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仿照苏联的经验,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族的识别和鉴定工作,最后经过细致的调查认证,除了汉族之外,还有其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不过在当时的民族划分中,由于认定标准的不同,所以出现过未识别民族情况的存在,其中之一便是穿青人。
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在解放前,由于交通的落后和地理的限制,穿青人只是在当地被人所熟知,而稍微超出他们的生活范围,就很少有人知道有这样一个穿青人的存在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民族调查认定上,由于穿青人民族风俗习惯的与众不同以及来源传承上的模糊性,所以将穿青人划分为未识别民族一栏,在他们的身份证上,多特别标注为“穿青人”三个字。
而对于穿青人自己来说,他们认为自己的民族起源,来自于古代的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民俗学家费孝通在《贵州省穿青人的民族成分问题调查报告》一文中认为,穿青人应当是明朝一支军队的后代,他们的祖先在明朝时被征调到云南、贵州地区从事戍边任务,一直世代居住在这里。
等到明朝灭亡之后,这些明朝军队的后裔,只好向更深的山林中迁居,并和当地的女子成婚,逐渐在自我半封闭的生活圈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俗。应当说,费孝通的考证是比较带有权威性的结论。
除了穿青人之外,我国还有一个民族,被暂时划分为未识别民族的行列之中,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摩梭人。摩梭人最早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后汉书》中,其中一卷这样写道:“县在郡西,宾刚缴白摩沙夷有盐坑。”所以古时,摩梭人被称为摩沙或摩西,后才有了摩梭人的称呼。
去过云南丽江泸沽湖游览的人们都知道,在这里生活着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以走婚闻名,也即等到男女到了婚配的年龄之时,男方不必迎娶女方,女方也不需招赘男方,其主要独特之处在于,男女之间情投意合时,都不需要举办婚礼,而是在夜晚的时候,男方会悄悄攀爬到女方所居住的木楼中相会。等到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后,孩子由女方负责抚养,不需要男方承担一切费用。
如果在走婚期间,男女之间因为感情的问题而分手,他们作为新的自由人,还可以和其他的意中人相会。
这样奇特的民族风俗,加上摩梭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所以在民族成分划分上,也一时之间难倒了很多专家。后来经过协商,专家提出建议,将居住在云南宁蒗等地的摩梭人,划归为纳西族;而将居住在四川盐源、木里、盐边等地的摩梭人,划归为蒙古族。不过摩梭人一直要求将自己定为摩梭族,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和穿青人一样,摩梭人至今也归类到未识别民族的行列中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