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是我国西南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如布依族、苗族、壮族等,铜鼓集信器、权器、神器、乐器多种功能于一身。据史书记载,布依族先民在多年前,就开始铸造铜鼓了,传说铜鼓是布依族先祖古百越"骆越"一支所造。
《后汉书》
铜鼓相关文献可追溯到汉文帝年间(前年—前年),《后汉书·马援传》中所载,“马援出征交趾,得骆越铜鼓”,到晋代有“俚僚铸铜为鼓”的为文字记载。铜鼓被布依族人视为传家宝和氏族、宗教团结的象征,敬若神灵,年年施祭,岁岁礼拜。布依族铜鼓十二调流传在镇宁自治县扁担山、丁旗镇、大山乡、城关镇、六马乡、沙子乡、良田乡、募役乡布依族聚居区,并辐射到关岭自治县、六枝特区、普定县等周边布依族地区,形成了一个覆盖几县范围的布依族民间铜鼓文化圈。
铜鼓花纹
《铜鼓十二调》乐器组合
布依族保存的铜鼓,基本上属于“麻江型”铜鼓,用青铜铸造,呈圆墩形,鼓面圆而平,面径不超过50厘米,重量约10千克~15千克。鼓身分胸、足两段,连接部分略向外突,曲腰、中空,底部圆形敞口,两侧有耳孔。鼓面常见的纹饰有太阳纹、云雷纹、水波纹、齿形纹、网点纹、角形纹、菱形纹等。
舞台上的《铜鼓十二调》
十二调之迎客
“铜鼓十二调”指用铜鼓演奏的十二段乐曲,是布依族独有的以套曲形式展现的较完整的十二段鼓乐,敲击一次完整的十二调可持续10~15分钟,远在数百米外都能听到。“铜鼓十二调”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等组成,合成十二调。
布依族铜鼓通常和唢呐、皮鼓、大镲、芒锣、木棍等混合敲击演奏,基本保持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可谓是布依族史诗级的交响乐。
拜鼓
节日里的铜鼓联欢
布依族把铜鼓视为有灵性之神物,因此平时将其保管在寨中有一定威望的人家。珍贵的铜鼓在场面恢弘的庆典活动和重大的民族节日或送葬等隆重场合才使用。用时在其两耳系上红绸,请出来挂在堂屋中,举行庄严神秘的“铜鼓送迎仪式”。
作为2/4节奏的铜鼓调,正常的规律是四分音符在一个小节内的“强弱”关系,第一拍强,第二拍弱。然而“铜鼓十二调”演奏则是第一拍弱,第二拍强,重音转移到弱拍上。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现代流行音乐大多也采用重音转移的手法,证实了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的艺术内涵,以及在音乐学、民族学中的研究价值。
年轻人学习铜鼓演奏技艺
年6月,镇宁布依族“铜鼓十二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本文素材源自《贵州都市报》、《贵州关岭文化》,图片源自《贵州都市报》及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安顺文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