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
针对贵州山区农业的特点,贵州省植保站在绿色防控技术上推广以生态调控为中心,优先采用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技术措施,减少病虫害发生基数,协调应用高效、低风险、环境友好药剂和科学用药技术。
如今,通过“十三五”期间广泛试验研究和示范应用,筛选出了多种绿色防控技术物化产品和适合贵州山地的高工效低容量施药器械,组装集成了一系列针对贵州农业实情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贵州模式”,这些经济、实用、可操作性强的“绿色防控贵州模式”成功应用到贵州多种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长过程中。这些举措不仅大幅度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量,减轻或消除贵州特色农产品的农残隐患,还为农产品的生长环境构建起生态平衡系统。全程绿色防控在绿水青山间成就了贵州特色农产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就让我们走进贵州优势农产品产业,感受“绿色防控贵州模式”的风采。
凤冈:“双向发力”全程保障锌硒茶质量安全
“凤冈锌硒茶”作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凤冈县的公共品牌,曾在年米兰世博会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截至年,凤冈县凤冈锌硒茶出口金额占全省49.4%。
凤岗县作为锌硒茶的主要产地,近年来,按照“抓绿色防控、建生态茶园、确保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发展理念,在省植保站、贵州大学等单位的科技指导下,把开展茶叶绿色防控工作作为保障茶叶质量安全、赢得市场的重要举措,切实抓好茶叶质量安全助推茶产提质增效。
凤冈县生态茶园景象
年,开展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双向融合示范。以统防统治组织形式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高了绿色防控技术的覆盖率及传播速度,将现代植保技术及时地服务于现代农业。选择茶叶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等经营主体茶园建立“畜(猪、牛)沼茶林”生态循环茶园示范基地。以茶叶基地为核心、以沼气为基础、以畜禽养殖为辅助,为茶园提供有机肥,构建生态循环茶园。并根据实际使用色板诱杀、灯光诱捕、天敌防治、生物农药、植保无人机、静电喷雾器与茶园冬季封园等高效方法以主要病虫害为靶标,对症下药。有效降低了茶园病害发生。
省植保站站长朱怡(右一)正在检查茶叶长势
通过开展茶叶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建立了良好的茶园生态系统,茶叶主要病虫害得到了持续有效控制,防控效果达89.3%,危害损失率为2.1%,示范区绿色防控覆盖率达97.2%,全县茶叶绿色防控覆盖率达61.2%,示范区化学农药减少62.8%,全县化学农药用量减少达41.7%。
黄平:绿色防控助推小米提质增效
连日来,在黄平县的田间地头,打谷机轰鸣不停……农户们正在收谷打米。
黄平三月小米长势喜人
黔东南州小米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黄平三月小米等当地特色品种成色金黄、粘稠性好,口感糯香,营养价值较高。近年来小米价格屡创新高,群众种植积极性不断提升,但是传统小米种植方式以撒播为主,密度低、产量低,特别是草害严重,无良好的药剂除草,人工除草又费力费时,化苗、白发病、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发生危害较重。
年黔东南州植保站在本地糯小米优势种植区黄平县建立核心示范区,示范推广小米绿色高效高产栽培新技术。针对密度低、除草难的问题,采取机械起垄+黑膜覆盖+单垄双行打孔直播(育苗移栽)技术;针对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危害重的问题,使用酷拉斯拌种培育壮苗杀菌治虫;针对蚜虫、粘虫等虫害,采用黄板+杀虫灯+诱捕器诱杀;针对白发病、空壳率高等问题,通过关键时期喷施氨基寡糖素、申嗪霉素等生物农药,健壮植株增强抗逆抗病性。
年9月2日,黔东南州农业农村局相关专家、苗陇村两委对使用绿色高效种植技术的龙金银、吴福力两户种植的小米,进行实地测量,加权平均亩产谷子.36公斤,亩产值为.32元(谷子平均收购价12元/公斤),较传统种植亩增产19.73%,亩产值增加.64元。
年通过示范带动、技术培训、指导服务,黔东南州辐射带动小米病虫害绿色防控3万余亩,有力保障了小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都匀:“天罗地网”保证“菜篮子”安全
远远望去,翠绿的西兰花、菜苔长到了尽头,原本不高的茄子枝被一个个硕大的紫色长茄压弯了腰。工人们分散在大坝各地,忙着收最后一茬毛节瓜的架子,准备种新一轮的菜苔。
都匀市良亩蔬菜基地是省级重点农业园区,坝区涉及墨冲镇的良亩村、河西村、河源村三个村,总面积接近亩,是黔南坝区结构调整的样板坝区,这里现在种植了多亩蔬菜。通过实行连片规模化示范种植蔬菜,基地种植了茄子、节瓜、苦瓜、南瓜、西红柿、菜苔等20余种精品蔬菜,现已成为了国家农业部、各级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化扶贫示范基地,省级重点高效农业产业园区,都匀市唯一一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为保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的种植健康,省植保站在良亩蔬菜基地实行立体绿色防控技术,以“空中拦截网”、“物理诱控+生物防治一体阻断防控带”与“农作物为中心的生态调控地面防控”三位一体的立体绿色防控技术,利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鳞翅目、鞘翅目等多种害虫成虫,有效降低了基地虫口基数,减轻害虫危害;利用黄(蓝)板、应用性诱捕器与捕食螨等诱杀防治蚜虫、蓟马、小菜蛾、甜菜夜蛾和红蜘蛛等害虫,有效减少虫源基数,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并通过实施健体栽培、推广高厢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减控化肥和增施生物有机肥等措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蔬菜抗病能力,减少了病害发生。通过“天罗地网”的布控,保证了“菜篮子”基地瓜菜生产优质安全,确保了基地蔬菜的质量安全。
近年来,良亩蔬菜基地立体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应用率达%,病虫害为害损失明显减轻,总体综合防治效果达89.5%,基地平均亩产商品蔬菜.5公斤,较农民自防区(.3公斤)增收.2公斤,亩增收.12元,售价高于农民自防区0.2~0.3元/斤;基地平均每亩用药量为克,较农民自防区(克)平均亩减少用药量53.93%;对基地15个蔬菜产品6次抽检个样,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为%。
福泉:梨园绿色防控显成效
近年来,福泉市大力实施梨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发展行动,大面积推广应用梨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控害和作物全程解决方案三大技术模式,已建成优质梨园示范基地5个,示范面积0.5万亩,带动面积3万亩。
金山办事处双谷村亩示范基地,主要采用蜜蜂授粉+“灯诱、色诱、性诱”等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组合,每亩减少农药用量.08克,年均减少农药费用34.08万元。结合“一喷三省”低容量静电喷雾器、+“奇功”、“安融乐”等增效助剂技术措施,配套使用生物农药,增施农家肥、禁用化学除草剂、生草制草与人工除草、林下养鸡等措施,达到改良土壤酸碱平衡,促进有益菌的生长,促根壮芽,增强树势,保花保果的目的,有效降低了农药使用率、减少了农药面源污染,有利于梨园生态环境改善和水果消费“舌尖上的安全”,有利于增加有益昆虫种类和数量,实现梨产业可持续发展。
由于梨子品质的提高,卖相好,果农不愁卖、只愁梨子少,单价从常年的3-4元/公斤提升到6-10元/公斤,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农家乐”25家,乡村旅游年均接待游客3.5万人次,年均总产值达万元,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促进园区内人均增收余元,实现了梨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乡村旅游二次深度融合发展。如今,广大果农尝到了甜头,底气足、干劲涨,纷纷表示一定要做好梨园绿色防控技术这篇文章。
铜仁:绿色植保造就稻香蛙声起
夏天的种养稻田里蛙声一片,与清澈的青山秀水相得益彰。
江口县茶寨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桥生通过“稻蛙共生”模式种出来的贡米,颗粒饱满,晶莹剔透,松软顺滑,吃到嘴里很清香,尽管卖到12块钱1斤,产品还是供不应求。
江口县茶寨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于年。在上海、深圳打拼10多年的宋桥生回到家乡过春节,看到青山绿水就在眼前,祖祖辈辈都没有让这好山好水发挥作用。他突然萌生了稻蛙种养,就与同寨人陈永刚等组建经营该专业合作社,涵盖农户5户18人。以每亩元的年租金,共流转稻田近亩。在江口县植保植检站的大力支持下,于年10亩稻田,依托植保项目,试验稻蛙综合种养。
江口县植保植检站按每亩投放——0只青蛙种苗、围网、天网等,并免费提供前期幼苗的饲料千克。合作社以每千克9.6元的价格购买了千克饲料。该站站长王胜当稻蛙养殖技术顾问,亲自上门指导合作社健康栽培、生物防控等配套绿色防控措施。
江口县健壮的稻田青蛙
稻蛙共生种养模式投入生产实践之后,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升了稻米品质,保护了农产品安全,提高了种植收益。小蛙喂饲料,成蛙自然取食,取食稻田中的昆虫,青蛙粪便成为稻禾的优质环保肥料,稻谷收益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每亩能够稳产千克优质贡米,亩产商品蛙千克,每千克售价50元。
宋桥生很有经营头脑,合作社注册了“茶寨琴美贡米”商标,“稻蛙共生”种养模式在铜仁市范围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而今,宋桥生一边加工堆满了3个仓库的贡米,一边购置几台挖机平整稻田,贡米之乡冬闲时呈现一片忙碌景象。“技术上有农技专家给我支撑,项目上有国家政策扶持,产品一点不愁销路,走稻蛙种养这条路是对了。”宋桥生说。
经过近两年的示范推广,由贵州省植保植检站、石阡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推广的“稻蛙复合种养”技术模式,所生产出的优质大米在市场销售供不应求,每亩产值可达近万元,市场情景十分走俏,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据石阡县科技特派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陈卓教授介绍,稻蛙共生是一种在有机稻田中养殖黑斑蛙的高产种养技术,它充分发挥和利用有机稻田无污染的生态功能,采取饲养黑斑蛙养殖回归自然的理念,建立水稻种植与黑斑蛙混合养殖为一体的绿色环保养殖模式,大大提高了稻田经济效率,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丰收。
“深夏,走进鱼塘乡大龙村亩坝区稻蛙共生示范基地,你会闻到淡淡的稻香味,会听到此起彼伏的蛙声。这是我区实施绿色植保水稻病虫害防控项目的一个缩影。”万山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顾昌萍说。
年万山区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将防控关口前移,重点推进稻蛙共生核心示范区生态调控技术。万山区农业农村局在鱼塘乡大龙村亩坝区实施40亩稻蛙共生项目,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有效遏制了病虫危害,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保障水稻绿色增效、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实现了稻谷亩产公斤,亩均产值元;商品蛙亩产90kg,亩均产值元;精米及当年商品蛙两项合计每亩产值达元,总产值41.86万元。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段超木
编辑刘钰银
编审周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