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竹海,是“桑拿天儿”出行为数不多可选的清凉世界。在翠竹蔽日、竹径通幽的无垠绿海中,清风拂面,鸟鸣泉淙,仿佛置身于“神仙”之地。

绿竹幽翠的杜甫草堂成都发布

作为竹子的原产地,中国竹资源独步全球,目前有竹类植物39属,多种,竹林面积、蓄积量均居世界第一,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中国是世界上认识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年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便有“竹”字符号。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竹子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涉足工农业生产、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苏轼曾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随处可见竹的身影摄图网

凭借取材便利、成本低廉的优势,竹子还广泛应用于战争。伐竹制成的弓箭、抛石机等武器韧性上佳,攻守兼备;有进出关卡或调动军队之用的“符”、行军的竹伐和船也都有竹子的参与。而竹子清新隽永、坚韧挺拔的品质也完美契合了武侠心中对气节和正直的向往。于是,由竹与武侠组成的超强搭档,在荧幕上翻腾跳跃出独特的中国式美学。

《卧虎藏龙》竹海打斗场景网络

在武侠江湖之外,竹也是文人墨客的吟诵对象。根据中空、有节、正直、不折等生物形态特征,古人将竹子升华为精神风貌、文化品格的典型象征。魏晋时期,隐遁竹林、寄情山水的“竹林七贤”,动荡之下亦不同流俗;唐代王维在竹林中抚琴长啸,宁静淡泊之味悠远。说到爱竹痴竹,最为人熟知的当属郑板桥。“闭门只有兰竹”,他的书画作品绝大多数都是竹子,刚毅不阿、不攀权贵的风骨直抒于“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诗中。

郑燮绘制的《墨笔竹石图》轴故宫博物院

在源远流长的华夏历史中,生生不息的竹被赋予神秘和超自然的精神力量,成为早期人类崇拜对象。如今在壮族中流传的“种竹补命”、“种竹定情”的习俗,便是古代竹图腾的延续。“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崇尚气节的国人更是将竹视为代表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的特殊植物。

“仡佬”族意译为竹族,贵州地区的仡佬族以竹为图腾崇拜对象国际竹藤组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