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尹希宁
10年前,宋杨第一次游览贵州黄果树瀑布时,安排的是一日游,当天就从景区来回,因为在当时,除了看一眼瀑布,没有太多的可选项。而如今,身为马蜂窝旅游贵州公司副总经理的她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多旅游方案,让游客们不仅能住下来,更能深度游起来。
从“看一眼”,到“住下来”,宋杨见证的旅游方式的变化也折射了贵州旅游市场近年来的变化,旅游产品的丰富与多元让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深度看多彩贵州。
“住不下来”曾经是制约贵州旅游发展的瓶颈。贵州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曦谈到,过去旅行社的线路,在每个地点停留时间短,消费带不动,游客留不住。
宋杨介绍,根据旅游平台的数据分析,当下的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旅游,而更注重旅行中的体验感。这意味着,将游客从浅层观赏引到深层体验,这也成为吸引游客“住下来”的基础。
朱曦说,贵州大部分景区的基础设施已经很完善,现在要做的就是打造旅游产品,提升综合吸引力。近年来,贵州省开始探索打造单一目的地产品,让游客愿意留下来,例如,通过红色旅游可以把遵义打造成单一目的地,让游客在遵义待上一到两晚,用起周边配套设施。黔东南也不再是其他景区线路的“嫁衣”,通过挖掘少数民族资源优势,当地开发了节庆游、康养游等。
游客乐于到贵州“打卡”,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外出务工的贵州居民回乡就业。
青岩古镇景区讲解员陈留翠正是留在家门口就业的年轻人的缩影。
在陈留翠的印象中,她小时候的青岩镇“没有路灯,晚上不愿在镇上走,大家都想着搬出去”。年,镇上修缮的小广场、明亮的路灯,还有镇外居民会时不时说起“到青岩玩”,都促使她选择回到了青岩镇。
据陈留翠介绍,青岩古镇景区有90%以上的员工都是附近居民,“大家在这做讲解,开小店,真正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6月22日,贵州省贵阳市青岩古镇,民族银饰艺术家张谨在自家店门前敲制银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曲俊燕/摄
银饰艺术家张谨,也乘着旅游发展的快车从逾两百公里外的老家黔东南黄平县扎根青岩古镇。“以前这些银饰是本民族内用,后来看到我老家的大姐能把这些东西卖到欧洲,外国人把它当宝贝,我就想到走进旅游区,把银饰做得更加生活化、时尚化、现代化,更多人用它,让它焕发应有的风采”。
在贵州省的规划蓝图中,“十四五”,贵州将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和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旅游产业化将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个轮子”一起转,着力建设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
轮子转动,带来的变化由显入微。
朱曦感到,旅游业在贵州真正上了一个高度。他刚结束了黔东南的乡村旅游考察,又马不停蹄地回到贵阳参加贵州旅游协会旅游职业培训专委会成立会。
“现在人才很重要,专委会成立后专门从在职的人员中挑选人才进行培训,除导游,酒店等培训外,还涉及旅游商品的研发培训,为“十四五”贵州文旅产业大发展贡献力量。”
张谨眼中的转变,则体现在她设计的银制品上。扎根青岩13年来,她设计的银制品不仅成为古镇游客的伴手礼,还登上了国际会议的舞台。今年五月份在贵阳举办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中,张谨设计的“百福杯”被选为博览会伴手礼送给各国参会代表。
前不久,张谨刚完成了一件耗时4个月的作品,她构思的时候想得更多的除了传承民族文化,还有“大家都看得懂的寓意,国家兴旺,家庭年年有余”。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