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江煤电、兖矿能化所属煤矿%实现机械化采煤;发耳煤矿建成西南首个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全国民营煤矿企业中,众一金彩黔率先进行复杂地质条件下薄煤层智能化开采、并开展透明工作面试验;全省煤矿瓦斯抽采量和利用量均居全国第2位;小屯煤矿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   活力尽显,后劲充足的变化背后,是贵州矢志不移推动煤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记者近日在水城召开的全省煤矿“两化”(智能化机械化)“三利用”(瓦斯、煤矸石和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现场观摩会上获悉,年以来,我省以煤矿智能化、机械化改造和煤矿瓦斯、煤矸石、矿井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攻坚方向,“无人操作、有人巡视、远程监控”正成为煤矿生产的常态,未来将实现“井下无人地面无煤”。     黑色能源实现绿色发展,“傻大黑粗”已不再是贵州煤矿的标签。贵州煤炭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正走出一条安全、高效、绿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众一金彩黔公司的智能化煤矿监控系统

智能化机械化改造

煤矿走向安全高效

轻轻摁下总控台上的启动按钮,地下深处的采煤机就能上下左右前后来回移动,流畅地完成割煤。这是记者在贵州发耳煤矿总控室看到的场景。   去年5月,发耳煤矿完成了34综采工作面和生产辅助系统智能化改造升级,开启“无人驾驶”模式。这让“傻大黑粗”的煤炭行业转变为技术型行业,井下矿工不断减少,煤矿实现了“无人则安、少人则安”。   “公司4处矿井的生产系统全部实现地面远程集中控制,井下机电岗位‘有人巡检、无人值守’已成为常态。”兖矿贵州能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庆军告诉记者,发耳煤矿完成智能机械化改造后,生产效率提高47%、井下用工减少50%。公司年节约人工成本余万元,减人、增产、提效、安全可靠的改革成效显现。   今年年初,岩脚煤矿率先在全国建成复杂地质条件下薄煤层智能采煤工作面,民营煤企完成了薄煤层开采的“一键启动”。   此外,岩脚煤矿还在全国民营煤矿企业中,率先进行复杂地质条件下薄煤层智能化开采、开展透明工作面试验,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煤岩识别和记忆截割所面临的难题。   岩脚煤矿完成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升级改造成效凸显:采煤量由原来的每天吨增至吨,月增收多万元;工作面由原来需要10人变为仅需1人操作、2人巡视;吨煤生产成本由炮采工作面时的50至70元,降为11至13元。     这只是冰山一角。贵州煤矿智能机械化改造遍地开花。升级改造就像一场剧烈的化学反应,所释放的巨大能量,推动贵州煤炭行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发耳煤矿的34智能化综采工作面

据贵州省能源局局长丁雄军介绍,年以来,全省煤矿实施综合机械化改造处、辅助系统智能化升级处、采掘工作面智能化升级22处,分别占改造计划的63.5%、82.9%和36.7%。截至年一季度,全省采煤机械化率达72%,比年底提高近10个百分点。   贵州煤炭产业脱胎换骨,喊不来、等不来,是靠实实在在干出来。通过近两年来的实践,贵州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贵州实际的智能机械化改造建设路径,初步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煤矿采掘机械化及生产管理系统智能化的技术标准体系。   “推动机械化智能化改造,促进了煤炭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省科技厅厅长廖飞说,“傻大黑粗”已不再是贵州煤矿的标签。综合资源“三利用”

煤矿迈向绿色化发展

发耳煤矿矿井水实现%达标排放“年公司利用瓦斯约0万立方米,发电1.3亿千万时,综合利用率达57.2%。”孔庆军告诉记者,公司旗下青龙煤矿、小屯煤矿、五轮山煤矿还实现了富裕电量上网销售,每年可创效万元。公司还利用瓦斯发电站余热供给职工澡堂和矿区采暖,从而取消了燃煤锅炉,每年可节约6吨标准煤。   “通过开展煤层气地面抽采、低浓度瓦斯发电和提纯制LNG、CNG,年利用瓦斯2亿立方米,利用率为65%以上。”盘江集团董事长张仕和介绍,集团旗下煤矿实现矿井水%达标排放,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产生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在恒普、大湾两矿探索煤矸石井下充填开采。   活力,源于顶层设计。近年来,贵州把加强煤矿瓦斯、煤矸石和矿井水的综合利用作为实现煤炭工业安全、绿色和高效发展的重要抓手。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贵州煤炭资源“三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省能源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年,全省煤矿瓦斯抽采量27.7亿立方米、利用量11.2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二位,瓦斯利用率达40.37%、比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年,全省产生煤矸石万吨,利用量为万吨,利用率达63.03%。   “公司所属4处生产矿井均建有矿井水处理站,处理后的矿井水80%用于井上下生产及消防、绿化等用途,剩余20%达标外排。”孔庆军说,优化矿井水处理工艺,年小屯煤矿自用剩余矿井水全部供应电厂,成为贵州第一家实现矿井水%复用的煤矿企业。为电厂供水是矿井水综合利用的一种全新尝试,实现了双方互利共赢。   贵州在矿井水全部实现达标排放的同时,综合利用水平有明显提升:年全省产能万吨/年以上煤矿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78%以上,产能60至90万吨/年煤矿矿井水利用率59%以上,产能45万吨/年煤矿矿井水综合利用率46%,矿区生产生活用水(不含饮用)取自矿井水的正常生产煤矿已有60%。   “贵州以‘两化’‘三利用’为抓手,破解煤矿发展中的难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黑色能源绿色发展、高效能源低碳发展。”六盘水市市长李刚在观摩会上高度评价贵州煤炭产业发生的深刻巨变,升级改造最大限度激发了企业创新的活力和内生动力。“道”“术”“器”三突破

护航煤矿高质量发展

发耳煤矿井下34采面操控中心在多项技术应用和试验方面,贵州走在全国前列:建立全国第一个智能化矿井建设、验收、管理体系;建立西南第一个复杂地质条件下综合机械化智能采煤采面;建立全国第一个复杂地质条件下薄煤层民营企业综合机械化智能采煤采面,开展全国第一个智能透明工作面工程试验;千米级钻机在青龙等多个煤矿得到成功推广应用;2处煤矿建成煤矸石井下充填系统实现煤矸石“零排放”……   成绩面前,贵州再出发,下发进军号令:年采煤机械化率96%、辅助系统智能化率%、管理和监控信息化率%,煤矿瓦斯利用率60%、煤矸石利用率83%、矿井水利用率80%。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我省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正处在集中攻坚的关键节点。   科技和装备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支撑。“省政府与中煤科工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省科技厅与省能源局签订了能源领域科技发展合作协议。”丁雄军表示,我省将抓好先进技术装备攻关和推广应用,为我省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保障。   然而,受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及开采技术制约,贵州的薄煤层、极薄煤层和急倾角煤层很难实现机械化,薄到装备很难“进得去”,倾角大到装备很难“站得稳”,因而基本被弃采。   面对特殊的省情,贵州实施“两步走”战略:对于年有望实现机械化的“96%”,进一步推进智能化,争取年左右实现“井下无人”;对于年难以机械化的“关键4%”,争取年左右实现机械化、年左右实现“井下无人地面无煤”。     不向困难低头,奔着“拦路虎”去。“按照‘96%’和‘关键4%’两类应用场景,贵州力求从‘道’(方法论)、‘术’(工法、规程)、‘器’(装备)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进一步推动煤矿发展迈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廖飞表示,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引导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三维虚拟矿山

我省将通过煤炭地下气化、水力开采、充填开采等技术,力争到年全省现有煤矿实现%机械化开采,到年建成无人矿井示范;探索具有贵州特色的N工法,形成相应的智能采掘技术标准、工法和装备体系,按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四化”技术路线,逐步实现采煤业4.0。“今后‘傻大黑粗’将不再是采煤业的标签。”廖飞信心满满。   另外,我省还将推广“无煤柱自成巷技术”,大幅提高煤炭回采率;推广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实现“地面无煤”,推动煤炭产业高端化发展;以“煤炭地下气化+氢气提纯发电+燃气涡轮发电+微电网”技术,建立分布式能源系统,推动煤矿集约化发展。   推动“两化”改造,塑造发展新动能;“两步走”接力赛,跑出发展新格局;综合资源“三利用”,绘出发展新气象。贵州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日新月异。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黄军

编辑胡锐

编审李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