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光绪二十八年()二月,会试落第的姚华受兴义著名教育家刘官礼邀请,执掌笔山书院。从筑城贵阳出发之前,姚华写了一首《将之藜峨除弟服》,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姚先生存世最早的一首诗。兴义,别号“黎峨”。姚华所言“将之藜峨”,即应笔山书院山长之聘,即将启程赴兴义。姚华有一弟,名姚芗,善弹琵琶,通谙音律,“奄化已一年”,即年余前不幸逝世。姚华每每“予心有怀”,便“涕泗泫然”,眼泪鼻涕横飞。南朝宋国诗词名家颜延之曾写缅怀逝去故人之作品《除弟服诗》,姚华借用诗名,以哀悼亡弟。姚华(-)照片来源:杜鹏飞撰《艺苑重光》补遗与勘误。年版《参议院议员录》《将之藜峨除弟服》人世倏往来,奄化已一年。予心虽有怀,过礼弗敢先。冠服亦已易,涕泗殊泫然。夙意傥能发,中宵或可旋。贵阳文友董北平得知姚华即将赴兴义上任,作临别诗《赠茫茫之兴义笔山书院讲学》一首,诗中有“著书善讲学,今朝与子期。蔚然铸英才,斯可翘首企”的激励,也有“仰望浮云隔,故人心尚迩。把盏为君歌,歌终君行矣”这等把酒言欢的告别。不曾想到,数年之后,董北平步其后尘,应刘官礼长子刘显世(时任兴义劝学所学董,相当于教育局长)邀请,赴笔山书院教学,终成盘江一介名师。姚华离开贵阳前,答友董北平,作诗一首。诗中的姚华一如既往保持“腹笥惭,舌澜难”的谦虚,也表达出“此去笔山多踌躇,碌碌何因答故知”的彷徨和谨慎。《答董大北平见赠之作》蓦地驰来一简诗,殷勤相赠复相期。过为洒洒大言赋,不作凄凄临别辞。腹笥惭为贤者读,舌澜难与世人辞。笔山此去多踌躇,碌碌何因答故知。清镇七层梯青石塔(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镇是贵阳西面门户,是贵阳往西必经之地。姚华“春寒”二月(除夕之后,春节伊始)便从贵阳出发,第一站便是清镇,于此留下《晓行(发清镇)》两首。诗中有“鸟啭晨光好语多”“朝阳晴犹嫩”这样的信心和喜悦,但也略带“一向不知行去处”的迷茫。清镇有塔,为道光二十九年()年曾任云南巡抚的张日晸修建的六角七层梯青石塔,这应该就是姚华诗中描述的“一塔矗空碧”。原因是梯青石塔位于清镇古城西门外河堤,从出行路线上讲,姚华从西门出比较符合常理。《晓行(发清镇)》其一天沾夜气春寒作,鸟啭晨光好语多。一向不知行去处,野烟浮涨白如何。其二朝阳晴犹嫩,薄幂野烟白。四山青无影,一塔矗空碧。平坝(旧称安平)风光。图片来源:自然风景论坛清镇往西,进入平坝县境,旧称安平。姚华途行至此,作诗并注释:“五马坡,坡在安平五马塘下里许,旧不知名,予为字此,系之以诗”。贵州“地无三里平”,今天逢山开路是常态,旧时亦然。姚华远观“驿路劈山”之景,道路通达,“可济人心”,有感而发,便把脚下这无名小地,谓“五马坡”。殊不知,今天的五马坡,因山光水色之美,已辟为森林公园,更惊奇的是,经古生物学家考古勘察,此地居然还埋藏有亿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五马坡》两山本相连,蓦地忽分判。唯有济人心,路成身已断。天龙屯堡民居(林文龙摄)平坝往西数十里,有一处古驿道要津,今曰“天龙屯堡”,历来为贵州西进之咽喉。明朝皇帝朱元璋调北征南,于此屯田屯兵,戍边化民。屯民建筑最大之特点,即石头路,石头房,石板瓦,姚华行至,一针见血,作《石瓦》。《石瓦》路弯转时出丘壑,山低平处见人家。不知石瓦明春日,犹道东风落柳华。花江铁索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往西,即是安顺。姚华至此,作诗一首,不过诗中地名未改,仍定平坝古名“安平”。姚华从安顺“步出城南门”,“登舆”往西南,猜测出城后应该有骑马或坐轿。但见“山势洞开,绿野如敷”。往西南不远,即到旧称安庄卫的镇宁,诗云:“此去出安庄,入险更崎岖。”镇宁往南,即到属关岭的花江,为南进必经之地。花江为北盘江一段,旧为募役巡检司所在地,以大峡谷著称,两岸山崖耸峙,斧削绝壁,谷底惊涛骇浪,响声如雷,浪如白花,花江由此得名。姚华“曾闻花江恶”。不过此行他运气不错,因为自两年前(年)贵州提督蒋宗汉矢志复修的花江铁索桥“横空铁索系山腰”,两岸通利便“履险如夷”。《安平晓发(节选)》步出城南门,登舆趣前徂。山势忽洞开,绿野净如敷。譬兹岗蛮险,连日亦坦如。此去出安庄,入险更崎岖。曾闻花江恶,来程险夷殊。如斯平陂理,观之足省吾。北盘江镇(原名牛场镇)风光。图片来源:人民日报跨过北盘江,姚华从贵阳出发已有“浃旬”,即十天。其诗云“花开更落春已深”,诗中未明确是某地,但按照线路,姚华应该已经进入贞丰县牛场镇(今北盘江镇)一带。其注释记载:“自月初得雨,望日雷雨暂作,行十许日,居人皆望雨甚切。”姚华一路前行,沿途观花悟春,孰料“春雨贵”,好景无多,漫山遍野已然“未曾经雨已空枝”。笔者猜想,适逢二月,也许是满山桃树、梨树花期未至之故。《山行浃旬,花开更落,始知春已深矣》一晌春深尚不知,好花吹放几多时。只是东风忙结果,未曾经雨已空枝。交乐风光(姚华指的交那,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贞丰之后,再先西后南,便进入兴仁、兴义境。姚华前后写了一组语言通俗的七言绝句《竹枝辞》,共四首。“其一”注释:“交那路中,石立央道,累累散布,舆行甚艰。”交那位于兴仁城南雨樟镇,古亦称交郡,今称交乐。这里有贵州最高等级的汉代墓群,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姚华言及之交乐,石块累累,散布央道,山势“巑岏(音cuánwán,意山高锐貌)”,道路难行如“打杵如篙下旱滩”,导致骑马坐轿“舆行甚艰”。说来有趣,难道我们的满清王朝真的把历史搞倒退了?年,交乐发掘出西南地区最大的东汉铜车马,可以想象,两千年前的交乐应该“车马军兴,驿路通达”,实为滇黔交通之孔道吧。《竹枝辞》其一行从石隙道巑岏,打杵如篙下旱滩。信口同呼舅子路,问君何处小姑山。兴仁巴铃田园风光(黔西南州摄影家协会杜福仁摄)《竹枝辞》“其二”,如果按照姚华行进路线,应该是“其一”。因为“其二”提到的“巴陵”,实为贵州著名诗词楹联之乡-巴铃镇,其地位于兴仁之东。也就是说,姚华必先到巴铃,才能到交乐。巴铃有一山,山有大石,形似铜铃,传闻铃响必有兵乱,故名。此路段较前稍好,因此姚华言“已登坦道”,但“尚嶒崚”,就是仍然有高险峻貌之大山。巴铃历来繁华,汉回杂处,夷苗散居,道路纵横阡陌,姚华行经此地,“怪道来途”不识路,只能“蹙眉搔耳”问古人了。《竹枝辞》其二已登坦道尚嶒崚,千里关山十日程。怪道来途行不得,蹙眉搔耳数巴陵。兴义巴谷山(姚华指的“黑山”。图片来源:亮点黔西南)过兴仁,即进入兴义地界。在《竹枝辞》“其三”注释中,姚华言“兴义县主山谷,曰黑山,故县名黎峨。黎谓黑,峨谓山也。”值得注意的是,姚华贵阳出发前作诗,把兴义称“藜峨”,到兴义后,则去“草”为“黎”,改为“黎峨”。姚华所指的“黑山”,确系兴义八景之一,曰“天榜连云”,山虽黑,崖却白,也不叫“黑山”,当地称“巴谷山”。因此姚华用“黎”代“黑”的解释,有生搬硬套之嫌。兴义别称“黎峨”,是因清嘉庆三年()取代古名黎峨的平越卫(今福泉)设县之故。蜀道难,黔道更甚,姚华从贵阳先西后南,一路行来,将自己比喻为大汉王朝从僰道南进入黔的巴人,则贴切而真实。《竹枝辞》其三黔道艰难过蜀道,巴人僰仆亦相怜。黎峨风土谁曾识,浪语传呼小四川。兴义花水河边的酒馆老照片(现称湾塘河)姚华从贵阳出发十余日,一路艰辛,终达兴义县城。刘氏官绅们的接风酒宴,自然难免。众人举杯痛饮,姚先生不胜酒力“醉流霞”。旧时兴义县城的建筑多木结构,在房檐出挑处,为求美观,多用垂花柱出挑,俗称雕花或垂瓜。“客散酒醒深夜后”,姚华于花水河边的酒馆,“当门垂首坐雕花”,也许有一些醉眼朦胧,也许还有一些志得意满,甚至不忘用青钱(铜板)大声打赏酒家小妹。《竹枝辞》“其四”反映出来的,应该是年轻的姚校长(26岁)上任前夜的最后轻狂吧。《竹枝辞》其四昨夜东风醉流霞,一宿山城卖酒家。叠数青钱呼小妹,当门垂首坐雕花。编辑:曾璐责编:孔薇编审:陈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96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