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减贫史上的贵州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奠定了后发赶超的基础,展现出新时代的贵州精神。 这是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年贵州万贫困人口,在瘠贫深山迎来生机,以每年减贫万人以上的奔跑速度,在中国减贫奇迹中创造卓越的贵州战法。 贵州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历史性难题逐一破解,66个贫困县摘帽脱贫,个贫困村尽数出列,绝对贫困的标签化作通往小康大道的入场券,开启新时代逐梦青山的新征程。
路到村到组,乡村焕然一新。清镇市王庄乡小坡村。梁圣摄
公路进深山,穷境换新颜
“我们村是镇上最边远的村,过去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没通路之前到附近乡场赶集要走几十里山路,什么都靠自己肩挑背驼。”家住剑河县太拥镇巫吉村的李老谁说起通路前的日子连连叹气,不通路物资进不来,居住的老木房也险些因年久失修垮掉,更别谈脱贫了。 交通闭塞是贵州深山区发展的痛点,“要致富先修路”成了百姓的迫切期待。全省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马扬鞭,条条高速贯通各县,道道村路连接各村,组组通接到了家门口,千沟万壑中架起“高速平原”。制约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拦路虎被铲除,为百姓奔向小康插上了腾飞翅膀。
惠水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梁圣摄
壮阔大搬迁,一步跨千年
有生存条件的地方铺公路,缺乏生存条件的地方搬出去。为打破“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一场绝处逢生的大搬迁同步开启,让山中百姓“一步跨千年”。 “我老家在惠水县斗底村岩脚组,石漠化严重,家里连片像样的土地都没有。”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对石头缝里求生活的难深有感触。 土地养不活人,我们就搬。年12月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在贵州打响,短短几年间万人浩浩荡荡搬出大山,住进新房,迈步新生活。 在这场规模浩大的战役中,无数“不可能”照进现实,个集中安置点和46.5万套安置房,让万人安家落户。罗应和在新生活中找到方向,从义工到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搬迁群众打开就业难题,开培训班、建扶贫车间,一步步在新生活中站稳脚跟。
路通后,农产品卖出山。惠水县好花红村。梁圣摄
青山变金山,百姓尽开颜
在贵州广大乡村,要实现小康生活,产业兴旺是关键。 年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贵州大地拉开大幕,因地制宜谋产业,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念好坡地农业“山字经”,建好坝区农业“聚宝盆”,让厚积的生态优势变成经济财富,让特色产业“接二连三”,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4月沐春风,纳雍县玛瑙红樱桃坐上了飞机,订单销售到全国各地。果农李敏笑得脸如花:“北京那么远,我们的樱桃都是第二天就到。以前樱桃好栽果难卖,现在是大路通天走四方!” 从湄潭的茶、遵义的辣椒、六盘水的刺梨、纳雍的“三红”(红樱桃、红公鸡、红托竹荪),威宁的“三白”(大白菜、白萝卜、莲花白)……全省各地特色产业各展生机,多个产业裂变式增长,线上线下进市场,唱起四季丰收歌,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农忙时节。梁圣摄
同心小康梦,今朝终得圆
产业兴旺铺富路,民生保障添幸福。 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面解决,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补齐短板,农家院里铺展出小康生活的壮美画卷。决胜脱贫攻坚“四场硬仗”同时发力硕果累累,凝聚了贵州全省上下各级领导、各级干部、各族群众的“辛苦指数”。 普安县盘水街道莲花村第一书记王炫竣,回想多年扶贫经历感慨万千,他说:“这些年,我走破了六双鞋。从群众爱答不理,到大家深信不疑,这个过程充满艰难。”通过无数个坐在小板凳上和贫困户谈心的日子,村民对脱贫攻坚的认识更深了,对干部的信任也更浓了。五年间莲花村脱贫户,实施危房改造户、易地扶贫搬迁96户、贫困户就学保障人,整村面貌焕然一新。 年11月,省政府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贵州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这一时刻,标志性着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同心小康梦,今朝终得圆。贵州在彻底撕下绝对贫困的标签,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后,在接续奋斗中以高质量统揽经济社会发展,阔步迈进乡村振兴新征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梁圣
编辑唐怒娇刘蓝婴
编审刘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