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旅行去哪里#

梵净山

我们赶了个大早、自认为能成为今天第一批进梵净山的游客,观光车下来改乘索道,到了山上,才发现:前面更有早行人,很多游人已经登上了山顶。

如果以为三十分钟左右的观光车、十来分钟左右的索道把你带上了山顶,你就大错特错了。

站在索道站外的石阶上、仰首望去:左有僧塔、右是金顶、中间是石峰叠嶂,而我们:还在山底。

仰首望去:左有僧塔、右是金顶而我们还在山底

在加油的吆喝声中,人们开始了毗连相接、拾阶而上。

不久,便有了气喘吁吁声,走不动的便靠在石阶边的栏杆上稍作休息,我在呼呼喘气中继续前行,额头发际已有汗水浸出,山风凉爽,倒也不致全身汗湿。

约四十分钟后,我们到了石峰下。

越过两巨石平台,游人集中处,便是著名的蘑菇石了。

遥望蘑菇石

蘑菇石就在众石峰中的中间,蘑菇石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高大雄伟、也不是耸立在崖谷绝处直插云霄。

蘑菇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蘑菇石就在我们的眼前:两石相衔、左右错开、上大下小、独立群峰,高不过十丈、大不过数围,远眺群山蜿蜒、四围石峰环立。

远眺群山蜿蜒、四围石峰环立

沿着蜿蜒石径而下,便到了老金顶峰下。

眼前的陡峭石径才是今天的挑战。

众人在讨论是否攀峰,绝大多数选择了应战。

攀爬在前面的人的脚,就好像踩在后来者的头顶上。

身边的声音由先前的兴奋变成了气喘吁吁地交谈:从未爬过这么陡的坡,不久便只有沉默和“呼呼”地大喘气,再后来遇到下山的人便问:离山顶还有多远。

攀爬十来分钟后便有心绞痛的感觉,我倚石站立一会,深呼吸数次,待稍微好些,便继续前行。如是数次,终于到了峰顶。

老金顶,海拔米。

沿着蜿蜒石径而下,便到了老金顶峰下老金顶,海拔米

极目四方、龟蛇伏行,斜立山径、巨石嶙峋、仰首蓝天、白云苍狗,俯首群山、崖深万仞。

每次攀登都是一次挑战。

山到绝顶人为峰。

山风扑面、心旷神怡。

站在山顶,真好。

下峰途中,遇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在爸爸的协助下奋力攀爬,小男孩红扑扑的脸蛋露着笑容,视线随着我的手势朝上望去,我轻松地回答了他的问话:山顶就在那里。

红日金顶俗称僧塔。

峭立群峰、云海一柱。

由于时间紧凑,我们放弃了攀登红日金顶,选择了下山。

镇远古城

梵净山下吃过中饭、稍作休息,我们驾车朝下一个目的地出发。

梵净山到镇远古城公里左右。

经过两个小时的行驶、下午4点左右,我们到了镇远古城。

古城墙上的游人不是很多:城墙之上青砖古道、炮台相望,城墙之内屋舍相连、回廊深院。

古炮台

城墙的外面便是舞阳河了:两岸垂柳相依、一水碧波泛流、烟绕曲廊石桥、雾掩亭楼画舫。

烟绕曲廊石桥、雾掩亭楼画舫两岸垂柳相依、一水碧波泛流祝圣桥

行到石屏山下、早已夜色辉煌:河两岸灯火辉煌、绵延数里、倒影相衔、水陆不分,犹如火龙静卧、又如繁星相逢;石屏山下竹影婆娑、层楼叠影、灯光旖旎、流光溢彩,仿佛人间仙境、却是仙境人间。

垂柳拂水、游人如织,沿河古街上楼宇相接、华灯炫目、各呈异彩。

沿河古街上楼宇相接、华灯炫目华灯炫目、各呈异彩华灯炫目、各呈异彩

忽闻人声鼎沸,循声望去:只见对面山影昏暗、桥上隐约一亭,只是夜幕所掩、难识个中面目。

酸汤鱼豆花。

——这是个必点菜。

我们坐下来吃饭时,已是晚上九点,整个街上依旧是桌满为患、食客云集。

整个街上依旧是桌满为患、食客云集

河边路灯下、垂柳间:两个年轻小伙弹起吉他、聊带忧伤的乡愁民谣让我的思绪告别这一街喧嚣、半城繁华,飞向那遥远的江南山村……

家,游子永恒的情结。

千户苗寨

景区高速出口被封,我们一直到雷山县出口才下高速、已距西江镇千户苗寨三十多公里的一个马路边停车。

景区的大巴免费把我们拉到千户苗寨景区门口。

宽敞的广场、高大雄伟的标志性建筑、还有那熙熙攘攘的满街游人。

千户苗寨景区门口

下车后眼睛告诉你:这个地方确实名气大、游人多。

电瓶车盘山而下,十多分钟后到了谷底,眼前的风雨廊桥那头就是此行的目的地了。

跟随人群流动,街两边特产商铺上挂满了国旗。

古巷古街

文化苑是古城中心的一个圆形广场:圆形回廊上坐满了游客、广场中心欢笑的客人在镜头前过了一把苗家服饰瘾、广场的东边是一幅由鲜红的辣椒和金黄的玉米组成的巨大国旗。

文华苑

文化苑的旁边是一个球场,对面是博物馆,我们在博物馆前见到了客栈主人的父亲。这位苗家大叔带来了一副扁担,热心地为我们同行的两位女士挑起行李。

我们住的地方是半山腰,客栈大叔告诉我们:我们坐电瓶车下来的对面的山谷是新修的、那上面有观景台可以看到苗寨全景,这两边的山头是原始的、顶上也可以看到寨子的大部分。

我们接受了大叔的建议:先去后面山头、然后到街上、晚上去对面观景台。

木楼群的中间是一条上山的羊场小路,青石板路面光滑而凹凸不平,和它旁边的黝黑木楼一样,岁月的久远让它们见证了没有史书的历史。

一位苗家大婶在木楼的窗外屋顶上赶收秋晒的谷子、一位苗家大爷坐在小巷檐下悠然自得地抽着旱烟、几个小姑娘欢声笑语地从我们身旁走过、一对年轻的情侣斜倚木门面朝镜头脉脉对视。

一位苗家大爷坐在小巷檐下抽着旱烟一位苗家大婶在木楼的窗外屋顶上晒谷

山坡上有一小广场、广场旁边有一回廊,广场和回廊边是苗家传说的塑像。

广场和回廊边是苗家传说的塑像

未到黄昏、对面的山谷已是烟雾迷蒙。

环视群峰:云雾缭绕、重峦叠嶂;

俯望山谷:青瓦木楼、鳞次栉比。

环视群峰:云雾缭绕、重峦叠嶂

蜡染坊就在下山途中的石径旁。

稍作停留,木楼外下起了小雨;不一会,雨下得越来越大。

蜡染坊的女主人热情的拿来凳子,我们刚一坐下,十数位游客为躲雨跑了进来。

窗外雨如珠帘、时缓时急,楼下芭蕉残荷、溪流湍急,天空乌云密布、时而放晴。

门外石径,不时有人走过,更让人感觉到这雨中小巷的静。

一个多小时后,雨终于停了,我们走到古街上时,已近黄昏。

蜡染坊门外石径,不时有人走过,让人觉得很静

白水河穿寨而过。

白水河沿岸的水田除了栽种的水稻、还养殖了一些鲤鱼,这些远近闻名的稻田鲤鱼便是苗寨桌上的一道名菜——苗家酸汤鱼的食材。

风雨桥下的河水有些浑浊,但依旧能见桥的倒影。

苗家酸汤鱼的食材就养在稻田里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历史变迁,如今的风雨桥已非昔日易毁于水祸的木桥、全是水泥钢材和木材混用的坚固拱桥;风雨桥除了原有的功能和价值,也给那些倚桥而笑、穿梭往来的游客的镜头多了一道不同的风景。

风雨桥

这个饭店不算宽敞的楼上大堂中央、摆放的几张长桌上除了苗家酸汤鱼外还有几碟小菜、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客人拥挤坐在桌子的两边、吹着芦笙的苗家汉子身后跟着两位苗家姑娘用高山流水的方式为远客敬酒。

这个长桌宴的袖珍版本与我在电视上见到的相连百十桌、围坐上千人的壮观场面相比,就像这个所谓的高山流水敬酒与名曲高山流水放在一块——怎么比?没办法比哦。

已是暮色苍茫、四野一片灰蒙,夜幕降临、苗寨的灯火早已亮起。

观景台上游客蜂拥、难觅立锥之地,费了不少周折,终于被拥推到前台护栏边。

俯瞰山谷,只见:万家灯火、四野辉煌,层台累榭、灿若星河。

层台累榭、灿若星河万家灯火、四野辉煌层台累榭、灿若星河

在这个遥远的山村、在这个普通的晚上,这个山谷很小、而我们看到的非常大。

不敢停留太久,沿着山路、拾级而下。

一路灯火阑珊、小巷游人如织。

来到谷底白水河边,灯光里的风雨桥别有一番景象:五光十色、金碧辉煌,华灯闪烁、流光溢彩。

灯光里的风雨桥别有一番景象

我们没有去看演出了,穿过灯光璀璨、人声鼎沸的古街,我们回到了客栈。

窗外一轮皓月当空、苗寨灯火如繁星点点,耳边响起晚归者的脚步声、更显这苗家寨子夜的宁静。

雄鸡报晓、万物初醒,东方欲晓、晨雾弥漫。

这个美丽的清晨、我们挥手道别了远山苗寨。

雄鸡报晓、万物初醒东方欲晓、晨雾弥漫

有失落、有惊艳,不论怎样,我们来了、一睹这万山深处的世外遗玉。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从这漫山遍野、檐宇相连、首尾相顾的吊脚楼里去感受那不一样的苗家文化。

小七孔

中午时分,我们驱车到了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的小七孔。

我们是从小七孔西门进入景区,景区内观光车直接把我们带到卧龙潭景点。

三面青山叠翠、一潭清水静卧其中。

卧龙潭的水是蓝色的,在这蓝天白云之下、犹如在群山之中镶嵌了一颗硕大的蓝宝石。

三面青山叠翠、一潭清水静卧其中犹如在群山之中镶嵌了一颗硕大的蓝宝石

——小七孔上游的溪流发源于喀斯特地貌区,正好又是白云岩,为溪水带来大量的镁离子。溪水受到自然光的照射后,光线中的红、黄、橙、靛、紫光被镁离子吸收,未被吸收的蓝绿光经过溪水的反射,呈现于肉眼之中后,水便成了蓝色。

湖水在一位竹筏表演者的摇荡下泛起波浪、碧蓝湖面顿现层层涟漪,涟漪变成密如珠帘的瀑布后散如碎玉、跌落谷底。

湖水在一位竹筏表演者的摇荡下泛起波浪碧蓝湖面顿现层层涟漪

沿着溪边陡峭山径顺溪而下:一路绿树成荫、蟠根错节,但闻泉鸣瀑响、鸟啼虫吟。山径之下:但见水幕如练、一泻千里,飞花溅玉、推雪拥云。不觉心倾这一水碧津清幽、舍却那山外奢华红尘。

拉雅瀑布瀑宽十余米,落差数十米:势如山倾、声吼状雷,长虹饮涧、玉带悬空,飞流直下、甚为壮观。相距数丈,但见:水若柔丝、雾似轻烟,但觉沾衣欲湿、让人神清气爽。

但闻泉鸣瀑响、鸟啼虫吟但见水幕如练、一泻千里拉雅瀑布

过了拉雅瀑布,眼前河水平静、一湖尽收。

在河面栈桥上观景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头上高天流云、惊鸿掠影,脚下波光潋滟、水清鱼浅;回首浪白飞瀑、群山静卧。

回首浪白飞瀑、群山静卧

眼前一桥:桥有七孔、孔孔相连;桥上红男绿女、顾盼往来;桥头绿树相掩、枝叶扶疏;桥下水清碧蓝、倒影相接,让人如入画中:不知哪是人间、哪是水底。

这座古桥,就是著名的小七孔桥了。

——此桥建于清代道光十五年,桥下七孔石拱,横跨响水河。

桥下七孔石拱,横跨响水河

相距小七孔不远,是一座有建筑特色的铜鼓桥,桥头是返程的乘车点。

我一步三回头,久久舍不得离开这旖旎风光、如画世界。在同行的再三催促下,我登上了景区返程观光车。

落日余晖斜照车窗,我们告别了小七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