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兰科石斛属植物,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有“补五脏虚劳羸弱”之功效。我国石斛属有78种,贵州有25种,其中药用价值较高的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在贵州均有大面积种植。
赤水金钗石斛开花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慧摄
近年来,贵州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产业,以仿野生栽培为主,着力构建种植、加工、销售、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力争将贵州打造成全国石斛生产加工交易基地,全力做大做强品牌。
安龙铁皮石斛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慧摄
在推进产业发展中,贵州通过深化“三变”改革,鼓励农户以林地、土地等生产资料入股,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运用“公司+村支两委+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环节和份额,使石斛产业成为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发挥优势做精做特 海拔高、降水多、气候潮湿、温度适宜,生态环境干净无污染,贵州出产的石斛质量多为上乘。经检测,贵州省野外树生栽培铁皮石斛干品的多醣含量平均达到35.7%,远高于国家药典规定的25%;金钗石斛干品中石斛碱含量达到0.53%,远高于国家药典规定的0.4%,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铁皮石斛花同样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慧摄
黔西南、黔南等地的喀斯特山区和森林,曾是我国野生药用铁皮石斛的重要原产地。赤水市是全国唯一一个符合金钗石斛野外种植条件的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赤水市大力发展石斛产业,种植面积从亩左右发展到现在9万亩左右,成为全国金钗石斛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县级地区。先后荣获国家级金钗石斛生产基地、中国绿色生态金钗之乡等称号。因为发展金钗石斛,赤水市成为全省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金钗石斛是赤水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宝贝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慧摄
生态优势、药用价值、产业积淀,再加上国家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贵州正凝聚起产业发展的磅礴力量,乘势而上更好发挥石斛产业的经济效益。 多措并举壮大产业 产业发展,规模是基础。今年5月,贵州省出台《发展石斛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系统谋划和推进产业发展。提出到年全省石斛总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铁皮石斛新增8万亩,金钗石斛新增1万亩。 抓本土基因库建设,把贵州本土石斛基因作为战略资源,建立贵州石斛种质基因库,组织力量收集石斛属植物60种,种源个,种质资源余份,目前已发现贵州本土石斛种源有25种,已收入基因库的有23种。
赤水金钗石斛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慧摄
抓种苗培育,明确提出“不引进省外种苗”,不断强化本地优质种苗供应能力,目前已完成人工授粉果荚1万个,可培育组培苗约3亿株,能满足明后年的苗木供应。 抓产业规划布局,根据各地水热、交通等条件,把产业布局划分为重点发展区、一般发展区和辐射带动区,其中重点区域包括5个市(州)的13个县(市)...... 未来三年,贵州将重点培育石斛种苗基地5个,规模企业达到20户以上,石斛全产业链初步形成,年总产值达40亿元,累计联结9万农村人口实现增收。目前,全省已新增种植面积1.35万亩,其中铁皮石斛0.99万亩,金钗石斛0.36万亩。 挖附加值延产业链 石斛作为鲜条原料,附加值并不高。如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贵州有自己的思考。
赤水金钗石斛在石头上生长出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慧摄
在获得“药食两用”前,贵州将整合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加大对石斛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依托国家林草局铁皮石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分中心开展种植和种苗技术研发;依托省科技厅完成的第一阶段铁皮石斛生物特性和理化成分分析研究,对不同栽培方式和环境下石斛营养成分情况进行检测研究;立项支持金之键高科公司开展石斛有效成分萃取研究,探索提取利用石斛中的有效成分研制抗癌、抗菌药物,已完成石斛提取初步试验。 同时积极申请“药食同源”。积极争取国家卫健委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贵州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的茎列入全国“药食同源”物质。省疾控中心正开展石斛花和叶食品地方标准制定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可完成铁皮石斛叶的地方食品标准制定,明年初完成铁皮石斛花、金钗石斛花和叶的地方食品标准制定。 并通过加强产业宣传和招商,引进全国石斛产业优势企业来黔发展,同时利用本地企业百灵、威门等产业优势带动石斛精深加工。加强政策引导,利用奖补政策鼓励更多的药业、食品、酒类、饮品、化妆品、调味品企业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快速提升我省石斛产业精深加工水平,“三产”联动发展,延长产业链。 故事石上开出“幸福花”
这几天,赤水市旺隆镇红花村村民马廷坤在自己的山坡地里忙着打石头。三年前,被家乡的金钗石斛产业吸引,在外打工多年的马廷坤夫妻俩回到家乡,发展石斛产业。夫妻俩对父辈种植了多年却不成气候的石斛进行精心管理,逐渐积累了不少经验。去年,马家通过石斛种植增收近6万元,于是马廷坤决定扩种石斛。 在另一边,红花村石斛种植大户袁图会则在生产中挤时间接待客人,近期多起调研活动把她的石斛基地作为调研对象,这让袁图会深受鼓舞。41岁的袁图会,通过多年努力,从单纯种植发展到种植、加工、盆景栽培于一体,年产值多万元,利润达80多万元。 在旺隆镇,像袁图会这样的种植大户有9家,很多跟马廷坤一样在外务工者近年纷纷返乡,发展石斛产业。如今全镇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农民在种植石斛,全镇种植原生态石斛约亩,带动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赤水引进企业对金钗石斛进行深加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慧摄
自年起,赤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石斛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导产业,聚力推进,做全产业链,做强产业支柱。经过多年的发展,金钗石斛成为赤水的主导产业,更是脱贫攻坚的优势产业。 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万民专家服务基层等活动,开展技术培训,将金钗石斛实用技术及时、直观地传授给种植农户,并建立起市—乡—村技术服务体系,监督指导金钗石斛生产,实现种植农户培训全覆盖;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推行“国有平台公司+社会专业实体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四位一体模式,实现持续增收致富;坚持扶持龙头、带大户、强产业的发展思路,培育和引进金钗石斛种植、加工经营企业37家;每年出台金钗石斛产业发展意见,累计投入石斛发展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本投入,激活社会资本投入;大力度建设基础设施,实现了产业基地水、电、路、讯全覆盖...... 截至目前,赤水市有1.27万户4万人参与金钗石斛产业发展,其中建档立卡片贫困户户人,占贫困人口的45%,人均增收元。 预计到年,赤水市将实现金钗石斛种植总面积10万亩以上,集种植、生产、研发、销售、服务于一体的规范化完整产业链,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上。树上“仙草”唤醒林地资源
每天清晨,乌当区水田镇罗庄村铁皮石斛基地负责人邓廷华都会走进山林,查看铁皮石斛苗窝生长情况。 邓廷华是罗庄村本地人,两年前他是罗庄村大河生态种养殖合作社的股东,如今是贵州露宇影辉生态种植有限公司(下称“露宇影辉公司”)的员工。从合作社股东到公司员工,邓延华身份的转变,还得从乌当区探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说起。 年,乌当区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之一,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种什么、怎么种,才能带领老百姓致富? “年贵州省石斛产量只占全国种植的33%左右,市场潜力仍有极大挖掘空间。经过多次市场调研,我们看中了被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铁皮石斛。”乌当区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发展站站长刘朝勇说,难得的市场机遇、适宜的生态优势,再加上原有的铁皮石斛种植基础,使得乌当区大刀阔斧在罗庄村规划了一万亩林下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
铁皮石斛被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慧摄
乌当区引入在贵州多地具有铁皮石斛种植经验的露宇影辉公司,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组织模式,由公司建设基地、发展种植、销售产品,由村集体负责林地流转、村民入股、技术培训、基地用工等事宜。避免了村民自己摸索面临的“不懂行情、没技术、没销路”。 “一亩林地一年流转费30元,五年后每年递增10元;五年后基地达到丰产期,村集体将收益的一半用于老百姓分红。随着村集体每年收入的增加,老百姓的分红也会逐年增加。”算了算账,罗庄村村主任宋安富憧憬着村民们未来的幸福日子。 自从家里近60亩林地流转给村集体,42岁的宋安兵就来到铁皮石斛基地打工。修枝、除草、扛货、浇水......宋安兵是工友眼里最勤快的人。 “一天一百多块,还是在家门口,上哪找得到这么好的工作!”过去为了照顾孩子,宋安兵时常在罗庄村周边做点水泥工、装修工之类的散活,收入十分不稳定。 “现在基本天天到基地打工,我已经存了一万多工资了。”宋安兵笑呵呵地说,这是女儿的生活费。 在“三变”改革机制作用下,公司与合作社、农户紧密链接在一起,聚合土地、人力、资金、等各生产要素,解决了技术、市场、上下游产业等难题。原本在老百姓手里“沉睡”的林地资源,就这样变成了“活资源”,农民变成“生态股民”。 目前,罗庄村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已完成种植4余亩。在基地的带动下,曾经闲置的林地、劳动力正焕发着勃勃生机。依托铁皮石斛种植,乌当区全区与户贫困人口建立了长期的土地入股、务工等利益联结机制,仅年兑现资金余万元,实现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短评让石斛成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脱贫攻坚,产业支撑是重点;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 由于石斛具有特殊的功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向往,石斛市场需求量逐步增加。以铁皮石斛干品为例,全国市场年需求量约1万吨,缺口达5吨,主要消费市场在浙江、上海、广东和香港等地区。
安龙发展铁皮石斛助农增收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慧摄
贵州目前仅金钗石斛种植面积有一定优势,铁皮石斛种植和加工均尚有较大发展空间,石斛作为产业化开发有较大的潜力。 规模化发展石斛产业,拓宽石斛产业链,贵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石斛茎部分原则上只能当做药品销售,不能开拓食品这个更广阔的市场;我省企业多数各自为战,在市场上共有10余个产品品牌,没有形成能够代表贵州石斛的统一公共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在育种、栽培、加工等环节没有统一标准,难以保证不同企业、不同产地的产品质量稳定,企业存在无序盲目发展的风险;深加工能力弱,除鲜条外,很多企业只生产枫斗、石斛粉,没有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很多企业带动普通群众数量少,小农户由于石斛产业资金、技术门槛高,参与还不够深入。
安龙铁皮石斛基地采摘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慧摄
放眼石斛全产业链条,我省石斛产业还处在种植、原材料生产的初期阶段,相信按照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要求,突破瓶颈,石斛产业定能成为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访谈 贵州省林业局石斛产业专班博士罗在柒: 石斛产业是贵州省12大产业之一,目前该产业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后续还有石斛深加工、销售、品牌建设等等。 贵州发展石斛有两大优势,一是生态优势,而是品质优势,这也是贵州石斛立足市场的“资本”。 在品质方面,目前市场上的铁皮石斛85%源于大棚种植,虽然产量高,但是品质不高。而我们都是林下仿野生种植铁皮石斛,在自然环境下生长出来的铁皮石斛品质都很好。 在产业链上,如果将来石斛茎达到“药食同源”条件,市场的石斛产品将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而深加工正是我们石斛产业必须要完善的环节,有了市场对产品深加工也是一大促进。
安龙铁皮石斛鲜条采摘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慧摄
在标准化上,石斛生产各个环节都需要标准化生产,上产出来的产品才能保证品质,做大贵州品牌。 在企业引进上,石斛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平均一亩基地需要投入2万元,这就需要政府大力引进龙头企业进行投资,并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做成长期稳定的产业。 在科技支撑上,目前省里面高度重视技术力量,省里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都在联手、齐心协力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长期积淀的产业优势,多重政策优势,相信贵州的石斛产业会越来越好。 乌当区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发展站站长刘朝勇: 发展铁皮石斛种植是一种全新的林下经济发展思路,不仅可以利用闲置的林地资源,还走出了一条绿色产业发展道路。 我们正以罗庄村为轴心,向周边乡镇推广林下铁皮石斛种植,在技术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典型的企业和大户,在林区开发林参型、林药型、林菜型、林果型、林菌型、林禽型等林下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林下潜力及空间,推进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森林药材+特色小镇产业”建设模式,引进扶持精加工林下产业龙头企业,将该项目打造成为集观光旅游、康体养生、休闲度假、农耕体验和中草药全产业为一体的乌当仙草养生园。 力争到年,以乌当仙草养生园为示范,综合打造融森林旅游、康体养生、休闲度假、农耕体验、民俗风情为一体的养生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成全省“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典范区。
贵定石斛基地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慧摄
赤水金钗石斛产业对比数据
年,种植8.7万亩,产量吨,参与农户人均年增收元。 年,种植9.5万亩,产量吨,参与农户人均增收元。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王太师何欣
编辑陈岭
编审肖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