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7岁的王光忠,在汇川区泗渡镇上坝村巡山护林已经有5年了。自年起,王光忠便从父亲王德财手中接下护林接力棒,成为上坝村一名护林员,20年两代人守护同一片青山。
王德财父子俩的护林故事,还得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 年,国家开始实施封山育林,林业工人逐步向经营森林转轨,身份向造林人转变。年,王德财加入护林大军,成为上坝村护林队的一员。 老一代护林员王德财每天的工作很简单,也很充实,清晨5点起床,吃完早饭后,穿上胶鞋、戴上草帽、扛上橡胶灭火工具出门,与鸟儿和树木为伴,常年钻山林、睡土沟,有苦也有甜。王德财说,山里相对凉爽,每天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不算什么,让大家烦恼的是大山深处没电、没公路,有时几天都难看见一个人影。
就这样,枯燥乏味的工作,王德财一干就是15年,从满头青丝熬至两鬓斑白,年,他光荣退休。 心中放不下十几年守护的青山,王德财把儿子王光忠“拽”进上坝村护林队顶班,成为“林二代”。 “时间真快,一干就5年了!”王光忠说,自己所在的林业站共有10名护林员,每天要承担余亩山林的巡护工作。王光忠在工作中时常告诫自己,护林的重点在于巡查是否到位,重点是否明确,关键要做到腿勤,绝不放过一个山头、一条小沟、一个可疑的人、一处细小的隐患点。
王光忠回忆,越是下大雨时就越忙碌,因为下大雨会把大树吹倒,需要去查看森林受破坏情况。 “如果你看到穿胶鞋、戴斗笠,拿柴刀把被大风吹得横七竖八的荆棘砍掉,拄着一根木棍在湿滑的山路上小心翼翼地行走的人,基本就是护林员了。”王光忠说,每次下雨天巡山都会“挂彩”,“山上泥泞路容易滑倒,山间到处都是乱石,一不小心手和腿都会被划开一道口子。时间久了,也学会了简单的处理办法,把山间的草药放在嘴里嚼一嚼,敷在伤口处,就可以止血了。”
虽然辛苦,但王光忠坦言,比起父辈,自己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已经逐渐改善了很多,基层一线的护林员用上了电,喝上了自来水,吃上了新鲜肉,看上了卫星电视。 王光忠说,作为护林人,最心痛的就是林场遭到破坏。
王光忠记得,年清明节前夕,当地村民在山上祭祖,因用火不当引发了一场大火。当天傍晚,王光忠刚从山上下来,忽然看见远处的山头有烟缓缓升起,依靠多年的巡林经验,王光忠立即确定了起火具体位置,赶忙通知附近村民上山扑火。 “当时没有灭火装备,甚至连水枪都没有。扑火全部靠树枝打,遇到山火蔓延就很危险,那时我的眉毛都被烧着了。”王光忠回忆,那时和几十位村民一起,花了4个小时,才将这场大火扑灭。 如今,泗渡镇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生态环境良好。王光忠说:“每每看到在青山绿水间游玩的游客,我和父亲总是感到特别欣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孟锦群
编辑徐春燕
编审陈富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087.html