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让世俗流行的空话、套话去耗费诸君的宝贵时光,不如留白让诸君斧正。无师友、领导、同仁及后学、拙荆之教诲、鞭策、帮扶、支助,绝无有野老理想人格之实现,为学方略之渐成,经师人师之进步。文章千古事,成败任君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谭佛佑
贵阳图云关两度改名考述
大凡要去或去过贵阳城东南外的风景休闲胜地森林公园的人士,恐怕没有不知道扼城南之咽喉,为湘黔之孔道——图云关的美名。特别早已镌刻在筑城民众心灵中,记录描述图云关的胜景和登临览胜人们感慨的那些碑碣名联,更是使人难以忘怀。特别是向知方先生的名著《贵山联语》中集录关上小亭的名联:
一亭俯览群山,吃紧关头,须要看清岔路;两脚不离大道,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此联据说为陈冠山(文政)所题。梁章钜先生在《楹联续话》一书中编入,但言“不知谁氏”所题。据说早在明嘉靖初,有浙江钱塘人田汝成,曾任过黔省兵巡佥事。在其著作《西湖游览志》中,就有题“西湖南峰”一联,与此联几乎完全相同,仅“亭”作“楼”一字之异。按李独清先生在《贵州名胜考略》一书中所述:“是联未知为(田汝成)当时所留,抑后人录自西湖,殊难臆断。”此外,林贞伯大中丞也题有一联:
今古不凡人,当失丹心同捧日;往来无限路,又从黔地过图云。
此联也颇有情趣,亦为时人所传诵。
图云的胜景,不知有多少墨客骚人、乡贤名宦为之倾倒题咏。如清嘉、道间,有“沉博闳恣,横绝一世”的著名诗人舒位,尝随勒保入黔征苗。后在离黔路经图云关时,感慨良多,并在其《瓶水斋诗集》中,留有《图云关纪别》诗一首:
侵晓离奇唱鹧鸪,雨丝风片最模糊。一肩书剑从来惯,满眼关山半语无。昨夜酒尊犹北海,明年春水又西湖。倩谁解说相思者,写个天涯送别图。
另有贵阳乡贤光绪间进士杨文勋(原名鸿勋),曾以内阁中书改官湖北知州。当时就善文辞,有诗名。在其《蓉镜轩诗文稿》中,就有写《图云关》七绝二首。
一山高据翠微巅,突兀穿云欲到天。转过危城遥指望,万家城郭起炊烟。
石柱栏峰峙一亭,肩舆来往几回经。乡关十里乘云去,积雪团山敞玉屏。
这些诗歌,可以慢慢地吟诵玩味,唅英咀华,还是能得到一定的美感享受。
图云关,旧名油榨关。早在明末清初,这里迤逦的山势,雄拔的冈峦,可谓峻岭拥峙,有如狮蹲虎踞,渐成津梁关隘。且山口还建一小亭,供迎来送往商旅贾客驻足小憩。东通一道,可抵湖湘楚豫,乃至京师,为滇黔二省车书玉帛之所会。山下一路,市民渐趋云集,亦渐成市井。特别是出现了许多以榨油为业的手工作坊,聚居于此。于是民间便随意将山上关隘称之为“油榨关”,山下之街市称之为“油榨街”。因为油榨关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故也免不了引起许多游宦骚人的重视,这些人也会留下不少题咏。如康熙时,以直南书房得赐进士,官翰林院编修的浙江海宁人查慎行,随巡抚杨雍建游黔,就作有《度油榨关》七律一首,现录于次,可得鉴赏,诗曰:
平明走马出城闉,峭壁西风冷逼身。转粟上天非易事,据关送栅复何人?雪填土窟埋尸浅,冰裂刀痕并血新。等是三灾逃不得,疆场沟壑两穷尘。
康熙三十七年(年),有顺天宛平人王燕,迁贵州巡抚。甫下车,即疏请在贵州一些未设学校的州、县、卫所,立即设立学校,尊师儒之教,以培养黔省人才为己任。同时,劝民垦荒,并推行五年不征田赋的经国裕民之道。康熙四十年(年),王燕查觉油榨关当时只是因山就险铲治未施,随意开辟,故通道逼仄,且小亭早已朽圮。如此景观,完全不足以为省城之形胜。而且一切过往客商,游宦逆旅,亦不可能停轨延睇,以稍舒其行迈之劳顿,或驻足发皇华之吟咏。此外,还考查了油榨关名的来历,仅仅因其居民生计作业,故关名似觉俚俗,且缺少文化内涵。于是,决定自捐俸给,“庀材鸠工,命吏董役,芟柞其蓁芜,逶迤其蹬城。险者夸之,隘者拓之,倾颇者平之。”新建其关楼,同时还增建关帝祠和“纪思”“可憩”二亭。这一巨大工程,“一丝一粟,不以烦民”,竟“告成于积月之间”。并将“油榨”易名为“图宁”。
当时,在京的青岩骑龙乡贤、著名诗人周渔璜,欣闻王燕在桑梓捐修“油榨关”落成,并改名“图宁关”的义举,感触良多,诗潮顿涌,即赋七律两章,标题是:《王子喜中丞建图宁关落成为赋二律》(王燕字子喜)
层轩架构倚崔嵬,点缀黔南亦壮哉!奇石千夫云际立,雄关四扇日中开。时清仙客投繻过,天远王臣叱驭来。万里长城公等在,更于交缅置轮台。
玲珑万石破孱颜,设险探奇共此关。六诏岚烟飞鸟外,三湘云树夕阳间。岩疆不觉征人苦,平世直教胜地闲。见说双星临益部,时时立马为看山。
诗成,筑中人士广为传诵,影响深远。后编入《桐野诗钞》,该书现今已有新版行世,可以参照诵习。
在封建社会冷兵器的时代,国家建关设隘,目的是为了防卫守护。《易经》中早就如是说:“王公设险以守其国。”但王燕却另辟蹊径,认为当时清王朝已“弘一统无外之业”,社会渐入承平之世,惟有“修文德而绥远方”,让广大平民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作为地方“宁民者”的“父母官”,“务先去民所苦,而与之以休息。”“必先之以菽粟之足”“而又劝之务本以阜其财用”“俾安其业而遂其生”。这正是《尚书·君牙》篇中所总结的,为官者对待平民百姓只有“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王燕重修“油榨关”并改名为“图宁关”,其深沉的历史人文的文化内涵,其根源就在于此,可永远发人深省。
随着时光的流逝,转瞬年过去了。至道光元年(年)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即位。据说当时就有人提出“图宁关”之“宁”字,有犯道光帝“旻宁”名中“宁”字之讳。按中国封建时代的“讳法”,“国讳”当避皇帝之名的“讳”,如西汉时汉文帝名“恒”,于是山东诸城县属的“恒山”,就得改名为“常山”。如果是“家讳”,儿孙辈的名字则要避祖、父辈名字的“讳”,如范晔的父亲名“泰,于是在所著《后汉书》中,就将“郭泰”改作“郭太”。苏轼的祖父名“序”,苏轼在著作“序”时,一律都改作“叙”。于是,当道遂改“图宁”为“图云”。从此“图云关”之名一直到今天,仍然为筑城民众所熟悉。
谭佛佑,号安平野叟,年生,贵州平坝人,贵州师范学院(原贵州教育学院)教授,省内知名学者。现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教育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潜心研习教育理论、中国文化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贵州历史文化教育等课题,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若干篇。在数十种学术刊物发表《论黔中王门与明代贵州的书院》《贵州石门坎教会苗民教育述评》等学术论文近百篇。主编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先秦卷、《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管理制度史》等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