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乌江碧波荡漾,两岸青山壮丽雄奇。盛夏时节,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一片繁忙。码头上,排队乘船的游客络绎不绝;车间里,绣娘一针一线编织着美好生活;广场旁,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今日的化屋,每个村民都在奋斗中追求着美好生活。

一针一线编织幸福未来

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考察调研,探访苗寨化屋村,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党中央的关怀慰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还要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把产业发展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创造更加多彩多姿的生活。”

殷殷嘱托牢记在心,化屋人民用实际行动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进前行。

在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苗绣车间,50多岁的绣娘王进绣在绢布上飞针走线,手上细腻的针线功夫丝毫不输年轻人。

“绣了大半辈子,现在才知道咱们的苗绣这么受欢迎。”王进绣清楚地记得,去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苗绣车间,点赞苗绣,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说,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王进绣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激励了她要奋发图强,把苗绣传承和发扬好。

“我在苗绣车间每个月有多元的底薪,加上绩效一月有多元收入。”据介绍,化屋村苗绣车间已吸纳60多名绣娘就业,年销售额上百万元。

苗绣车间有这样傲人的成绩,离不开“95后”女孩杨文丽的努力。年,杨文丽和丈夫买了一台二手刺绣机,返乡办起了家庭作坊,经过几年的努力,化屋苗绣逐渐有了名气。年,夫妻俩成立了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产品从最初的绣片,逐渐涉及香包、绣服、文创产品等。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几年,杨文丽通过加强创新,让传统与时尚相结合,不断丰富苗绣产品,带领村民持续增收,苗绣也成了化屋的一张亮丽名片。

“今年,政府帮忙协调,我们新建了加工车间,将化屋安置点内的车间做成产品展销间,专供游客观赏购买苗绣产品。”杨文丽说,未来将加大创新力度,设计更多时尚的苗绣产品,带动车间绣娘增收,与大家一起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乡村发展迸发新动力。如今,化屋村将苗绣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化屋蜡染刺绣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旅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修通村路解决就医难题

都说蜀道难,而黔道更难。化屋通往外界的路更是难上加难。从前走出化屋村,仅有两条路。一条是乘木船走水路到鸭池河,到老贵毕公路上拦车;另一条则是走山路,双手扒着岩石翻过陡峭的山崖,往黔西县城方向。

化屋小学退休教师杨梅今年70岁,在化屋村长大、工作、退休,也见证着化屋一点一滴的变迁。“我在化屋小学当了33年的老师,因为缺少老师,过度劳累的我患上了慢性病,当年为了开药不知要翻多少山,走多少路。”提起以前的交通落后程度,杨梅直摇头。

66岁的老人杨定英患有关节炎,发作时腿肿得厉害,路都走不了。“村里通了路,我才医院医治,不然就只能在家里苦熬。”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年,硬化的旅游公路通达化屋村;年,通村通组路已经修到了村民家门口,群众看病就医在家门口就能实现。

在化屋村村公所旁,崭新的卫生室坐落在此。一层楼,三间房,一间诊疗室、一间仓库、一间药房。

“多亏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化屋卫生室的医疗条件和医疗设备在整个毕节来说都是十分靠前的。”村医杨守斌说,卫生室还配备了除颤仪、消毒机、氧气瓶等移动抢救设施。

“化屋常住人口有多,其中高血压患者57人,糖尿病患者26人,每个季度我都要上门为他们检查,重病的每月上门检查。”杨守斌说,如今硬化路都通到了村民家门口,行医也变得更加便捷,村民的健康得到了有效守护。

据了解,为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畅通医疗报销渠道,毕节市还在化屋村设立了全省首个村级医保服务窗口,配置经办人员1名,下放医保公共服务事项的经办权限,为村民提供医保经办服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凝聚合力奔向美好生活

去年10月,在贵州省啦啦操大赛上,化屋小学“火”了一把。化屋小学被邀请到贵阳进行啦啦操展演,这在化屋小学历史上是第一次。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时指出,要把孩子教育培养好。”化屋小学老师王芳说,为此,化屋小学创新教学理念,把苗族歌舞、刺绣、蜡染等课程引入学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苗族孩子比较害羞、内向,但学习的劲头很足,虽然学生年纪不大,但都懂得感恩,懂得奋发图强。”王芳说。

在化屋小学三年级学生杨雅萌家里,小雅萌正在看书、写作业。远处山川秀丽,近处书声琅琅,在场的人都不忍打破这份美好。

“雅萌本来是在新仁小学上课,后来看到化屋小学的课程特别丰富,她主动要求回到化屋小学上课。”杨雅萌的父亲杨龙告诉记者,只要有空他就会亲自送小雅萌去上课,一路上看着绿水青山,孩子上课都变得积极了。

在化屋,记者看到各岗位都活跃着妇女的身影,化屋的导游服务队均为妇女,村里的歌舞团也大多为妇女。

“我们以党建带妇建,让村里妇女党员进入妇联执委,充分发挥妇女的优势,调解村里的家长里短,久而久之,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说。转眼,距习近平总书记到访化屋村已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一年间,化屋的水更清了、天更蓝了,村民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

“总书记来到化屋后,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人们的意识改变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大家的心都凝聚在了一起,向着美好生活这个共同目标出发。”许蕾坚定地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夏民

编辑闵建华

二审汪瑞梁

三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