亮乡村”“光网乡村”“数字乡村”建设行动,推进镇区改造工程,着力提高农村“水电气路”四网覆盖率,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以城市气质涵养乡村文明,坚持城乡联动、全域覆盖,深入实施新一轮常态长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移风易俗,筑牢文明根基,擦亮文明品牌。
以城市理念创新乡村治理,积极推广“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模式,深化“党员楼栋长”经验做法,健全“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马维民:要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共享,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为此,大安市着力实施村庄道路畅通工程,加快补齐乡村道路短板;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全面开展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推进5G网络建设,在乡镇、中心村优先布局;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统筹城乡供电一体化。
杨龙文:推进乡村建设工作存在的难点:一是部分群众思想观念滞后;二是资金、人才、科技等要素支撑较薄弱;三是一些传统村落因危房改造等建设逐年减少,乡村文化特色不鲜明。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瞭望》:着眼未来农村现代产业发展,当地在实际发展中面临哪些短板?又有何特色与潜力?
马维民:品牌建设尚存提升空间。比如,大安市特产“黄姑娘”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认证”,但仍有待加快标准园建设规模,提升种植面积;创建品牌,以品牌闯市场,创造更高经济价值。
短板体现在:一是部分农民知识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较传统。二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在技术、设备和基础设施方面还有不足。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由于企业周期长,资金回笼速度慢,部分企业资金链不稳定。
杨龙文:大化瑶族自治县自然资源禀赋好、生态环境优越,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以及富硒农业具备优势。
但目前,全县农民农业收入较低,农村发展后劲不足、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农村集体经济支撑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传统农业比重大,主导产业品种多、规模小,产业链短,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能力不强。
王永记:获嘉县顺应市场需求谋划、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定位,培育县域主导产业。探索打造家庭农场聚集区、三产融合示范区等产业发展平台和载体,发挥规模效应,拉长产业链条。
“村企共建”,已经催生了同盟冷链、润辉菇业、锦昌农业等10余家涉农龙头,助推涉农产业提质增效。未来,继续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力争两年内新吸引20家重点工商企业助力乡村产业培育。
徐海宁:海原县肉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组织模式逐渐现代化,打好了“一主四特”产业基础。
从短板看,海原农业三大体系有待完善,品牌带动不够强,加工转化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仍需增强,村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还需提升。
滑志敏:在脱贫攻坚阶段,盐池着力发展了以高端滩羊肉为主导,黄花菜、牧草、中药材、小杂粮为辅,肉牛、生猪等特色产业为补充的“1+4+X”特色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盐池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处于起步阶段,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相对发达地区还存在差距。下一步,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特色产业、公共服务、稳定增收等领域求突破,全力打造“红色盐池绿色发展”这个品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引领、传统产业提升、新型产业提速、全域旅游提档、现代服务业提质“五大工程”,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下功夫,走出一条符合盐池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人”尽其才保障战略衔接
《瞭望》:目前当地乡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是怎样的?村干部要成为领头羊,需要补上哪些能力短板?
杨龙文:大化瑶族自治县个村(社区)“两委”共换届选举产生“两委”班子成员人,平均年龄43岁,比上届下降6.8岁。呈现年轻化、高学历趋势,年龄和文化结构有效改善。
村干部要成为“领头羊”,需要提升对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的把握能力、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本领、做好“三农”工作的本领。
徐海宁:换届后海原县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由换届前的49岁降到41岁;大专以上学历村干部名,比例由9.5%提高到21.3%。村“两委”班子达到了年龄、学历“一降一升”要求,是历次换届中要求最严、质量最好、结构最优的一次。
未来,要提升村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管理能力及基层治理能力。
滑志敏:盐池县新任村党组织班子成员人,平均年龄46岁,比上届降低4.3岁;新任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7.8岁,比上届降低2岁。
在农产品品牌打造、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技术和农业科技应用等方面,村干部还存在能力短板,要尽快补上。
《瞭望》:做好战略衔接,哪类人才最为短缺?需要哪些配套支持?
杨龙文:目前最短缺的是熟悉农情村情、发展农业农村的经济类和技术类人才。希望引进高层次涉农人才、热心服务群众的本土优秀人才。
建议安排专项资金提高乡村干部工资待遇;建议出台激励政策,比如对表现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可考虑纳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才选拔视野;希望高校、科研单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事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马维民:缺少市场营销、品牌打造、电商、农业科技等高素质人才,以及教育、医疗等培养周期长的高素质人才。
建议打破编制、人事等体制制度壁垒,给基层更大的自主权,鼓励基层创新发展。同时,努力吸引高素质人才回流,提高乡村经济承载能力,延长产业链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职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培育长效机制实现有效接力
《瞭望》:如何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形成制度化、集约化、市场化、可持续的长效发展振兴机制?
杨龙文:一是建立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建议将扶贫产业纳入乡村产业振兴框架统筹推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市场主体和经营人才,强化经营主体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二是加强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适应乡村振兴建设需要,聚焦人才引进、使用、培养、激励等各个环节,可考虑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成才的管理体制,创新对各类人才的培养支持机制,完善农业农村人才评价机制,创造有利于农业农村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三是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规范严密“星级化”管理体系,打造全面过硬农村党支部,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巩固基层战斗堡垒。通过支部组织发动、党员先锋示范、群众积极参与、干群齐心协力,推进乡村建设。
马维民:实践中发现,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呼唤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比如强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相对富余的农村土地资源;强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打好基础;强化农村经营方式改革,为带动产业发展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支持,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觉得内容不错
看完不吐不快,就给我们留言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